追逐著世紀之初廣西散文創(chuàng)作者們涌動的心潮,看到短短幾年里的散文發(fā)展遷流漫衍,豐富絢爛,散文創(chuàng)作從各個方面表現(xiàn)著、批評著、理解著人生,題材多樣,風格各異,花繁果碩。
在文學面臨著尷尬和困境的今天,仍有那么多人在為文學雄心勃勃地沉醉投入、努力追索。在平淡、平靜和堅實、堅守中,通過對藝術的不倦探索,達到自我情感的陶冶、轉(zhuǎn)化,自我精神的升華,這是一派動人的景觀。
新世紀廣西散文創(chuàng)作的整體態(tài)勢
新世紀廣西散文多姿多彩,成果累累,顯示出旺盛的活力。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幾年廣西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就有20多部。2001年出版的散文集及散文理論專著有童健飛《探索集》、覃富鑫《南國紅豆》、《廣西當代作家叢書·潘琦卷》、《廣西當代作家叢書·凌渡卷》、徐治平《中國當代散文史》。2002年出版的散文集有徐治平《徐治平散文》、馮藝《逝水流痕》、張燕玲《靜默世界》、張步康《江南聽雨》、張冰輝《月滿西樓》、《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龐儉克卷》、《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馮藝卷》、《廣西當代作家叢書·張燕玲卷》。2003年出版的有潘大林《最后一片楓葉》、陳禎偉《浪溪江寄情》、羅伏龍《天高地闊》、覃展龍《家住防城港》、《潘琦文集·愛在大山里》、《潘琦文集·遠逝的歲月》、《潘琦文集·綠色的山岡》。2004年出版的有馮藝《桂海蒼茫》、張燕玲《此岸、彼岸》等等。由于時代處于新舊交替之際,因此收錄在這些集子的作品有的是在2000年之前創(chuàng)作發(fā)表的,而大多數(shù)的作品都是在新世紀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的。散文的繁榮,給讀者的審美閱讀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散文創(chuàng)作生活涵蓋面之廣泛、文本實驗形式之豐富,顯示了新世紀廣西散文作家思想觀念、文化水準、審美境界和文學藝術品位等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在廣西強大的散文作家群中,聚集著老、中、青幾代精英,他們各領風騷又相得益彰,顯示出廣西散文創(chuàng)作隊伍的整齊與興旺。根據(jù)年齡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部分:老一代散文家以凌渡、徐治平、潘琦等為代表,他們勤耕不輟,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耀人眼目;中青年作家是當前散文創(chuàng)作的骨干力量,如馮藝、張燕玲、廖德全等,他們的散文創(chuàng)作廣泛涉獵各種題材,知性感性并重,富有藝術張力。
廣西作家在新世紀發(fā)表的較有影響的散文有:老一代散文家,徐治平《大石圍獨語》,原載《光明日報》2001年8月29日,后選入《全國首屆冰心散文獎獲獎作家作品集》;徐治平《白宮門前的小窩棚》,《光明日報》2003年3月26日。中青年散文家,張燕玲《耶魯獨秀》,原載《羊城晚報》2002年9月25日,《散文·海外版》2002年第6期轉(zhuǎn)載,《散文選刊》2003年第2期轉(zhuǎn)載,并入選《2002年度最具閱讀價值散文隨筆》,百花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年度優(yōu)秀散文選;《此岸、彼岸》,原載《人民文學》2003年第11期,《散文·海外版》2003年第6期,《2003年最具閱讀價值散文隨筆》、《中華文學選刊》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的年度優(yōu)秀散文選本轉(zhuǎn)載,并列入“2003年度中國當代文學排行榜”散文第二名。廖德全發(fā)在《隨筆》、《散文》的《遠逝的珍珠城》、《永遠的東坡亭》等,顧文《“白鹿原”上的智者———作家陳忠實印象》發(fā)表于《作品》2004年第1期。彭匈《三個耐人尋味的人物》被《散文選刊》2004年第3期選載。
從這些資料當中,我們不難看出,老作家寶刀不老,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創(chuàng)作的旺盛勢頭,在平靜中堅守。年輕作家更是引人注目,他們活躍、新銳的寫作,像鮮花一樣開遍了山岡,召喚出一片春的氣息。他們在努力和堅韌中建構著各自獨立的、獨特的精神世界,用富有社會和人性內(nèi)涵的書寫,直接、充分地體現(xiàn)出自我的藝術探索追求,并與時代撞擊、滲透,作為一種精神資源豐富著這個時代的變革。
新世紀廣西散文在創(chuàng)作上的突破
隨著散文從書齋中拓展開來,在生活中、社會實踐中擴大了外延,散文創(chuàng)作構成了一種更具激情和審美價值的思想活動,近幾年來廣西散文作家的創(chuàng)作在精心的打磨過程中,消退了浮躁與急就成章的寫作狀態(tài),散文創(chuàng)作的個性意識和文化品位有了新的增長,從而更為確切地表達了當代社會生活深層的諸多文化現(xiàn)象。新世紀廣西散文創(chuàng)作顯示出了新的景觀,在以下
三方面有了明顯的突破:
1:描繪文化歷史,注塑散文的凝重性
隨著大散文的魅力風行,以人文的觀點審視傳統(tǒng)文化、歷史發(fā)展、社會變遷的文化散文成了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大景觀。大散文的創(chuàng)作,更說明了文學是人類精神生活史的一種特殊負載方式,它蘊涵著豐富而生動的歷史內(nèi)涵和價值取向。
馮藝近年來寫了一批歷史文化散文,他筆下的歷史文化散文一方面積淀著中國傳統(tǒng)的崇尚自然、眷戀山水的基因,另一方面又超越了消泯主體地位的傳統(tǒng)山水詩理。在對歷史的一次次回溯中,馮藝從個人的生命中走過歷史的通道,在尋找、重建歷史的故事中強化了文化審美價值和主體意識?!段以谀愫脻h的故事里成長》有著二胡的音色,醇厚而憂傷,富于穿透力。作者在煙霧蒼茫的十萬大山中深挖父輩的歷史和形成這種歷史的背后原因,他把情旨融合在對父親的革命歷程的描寫中,以主體的一種經(jīng)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所造成的回憶來書寫往事,以感性直觀的方式再現(xiàn)歷史現(xiàn)場的生動人事。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思緒拍打著歷史的回聲,尋找著關于歷史的種種細節(jié),由此,歷史被賦予了個性的思想和不群的識見。穿越歷史的煙云,在沉重巍峨的十萬大山中,作者終于感受到了父輩們一直挺立的脊梁。文章由個人而家國而歷史,用透徹而圓融的情思告訴未來:每一個人都是一部歷史,好漢們的故事是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的好故事。歷史故事本身的深厚博大與作者渴望穿越迷霧和紛繁世相抵達澄明境界的主體精神,在融會中顯示出了智慧的深度。
馮藝的散文創(chuàng)作始終立足于現(xiàn)實,走出了一條關注本土、尊重傳統(tǒng)、弘揚現(xiàn)代意識的藝術道路,顯示了散文文化意識的深層創(chuàng)構。在《板桂街,青石板閃出青銅的光澤》和《尋找右江河谷的“土官婦”瓦氏夫人》中,馮藝一如既往地在重新構建著歷史文化的良知。作者的想象在敘事之中往來穿梭,景物、文化、歷史和個人情懷相互交織,用心靈為我們在逝水的歲月中拍下了珍貴的歷史照片。作者在板桂街的深處勾畫出了劉永福鮮為人知的歷史,在熱風吹雨的桂西河谷中雕刻出了勵精圖治的壯族女土官———瓦氏夫人。作者是用文化的眼光在探尋著板桂街的神韻,還原劉永福的歷史定位,歷史由此承載了一種盎然的生命文化的情趣。這種追求是馮藝有意而為之:“任何美麗的東西,如果不挖掘出其文化的、歷史的、哲理的內(nèi)涵,只能是一句空殼。它猶如一個號稱‘瓷’的美麗的瓷器,只是在土坯或是其他東西涂上了一層仿瓷的東西,耐不住推敲的?!保ā栋骞鸾?,青石板閃出青銅的光澤》)作者站在文化的高度上,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參與了歷史的發(fā)生、發(fā)展歷程,寫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劉永福和有情有意的瓦氏夫人,因而,凸現(xiàn)了歷史文化散文的價值。豐富的人生閱歷,使馮藝形成了執(zhí)著的人生理想和對世事人情深刻的洞察力。足夠的知識含量,深刻的思考,使馮藝的散文突破了散文中常見的輕飄與單薄,具有濃郁的書卷氣和厚重感,他的散文為文化入世俗社會、平凡人生提供了一個典范。
廖德全的散文偏重于文化意義上的考察與闡述,然而,相對于那些由當?shù)氐奈幕私榻B,或者是由書本介紹而來的文化,廖德全散文中的豐厚的文化感悟力是經(jīng)由他自己的直接感覺產(chǎn)生出來的,對歷史個人化的體驗與傳達,構建出一個現(xiàn)代人對歷史的深邃洞察和復雜情感。他的一曲《千古一渠》,可謂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文章從靈渠起筆,在千年往事中追問古靈渠的歷史定位和文化定位,在滾滾的歷史風塵中說古論今,寫出了氣象萬千的靈渠。凝聚著無窮智慧的靈渠創(chuàng)造,在廖德全的筆下成為了留給后人豐滿深遠的歷史負載和歷史思索。廖德全善于從自我的知識層面解讀歷史,深入淺出,逸興遄飛,每一次的一轉(zhuǎn)一折都是功力的表現(xiàn)。廖德全的散文習慣在一種想象的高溫中冶煉而成,天風海雨似的想象幅度讓廖德全的歷史散文情趣與理趣并舉,代表了一種更高層次、更深程度對歷史的體悟與緬懷。《遠逝的珍珠城》、《永遠的東坡亭》和《站在南珠碑林前》,以自我的體悟參與了歷史敘事的情節(jié)建構與發(fā)展,實現(xiàn)主體的歷史文化審美,賦予了風景自然描寫以獨立性品格。在廖德全自然的、歷史的審美意識中,融合了古今的文化資源。因此,在廖德全的歷史文化散文中,更多地被賦予了價值批判與道德批判的雙重功能:“既然紙墨是精神漂泊者的天地,就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為天地而書,為浩然之氣而書,為自己的精神不再漂泊而書。”(《站在南珠碑林前》)歷史的審美性因為延續(xù)出了現(xiàn)實的批判性,更富厚重感,其意義不限于追懷歷史的維度,更是對當下的直面。強烈的歷史意識、時代感和社會認同,使廖德全的散文在相對統(tǒng)一的話語空間中實現(xiàn)了較為完整的自我體認和人生感悟,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現(xiàn)代品格的散文藝術境界。
張燕玲在《耶魯獨秀》中問史探幽,卻沒有流于一般的梳理歷史的寫作套路。她以心靈敘事,從女性的角度審視歷史,巧妙地糅以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文化學等相關知識,直逼現(xiàn)代知識女性的精神內(nèi)部,形成了對歷史的個人性解讀與體悟,她所領會的人生就是歷史:“當我站在這樣一朵紅玫瑰前,望著墻體上映照的自己以及行走的生者,在感受著林櫻雖死猶生、生死無界的創(chuàng)造理念的同時,我深切理解到受難者的死亡記錄對于人類的意義,假如忽略人類歷史悲劇中的受難者,我們就是在輕賤人類和生命本身,假如忘記了戰(zhàn)爭的罪惡,就難以抵達真正的現(xiàn)代文明,這是人類詩意的信仰?!保ā兑敧毿恪罚┻@種對文化歷史認識的獨特靈性使得古老時光的遺址,具有了指向現(xiàn)實的再生力量,作者在追尋現(xiàn)代知識女性情懷的同時也在尋求自己的存在經(jīng)驗與價值。強化心靈敘事,促使張燕玲在描繪自然美景時,注重感受這些景物的精神、氣質(zhì),在攬勝時,常通過聯(lián)想把自己的感情移注于物,于是一次次的感悟與震撼被敘述得異常詩意:既有形象生動的敘事和精雕細刻的描寫,又有深刻透徹的議論和條分縷析的剖示,景、物、情、意于文中渾然融為一體。這樣有情有景有思想的文章,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此外還有潘大林的《蘭花時節(jié)訪獅城》,作者從新加坡那些盡管簡短卻耐人尋味的歷史的蠟像館中,看到了融合了東西文化而生成的短暫歷史濃濃的回顧和如歌如訴般的蒼桑之慨。童健飛的《環(huán)望澳門》感懷民族悠久的歷史,笑看古老神州的振興,感人至深。陳禎偉在訪問、考察臺灣、歐洲六國之后,寫下了一組域外采風的文章,如《向往綠島》、《回歸中世紀》,展示了作者廣博的學識、美好的情愫,文中穿插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還歷史以鮮活的生存場景,讀來如歷其境,如臨其境,使讀者于美的享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有趣的知識和思想的啟迪。
2:思索世紀風云,執(zhí)著于生命的追問
生命的歷史在不同的生命形式中展現(xiàn),每一個生命都有悲歡離合。“殷憂啟圣,多難興邦?!痹谒伎颊叩难劾?,每一次的相逢與相遇都會產(chǎn)生對于精深的人生的妙悟。一直以來,散文創(chuàng)作者們努力在尋求自我表達的途徑和方式,力求通過藝術闡釋參與世紀的發(fā)展,關注人類生生不息的命運。
站在社會的邊緣對世紀風云、意味世界進行思考與探尋,是當代散文走向深邃哲思的重要途徑。徐治平的《白宮門前的小窩棚》很隨意地把日常見聞聯(lián)系到人性、民族、國家等等來思考,在智者的眼里,細節(jié)總能把時空順延,憂患式地感受人類的命運。在徐治平的散文中,作者總能夠通過一地一景的感受,抒發(fā)出對歷史文化乃至生命的多方位思考,并且準確、迅速、敏感地給方寸變化追加詮釋,這詮釋飽含著思想的涵量,令讀者在品讀文章的同時得到知識的素養(yǎng)和人格性靈的陶冶。在藝術手法上,這篇散文集中地體現(xiàn)出了徐治平的一以貫之的“竹簡精神”:敘述簡練,白描傳神,以一種客觀冷靜的簡潔展示出在于“神”的散文的審美風范。
馮藝在《五月的鳳凰花》中思索著世紀變幻不定的風云,從風月中看風云,在歲月的綿延,戰(zhàn)爭的背后,他呼喚著人類永久的和平?!昂推娇梢詣?chuàng)作無數(shù)極致的美。這一和平應該是永久的,它將治愈人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保ā段逶碌镍P凰花》)馮藝的散文沖淡平和,以真知抒真情,他的文字多出于天然的本性而絕少人為的匠氣,自由的文體展示出自由的精神,本色天然,秀色內(nèi)涵,探幽析微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
張燕玲的《此岸、彼岸》是新世紀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具有藝術原創(chuàng)力的優(yōu)秀之作,它形成了新世紀廣西散文創(chuàng)作最為亮麗的一道風景。文章立意新穎別致,作者從彼岸的臺灣海峽的啟程,穿過中元節(jié)傾家傾城、非凡熱鬧的祭祀場景,在臺灣大陸老兵們苦海無涯的生活狀況中,激發(fā)出對于此生來世的苦苦追問,對千百年來在文化歷史長廊上沉睡的先哲智思的深深體味。文章在感性話語的重構中,堅持智性的深化:“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意義對此世之人的作用更加嚴酷。我想,我們過去的世界是在缺失對此世來世的描述和追問,此岸彼岸我們知道得太少,這才會導致我們此行產(chǎn)生的一再恐懼?!痹谶@次心靈疼痛的旅程中,作者的認知在微觀與宏觀的交融中,將情思升華,帶著鮮活本真的生命意識穿梭于歷史的風云變幻之間,達到了對生命終極的企盼,顯現(xiàn)出作者在藝術精神上特立獨行的追求動向,給人以清風撲面,行于山陰道上之感。這種來自于自我的生存感悟和思考,在字里行間中處處閃耀著靈動而又睿智的光彩,為作品留下了頗為開闊的想象與思考的空間。流溢在文中的情思飽滿充盈,開放的探索式構架,打破了傳統(tǒng)散文固定的結構方式,閱讀后給人一種思想的震撼。從現(xiàn)實世界轉(zhuǎn)換到意義世界的追問,表現(xiàn)了張燕玲在散文美學追求方面意識上的獨立性與成熟性?!洞税丁⒈税丁分胁煌岔懙臉嬎?、別具匠心的敘事態(tài)度以及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勇敢地超越的當代散文凝固不變的審美模式,體現(xiàn)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精神,為新世紀散文創(chuàng)作勾畫出了新的高度,成為當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大突破。
張燕玲有一顆虛靜空明之心,有一份在沉靜中生長出來的宗教情懷。隨著閱歷的增廣,世情的窺透,張燕玲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思想趣味和審美取向有了些許的改變,純粹精神性的心靈空間日漸豐盈,使她的散文具有了從事實空間向著神意空間的飛躍?!蹲哌M太陽》和《以圣香為婚戒》都清晰地映射出了她游走在精神的本真狀態(tài)中的心靈追求,以個體性體認與審美感性求證心靈世界與個體生存、紅塵世間的終極意義,她一直在追求午夜夢回之中能夠心手相牽的人。在戈爾巴喬夫與賴沙的愛情故事中她看到了、感受到了那種“由著自己光明而快樂的心性,撲向凡人的愛情與歡樂”并為之產(chǎn)生了刻骨銘心的感動。在西藏、在昌珠寺,她找到心手相牽的人,找到了圣潔、幸福的香巴拉。這一份對心靈幸福的追求,對盡善盡美的精神境界的向往,超越了她先前在心靈上獨往獨來的自白。張燕玲是帶著一種對于完美的本性的向往所發(fā)出的關于生命本體的追問,從而升華為潛在靈魂深處的領悟:人不是單為此生的生存而存在的。對彼岸的追尋,祈求自我完善,祈求自己能像菩薩那樣人格完善以接近純凈的天國,這種圣潔性情的追求和自塑,投影在張燕玲絕大多數(shù)的散文中。
當張燕玲在從生活里剪下的邊邊角角,注入關于生命的思與詩,注重飛揚、圣潔精神的追尋的同時,也在時時刻刻地關注著日常生存樂趣,以自然之心對待現(xiàn)世生活?!都抑杏信蹰L成》便是張燕玲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對女兒們最本質(zhì)的關愛,這樣的散文有著生活本身的光鮮流暢,豐潤而富于情味。與素心慧瞳相溶契,眷懷此在的平凡生活,體現(xiàn)出作為智性女性的張燕玲懷抱著一腔廣博深厚的慈愛,在享受平常從容的生活之樂中,始終擁有一種溫情脈脈的生命體溫。《城市、人文、印象》、《何謂尷尬生活》把文化靈魂帶進了喧囂的城市,以批判與建設、良知與人文的獨特視角重新審視廣西的桂林、梧州、柳州與南寧文化歷史的經(jīng)緯,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對峙時的尷尬中找尋文化的自信心和文化的生命力。對于恒久、深厚、純真之美的追求,一方面體現(xiàn)在張燕玲對于一種高尚的生命和理想境界的張揚;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她的散文一直在追求一種詩意詩境,以詩化的節(jié)奏追求一種交織在文字上的思維者的美化的境界,一種安靜的大氣。詩意的節(jié)奏,使張燕玲的散文鮮有閑筆,行文如星珠串天,處處閃眼;詩化的意境豐富了張燕玲散文的敘事魅力,擴大了文本的情感空間,以超越世俗愛憎哀樂的方式,直達人的靈魂深處。
近年來,顧文接連寫出了一批眾所周知的文化名人,一篇一個視角?!丁鞍茁乖鄙系闹钦摺穼⒆约旱乃枷刖劢褂谧骷业木褡非蟆€性稟賦之中,他將作家放置于歷史、文化與生命本能的諸種坐標中進行解讀,形成生命內(nèi)在的同構關系。準確把握人物的精神主脈,使顧文對人物的評述常常能深入到人物的生命內(nèi)部,寫出人物獨特的生命情懷。這些評述既有自身的生命特質(zhì),更有對人物精神的高度把握。彭匈《三個耐人尋味的人物》還人物以真實的生命情狀,具有獨特的品性,體現(xiàn)了作者的個性情懷和對生活的體察方式。
在寫作上,廣西的散文家堅持一種專業(yè)精神,他們除了在散文中顯現(xiàn)他們來自于靈魂的沖動以外,更在于對清醒的理性思考的強調(diào),對獨特的眼光評析的突出,在價值指向上具有獨立思考與批判意識。充沛的感性是飛翔的翅膀,睿智的理性是飛翔的力量,兩者相得益彰,創(chuàng)造出富有含義的事物和景觀,創(chuàng)作在豐富堅實的感覺世界中越飛越高,生命在超越時空中獲得一種永恒之美,如此努力的還有包曉泉、何述強等。
經(jīng)過辛勤的耕耘,中青年作家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了旺盛的生機,他們給散文發(fā)展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無論是創(chuàng)作實績還是創(chuàng)新意識,中青年作家身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注重散文文體的自覺探索,注重審美經(jīng)驗的獨到發(fā)現(xiàn),將散文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3: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豐厚樸實的人道主義情懷
人類始終是大自然之子,面對工業(yè)技術文明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的疏離和對抗,主張?zhí)烊撕弦坏挠钪嬗^,追求豐厚樸實的人道主義情懷,成了廣西散文家不謀而合的一個寫作趨向。“錦帆應是到天涯”,中國的小品散文從魏晉南北朝或者更早之前形成至今,繁衍生息,綿延不斷,培養(yǎng)了中國讀者對于游記、抒情小品的閱讀模式。游記是當今散文的一大品種,旅人的足跡遍及天涯,游山玩水之間,流連在風花雪月的自然美景中,更多出了一份對山水的關愛之情,品讀自然、關注生態(tài),以天地自然之心來體悟自然之物的心懷,從中傳遞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思考,為游記散文增添了新的思想維度,顯示出一種智慧與人性化的力量。
潘琦的《綠色的山岡》是游記散文集,自然山水之行充溢著愉悅和遐思,在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自然的種種洗禮和美的熏陶后,觀望與感喟凝結于筆端,組成一篇又一篇情景相交的美文,體現(xiàn)出一個游歷家在以生活情趣品賞風景時所形成的自然游歷和精神潤澤的交融。其中《翡翠姑婆山》、《解讀黃姚古鎮(zhèn)》、《漓江情思》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完整的畫卷,令人目不暇接:“撲面而來的是滿目翠綠,綠樹如屏,綠光搖曳,綠浪翻騰,所有山道都被綠帳翠幬重重疊疊遮蔽著,游覽車穿行在林間山道上就像魚兒游進翡翠般的河流。一路上那高大挺拔的古樹、那蔥蘢茂密的梓木、那浮蒼滴翠的松柏、那連綿不斷的茶園,在盛夏的陽光下蒼碧翠綠,空氣也好像是綠色的。那綠并非虛幻,仿佛隨手便可掬一捧深深地吸上一口,就像漓江的碧波在胸中蕩漾,像九萬大山的清泉在心靈深處潺潺流淌……”(《翡翠姑婆山》),作者以優(yōu)美的文筆描繪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以真摯的情感返回到與自然最初的和諧中,動情處出神入化,細膩中透露著昂揚之氣,體現(xiàn)出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本真秉直的生命情懷。
郁達夫曾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現(xiàn)代散文的特征?!毙熘纹降摹洞笫瘒氄Z》感恩于靈山秀水的撫育,表示出對原始自然山水的認同,主張跟被分解的自然恢復統(tǒng)一。作家以獨特的眼光詮釋著廣西樂業(yè)縣大圍石的發(fā)現(xiàn)與存在留給人類的深邃思考,既是對神奇自然的禮贊,更是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關懷。文中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直面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帶來的生態(tài)困境,含蓄委婉地批評了污染環(huán)境、破壞環(huán)境的人類,流露在文中的憂患意識,不僅展示了過去的歷史見證,更是警示今日環(huán)保的一面鏡子。構成徐治平游記散文獨具魅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一本真誠。關注生態(tài),關愛自然,帶來的是靈魂的洗禮與新生,它體現(xiàn)了作者別具匠心的思考,也隱含著創(chuàng)作主體特殊的精神旨歸和審美理想,從而把山水游記創(chuàng)作推向了一個新的思想深度。
在對自然生態(tài)的關照上,中青年作者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對問題的思考同樣深刻,更顯鮮活,體現(xiàn)出一種普泛的全球性景觀。馮藝的《永遠的長白山》《還有一個海陵島》,“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在作者的筆下,長白山的美有光有色有聲有味,海陵島的雅是詩是畫是和諧,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美學景觀。然而,流淌在作者筆端的不只是喜悅和驚嘆,更在于由自然的書寫中讓人感到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關愛,“長白山是美的,因為它是自然的,至今仍像個混沌初開的世界,尚未遭受人為的破壞”(《永遠的長白山》)。文章把趣味性和人文關懷熔為一爐,情思宏闊而富饒。羅伏龍的《瀏覽東巴鳳》,既寫出了東巴鳳的滄桑歷史、美麗風光、淳樸風情,更是寄托了對東巴鳳發(fā)展前景、美好未來的期望,躍動著一份鮮活的現(xiàn)代意識,使人性發(fā)現(xiàn),使人格凈化。龍歌的《親近防城江》流露著對防城江的深情厚意,他深愛著這條美麗的江,因為在樹高竹茂的自然景象中,他意識到了“只有懂得保護環(huán)境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如何生存的人”。
游記是中國散文重要的形式之一,因時代的變化而更易它的內(nèi)容,具有高度機動性。張潮在《幽夢影》中論道:“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中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畫上者妙在筆墨淋漓;夢中者妙在景象變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從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動向來看,當代游記的內(nèi)涵遠遠超出了模山范水,吟風弄月,訪奇探勝,浪跡天涯的模式,從摹寫自然、領略自然到領悟自然、關愛自然,無論在思想觀念上還是創(chuàng)作手法上都增添了新的元素,畫中、夢中、胸中之山水已經(jīng)融為一體。文變?nèi)竞跏狼椋@是新時代帶來的一種新的悸動、新的要求,帶著一份對自然精神空間的尊重,帶著一種人文思考的向度,游記超越了某個具體的審美對象,成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精神審美象征物。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間,也在于樹下水濱明心見性,以無邊、深厚的人文關懷回應著青山綠水。
結 語
隨著文化空間的活躍與不斷的發(fā)展和變異,散文創(chuàng)作者們視域愈加開闊,學養(yǎng)的日趨深厚,散文由極其個人性質(zhì)的、獨特的感受出發(fā),通過足夠的思想的沉淀,形成了審美與審智的相互交融。散文創(chuàng)作外延的擴展,思想精神的深化,由個性凝定而成共性內(nèi)涵,促使散文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和特殊的文化、精神載體。新世紀廣西散文創(chuàng)作由平面到立體的多層次、多視角的整體發(fā)展預示著:只要在平淡中堅守,在努力中堅韌地行進,就會有未可限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