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裝備館展柜最醒目位置上擺放的兩把手槍,是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曾經(jīng)用過的。
一把是西班牙制造的7.63毫米口徑阿斯曲拉駁殼槍,俗稱“快慢機(jī)”。這是一把非常珍貴的禮品槍,槍身紋飾華麗,24K鍍金,槍柄用深海貝殼鑲嵌。
而它邊上那把比利時制造的6.35毫米口徑勃郎寧手槍,則像一只丑小鴨,黑黑的槍身黯淡無光,小小的槍體遠(yuǎn)沒有阿斯曲拉槍那么張揚。
但就是這把槍身編號為464550的勃郎寧小手槍,卻被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們一致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上海公安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原來,1895年10月26日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先生脫險赴港,并取道美國檀香山,抵達(dá)英國倫敦。在那里,孫中山先生遭到清政府駐英大使館逮捕,后經(jīng)孫先生學(xué)醫(yī)時的老師康德黎鼎力相助而獲救。這就是著名的“孫中山倫敦蒙難”事件。
為防再生意外,康德黎遂贈孫中山勃郎寧槍一把。這種小手槍當(dāng)時被人稱為“小貝貝”,主要被政要人物用作自衛(wèi)用槍。
1956年2月8日,前國民黨元老級人物蕭萱的子女,將這把由他們父親珍藏多年的手槍,上繳給了盧灣公安分局。蕭萱參加過同盟會,曾當(dāng)過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蕭萱的子女上繳這支槍的同時,還附上了蕭萱的親筆說明,以證明這把勃郎寧小手槍曾為孫中山先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