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武漢的碼頭文化
提起武漢,不能不提到武漢的文化。早在上個世紀(jì)的80年代,我便撰文說過,武漢的文化最鮮明的特色,是碼頭文化。那個時候,許多朋友不以為然,甚至將此作為—個笑談。但是轉(zhuǎn)眼到了今天,大家卻以談?wù)摯a頭文化作為時髦了。
時髦也就讓它時髦吧,碼頭文化的始作俑者卻不喜歡趕時髦。當(dāng)大家高談闊論的時候,我習(xí)慣默默無言。但是聽著聽著,我漸漸就坐不住了。原來許多人將碼頭文化看作是一個貶義詞,看作是一件粗鄙的外衣,仿佛說起碼頭文化,就是侮辱了武漢似的。
這是對文化最大的誤解,也是對碼頭文化最大的誤解。
首先想說的是,文化不是一件時髦的外衣,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換的。文化不是開開謝謝的花朵,青青黃黃的樹葉,如果一個城市是一株大樹,文化則是大樹的根。
說起一個城市的文化,當(dāng)然要說說這個城市的歷史,這個城市最初的功能。在這篇短文里,我不可能用翔實的考證、大量的數(shù)據(jù),來闡述武漢的歷史。但是我卻不能不提到,作為中國“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武漢自古就是一個“大碼頭”。
現(xiàn)代考古證明,遠在商代中期,武漢就萌芽了城市——盤龍城,而盤龍城的主要功能,便是軍事、物資的中轉(zhuǎn)。春秋戰(zhàn)國,武漢屬楚,楚國多江河湖泊,水陸交通十分發(fā)達。尤其是它統(tǒng)一了南方以后,商品貿(mào)易日益繁榮,最北到達今俄羅斯烏拉爾河流域的巴澤雷克地區(qū),最南到了今印度。其時武漢尚為零散漁村,舟楫除了打魚,便是運輸,停??靠?,渡口也似集散之碼頭。武漢的行政建制,始于漢代,先有江夏(今武昌)、漢陽,再有天下名鎮(zhèn)漢口。千百年來,行政隸制雖分分合合,但城市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水陸交通之樞紐,商品集散之碼頭。翻開一部唐詩,只要一寫到武昌、漢陽或者漢口,詩人們不是“送別”,就是“曉泊”。而匆匆停靠之際,武漢給他們的印象,便是“殘燈明夜市,曉色辨樓臺”,“居雜商徙偏富裕,地多詞客自風(fēng)流”,一個繁華的商業(yè)鬧市,一個“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水路碼頭。及至清初,漢口成為四大名鎮(zhèn),1858年,漢口成為天津條約中的通商口岸,1858年12月6日,漢口江面首次出現(xiàn)帝國主義的軍艦。漢口隨即開埠,帝國主義列強蜂擁而來,劃租界,開洋行,設(shè)銀行,修教堂……其中,殖民主義者抓得最早、最緊的,就是辟航運,建碼頭。從此,武漢的沿江兩岸,不但密布了自古以來的“土碼頭”,而且出現(xiàn)了密密麻麻的由洋人控制的“洋碼頭”。
水路如此繁忙,陸路呢,則因了京廣鐵路的貫通,使武漢迅速成為京廣大動脈的中心點,武漢的碼頭色彩,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武漢的城市功能,武漢的發(fā)展與繁盛,武漢被外國人稱為“東方的芝加哥”,皆因了碼頭而做了許許多多的文章。
有的朋友說,武漢的文化,還應(yīng)包括“租界文化”、“商埠文化”,武昌多衙門,多學(xué)府,還應(yīng)包括“官場文化”和“學(xué)府文化”。這樣的細分,當(dāng)然可以,但我不敢茍同。因為它混淆了根與枝蔓的區(qū)別。武漢還多茶館,多客棧,多會館,多青樓,你能說武漢還有“客棧文化”或者“娼妓文化”嗎?武漢為什么多商埠?為什么多租界?為什么多客棧、茶館以及形形色色的商業(yè)消費場所?不就是因為交通的發(fā)達,碼頭的繁盛嗎?武漢的文化肯定是多元的,是復(fù)合的,但是,其鮮明的特征,乃是碼頭文化。
其實,承認(rèn)武漢的碼頭文化,又有什么不雅的呢?一個窮漢突然暴發(fā)了,可以編造自己出身于名門,祖宗四代都是書香門第;而朱元璋當(dāng)了皇帝,也沒有否認(rèn)從小當(dāng)過放牛娃。既是屬于根一般的文化,那就由不得我們個人的喜好了。你可以不喜好于是不承認(rèn),但是那根仍然實實在在的扎在那里,扎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
武漢的碼頭形成了獨特的碼頭文化。碼頭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武漢人,影響了武漢人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影響了武漢面對世界的個性表達。
碼頭的功能是什么?是集散與流通。是人的集散與流通,物的集散與流通,信息的集散與流通,風(fēng)俗的集散與流通。所謂“來如行云,去如流水”,坐而能知天下事,一日看盡五洲花。于是,碼頭文化給予武漢人的,首先是開闊而不保守的眼界,是包容不狹隘的心胸,是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敢為天下先的探索、開拓意識。辛亥革命首義于武昌,并不是偶然的。武漢人的精明與聰明,也不是遺傳的。武漢人不排外,多包容,東西南北,五湖四海,兼蓄并收,皆為我用,因此,中國的諸多大城市中,只有上海和武漢的前面才冠有“大”字,“大上?!薄ⅰ按笪錆h”。所以稱“大”,不僅僅在于面積,更在于包容也。
但是這樣的集散與流通,雖然給予了武漢商貿(mào)的繁華,給予了武漢人“善于扯舵”的精明,其負(fù)面的影響,也深深浸潤了武漢人。過度的過快的集散與流通,過于的模仿與舍棄,信息之風(fēng)的一日三變,商業(yè)投機與唯利的心理趨使,其負(fù)面就是難以積淀,難以堅守,難以持之以恒,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與規(guī)模。武漢有一句典型的俗語:“集駕嘴的劃子——好扯舵”,集駕嘴,是漢水匯入長江之處的一個碼頭,由于水流特急,過去擺渡的都是小船,俗稱“劃子”?!俺抖妗保褪恰罢{(diào)頭”、“轉(zhuǎn)向”的意思。武漢人特別善于“扯舵”,明明占了信息之先,搶了個先手,可是,一有風(fēng)吹草動,由于怕吃虧,怕蝕本,馬上就“扯舵”,就調(diào)頭轉(zhuǎn)向,就放棄撤退。其實,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尤其是成功,關(guān)鍵在于一旦深思熟慮作了選擇,就敢于堅守,不怕暫時的“吃虧”,在堅守中積極調(diào)整,在堅守中逐步形成特色與規(guī)模。武漢人為什么“醒得早、起來遲”?芽就是因為太精明、太“賊”,太愛“扯舵”,常常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有了碼頭,就有了江湖。江湖有江湖的潛規(guī)則,所謂“江湖義氣第一樁”。武漢地處三楚,自古多彪悍豪爽之士。武漢人的豪爽義氣是出了名的。武漢人對男人最高的評價,是“漢子”,最鄙視的,是”淌江”,是退縮與背叛,即在關(guān)鍵時刻淌著小船從江面上逃跑了。武漢人一但認(rèn)你為“漢子”,為“拐子”,為“哥們”,為朋友,馬上就對你熱情有加,掏心掏肺。武漢人請人吃飯,喜歡排場,喜歡講“味口”,哪怕只有一個客人,也叫上一大桌的菜,不像上海人那樣講求實際。武漢人要的不是那個“吃”,而是那個“味”。武漢人喜歡煨湯,尤其是排骨藕湯。在武漢的老街老巷,如果誰家煨了湯,總是要給對門的或者隔壁的鄰居送一碗去。也許只有兩塊排骨,三塊藕,但是講究的是一份濃濃的情意。鄰居將湯接了,馬上還一點小禮物,或者是半碗米泡(爆米花),或者是自家腌的咸菜,數(shù)量絕對不多,講究的也是禮尚往來。
武漢人至今還講究江湖上的口頭承諾,叫“搭白算數(shù)”,只要搭了“白”,口頭同意了,承諾了,就會“算數(shù)”,一諾千金。亦如《射雕英雄傳》中,江南七怪和全真派的丘道長一樣,用十八年的心血,尋找、培養(yǎng)郭靖與楊康,只是為了一個各自徒弟再比武的承諾。
有了碼頭,就有了爭斗。在碼頭的全盛時期,誰控制了碼頭,誰就控制了集散和流通的業(yè)務(wù),控制了一個經(jīng)濟增長點。因此,在舊社會,碼頭之間的械斗,即“打碼頭”,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漢口的寶慶碼頭,就是湖南的寶慶幫在清末硬是用武力打出來的。
碼頭之間如果一發(fā)生糾紛,馬上就動刀子,恐怕是天無寧日了。于是,解決這些糾紛的辦法,有一種叫做“賭狠”,就是看誰狠,看誰厲害。賭狠的時候,雙方的人馬一字排開,猶如冷兵器時代的對陣。雙方各派一個不怕死的漢子,互相賭狠。例如,有一種賭法,叫做“三刀六眼”,就是用鋒利的尖刀,朝自己的腿上戳窟窿,而且要戳穿,戳了三刀,腿上就留下六個“眼”。這樣殘酷的賭法,猶如足球場上的點球,雙方到場的漢子一個一個的戳,一直賭到有一方抗不住了,或者“拐子”不愿自己的兄弟再受傷了,說一聲“算你狠”,退出賭狠。常常還有這樣的場面,一旦決出了一個輸贏,剛才生死相斗的雙方,馬上在中間人的調(diào)解下,到茶館去喝茶,或者到酒樓去擺酒,雙方按照江湖的規(guī)矩,“一笑泯恩仇”,拱手言和。當(dāng)然,該讓出地盤的,還得乖乖讓出地盤。
這樣的“賭狠”融入武漢的社會生活,就使武漢的文明進程遇到了“粗鄙化”的阻礙,就形成武漢人一種獨特的性格:愛“賭狠”。我們常常在公共汽車上,在排隊擁擠購物的時候,看到武漢人為了一丁點的小事,互不相讓,如同斗雞,吵罵個不休。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是一個東北人,要么就走人,要么就操家伙;如果是一個上海人,要么就講理,要么就想著打官司,文質(zhì)彬彬地各自得勝回朝。而武漢人呢?則斗雞似的,叫罵不休。甲說:“你給老子等著!”然后氣勢洶洶走掉,仿佛是要去請救兵;乙也不甘示弱,也叫道:“你給老子記住!”也氣勢洶洶地走了,仿佛也是去叫自己的人馬來。不過旁觀者不要在這里傻等看熱鬧啊,他們是不會再來的。因為他們都覺得自己賭贏了。他們賭的是“狠”,不是“你死我活”,說穿了,是一個臭面子。
武漢人為了一個“面子”,往往會付出異常沉重的代價。但是,武漢人為了一個“面子”,往往會不惜代價。
武漢雖然商業(yè)發(fā)達,但是民間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chǔ),“禮”卻大于“利”。武漢人講“禮性”,講“義氣”,講“面子”,這些農(nóng)耕時代遺留下來的人際傳統(tǒng),是以“利”為人際標(biāo)尺的人們所難以理解的。
武漢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城市,如同長江容納百川一樣。它的文化無疑也是多元的。但是文化的底色,我以為是碼頭文化的。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們不能為了面子而不去承認(rèn)它,或者羞于談?wù)撍?。在這方面,天津和重慶比我們要做得好。他們的文化人,例如天津著名作家馮驥才,就多次坦承天津的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碼頭文化。天津和重慶的媒體甚至將碼頭文化作為自己城市的特色而正面宣傳。由于武漢人愛面子,由于武漢人特別的“鄙己崇外”,同時對碼頭文化又有了誤解,所以,至今一談起碼頭文化,總是羞羞答答的,遮遮掩掩的,不愿意坦坦蕩蕩的去直面它,去探討它的成因,去研究它的利弊,它對武漢走向現(xiàn)代化會有哪些影響,去做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科學(xué)的揚棄的實際工作。作為一個生于武漢、長于武漢的武漢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談到碼頭文化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熱愛”,對武漢永遠的、任何力量也割舍不斷的熱愛。
見習(xí)編輯:馬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