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春天,一位英俊青年從蘇聯(lián)回到了延安,時任中央社會調(diào)查局長的康生,帶他來到毛澤東居住的窯洞。正忙于國內(nèi)外大事的毛澤東主席一見來人頓感眼熱鼻酸。原來,站在他面前的這位青年,就是幾年前到蘇聯(lián)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參加過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愛子毛岸英。毛主席深情地望著兒子,用和緩的語氣說道:“岸英,外國的大學你念過了,可中國的大學你還不熟悉。要念好中國的大學,當務之急是深入農(nóng)村,了解農(nóng)民,也就是了解國情?!泵队⑸袂閲烂C地說:“請爸爸放心,我一定按照您說的去做,保證完成任務。”之后,中央安排毛岸英到康生領導的中央土改工作團工作,并擔任他的情報員和聯(lián)絡員。
自1947年9月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在西柏坡召開之后,各解放區(q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1947年11月的一天,毛岸英化名楊永福,參加中央土改工作隊來到位于黃河三角洲的山東省陽信縣,進行土改的收尾和建鄉(xiāng)試點工作。毛岸英被分到張家集蹲點,住在張園林大爺家的東屋里。他放下背包就和同事們到村中了解情況。
在這里,毛岸英總是按普通一兵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從不表明身份,不接受特殊照顧。他穿著一件爸爸給他的肥大的舊軍裝,衣服上五個大扣子掉了兩個也不在意。當時工作條件艱苦,他寫字用的是鉛筆,筆記本是用五顏六色的舊紙合訂而成的。他和隊友們打成一片,每逢吃飯總是到勤務人員的桌上用餐。 陽信炒花生價格很便宜,他不但常買來給同志們吃,在村里見到熟人或小孩也總是笑著掏出來給他們吃。在房東的家里,一有空他不是幫著挑水、掃地、喂豬,就是干些其他雜活。房東張大娘沒幾天就不稱他“楊同志”而親切地叫他“孩子”了。
1947年夏,華東軍區(qū)劇團慰問演出來到了張家集一帶。鄉(xiāng)親們從沒見過這么高水平的演出,看過《三打祝家莊》后還想加演一場,于是大家向“楊同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毛岸英馬上將此建議反映給了劇團領導及區(qū)政府,經(jīng)同意又讓眾鄉(xiāng)親看了一場精彩的京劇《紅娘造反》。在發(fā)展副業(yè)生產(chǎn)中,鄉(xiāng)親們想加工豆芽,但手中沒有綠豆,區(qū)糧站有,可不隨便賣。毛岸英了解情況后,寫了一個建議送給了有關單位。結果,糧站同意賣綠豆。鄉(xiāng)親們感動地說,楊同志肯為百姓們辦事,真是咱們的貼心人吶。
1948年4月22日,解放軍勝利收復延安。根據(jù)中央電令,毛岸英于5月初隨中央土改隊回到延安。這年中秋,張家集收到了“楊同志”的來信及照片,“楊同志”在信中寫道:
張大爺,張媽媽:
二老好!
離別二老,倏忽數(shù)月,天各一方,萬分懸念。遠隔天河,情懷衷腸。二老待我,勝似兒女,恩德之重,銘刻肺腑!
一路平安來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暫分中宣部工作,一切均好,萬望放心。我已要求到部隊去鍛煉,目前只待組織決定。
請代問張會山二老好!鄉(xiāng)親們好!
敬祝 全家安好!
楊永福(毛岸英)
1948年8月19日
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毛岸英住過的三間土房列為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張家集土改紀念堂”。當年毛岸英用過的一張方桌和兩把木椅也由專人妥為保存。
(摘自《山東支部生活》 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