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刊今年第3期刊登的李原同志所寫《閻紅彥和小說〈劉志丹〉》一文,其中提到劉志丹同志的家庭出身問題。最近,劉志丹同志的幾位親屬給本刊寫信,對上述問題作了辯駁。我們一貫以“信史、實學、新知、美文”為本刊宗旨,但是,真正做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xiàn)特發(fā)表這封信,以澄清史實,并對由此造成的影響,表示歉意。
作者李原在《百年潮》2003年第3期刊登的《閻紅彥和小說〈劉志丹〉》一文中說:“把本來是土豪劣紳,反對劉志丹革命的他的父親硬寫成是贊成革命的正面人物”,我們看后感到十分費解。他把劉志丹的父親劉培基(丕基)老先生歪曲為“土豪劣紳”、“反對劉志丹革命”之人,是違背歷史事實的。對于劉志丹的家庭問題,早在1979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第4版登載的《劉志丹同志的家庭出身》,已對劉志丹同志的家庭情況作了明確的結論,否認了其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說法。誰知20多年后仍有這種歪曲歷史的流言。今年恰逢劉志丹同志百年誕辰,作為他的弟弟和妹妹,我們有必要將家庭的真實情況作一說明,以澄清歷史,告慰逝去的親人和關心我們的讀者。我們真心希望這樣的事情再不要重演。
我們的家在陜甘交界的洛河上游一個叫樓子溝的偏僻山溝里。晚清時期,朝廷腐敗,民不聊生。民族矛盾激化,當?shù)鼗孛衿鹆x,社會動蕩,百姓難維生計。祖父劉士杰、父親劉培基就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祖父憑著自己的勤勞與努力,做過侍童,刻苦讀書考中秀才,選為拔貢。同治年間戰(zhàn)亂中,祖父逃到山西攬過工,放過羊。戰(zhàn)后,回家鄉(xiāng)做過私塾先生。晚年辭教回家,做些農活,于1926年去世。老人家善良、耿直、勤儉、清貧一生,桃李遍鄉(xiāng)里,頗受人尊敬。
父親劉培基兩歲喪母,由祖父撫養(yǎng)長大。祖父一邊教書育人,一邊養(yǎng)子教子。父親聰明好學,14歲考中秀才,后選為廩生。受祖父影響,父親不求功名,放棄仕途,回家務農。他利用農閑做幫工,學做紙扎活。后與他人合開雜貨店,逐漸有所積蓄,又開了草料店,并邊料理農活,以此養(yǎng)活一家老小。父親讀過書,年輕氣盛,有正義感,總想為百姓說話,遇到官府衙役欺壓百姓之事好打抱不平。他曾與安邊民眾攻打小橋畔洋人教堂,帶頭告本縣貪官王從授,落得傾家蕩產(chǎn)。還組織鄉(xiāng)里群眾抗捐稅發(fā)起“交農運動”,迫使縣府答應減捐稅,并免一年羊頭稅。父親深受鄉(xiāng)親們的尊敬。
1926年劉志丹在黃埔軍校畢業(yè),隨軍東征。大革命失敗后,被派回陜西搞兵運工作,雖屢遭挫折,仍不屈不撓,堅持斗爭。1928年5月在省委領導下,組織了渭華起義。起義失敗后,劉志丹回到陜北,在家鄉(xiāng)組織游擊隊。當時物資、槍支等都非常困難,父親將兩支手槍送給了大哥,并先后支援了馬匹、糧食、草料等。劉志丹領導的陜甘邊游擊隊,逐漸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建了南梁革命根據(jù)地。革命勢力的發(fā)展使敵人十分害怕,對根據(jù)地進行了“圍剿”。在白色恐怖下,父親經(jīng)常幫助革命同志隱蔽,千方百計地照顧掩護他們,謝子長、習仲勛、馬錫五、曹力如、王子宜等同志都在我們家住過。1931年閻紅彥同志到我家找劉志丹聯(lián)絡,父親熱情接待,并給路費,派張明科同志送他找到大哥。1934年春,敵人的“圍剿”更加瘋狂,他們到處抓人,殺害了跟隨劉志丹鬧革命的許多同志,僅我們家就犧牲了八位親人。敵人還張貼告示,懸賞捉拿父親及家人。父親帶領一家老小,四處躲避敵人的追捕,鉆梢林,宿山洞,吃野菜野果,還要防備野獸的襲擊……。4月初,敵人抄了我們的家,燒毀了房屋、窯洞和糧食,還將祖墳挖開,鞭尸揚骨于荒野,殘忍至極。同年秋,在群眾的幫助和掩護下,幾經(jīng)輾轉找到紅軍,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同志得知后派人將全家接到了南梁革命根據(jù)地。習仲勛同志見到父親說:“老干大(干爸)你們辛苦了,我們很擔心你的身體,現(xiàn)在好了,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大哥劉志丹是軍委主席,他對大嫂說:“你可以參加后勤服務工作。”幾天后,母親和大嫂、二嫂都積極參加做軍裝、被褥、鞋襪等工作。小孩子參加兒童團,上列寧小學。年底,敵人再次進犯南梁革命根據(jù)地,大哥對父親說:“紅軍無力顧及家屬,你們還是自己去躲藏吧?!备赣H又帶領家人奔命于深山老林,敵人放火燒山,妄圖將紅軍家屬斬草除根,全家忍饑挨凍與敵人周旋。1935年,紅軍粉碎了敵人對南梁革命根據(jù)地的“圍剿”,我們全家又回到蘇區(qū),先后住在橋鎮(zhèn)、下寺灣、柳洛峪、方家河等地。1936年4月,大哥劉志丹東征犧牲后,黨中央派人來慰問父親。6月,父親帶著全家回到樓子溝。
經(jīng)過兩年多的顛沛流離和喪子之痛,年近六旬的父親身體全垮了。面對一片廢墟,為了生計,他堅強地挺住了。在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下,重建家園,種地、補窯、栽樹、修路、編筐、修農具等,盡力改善生活狀況。按照根據(jù)地政府的規(guī)定,紅軍家屬無勞力,可由政府組織代耕。但父親不同意,怕增加政府的負擔。在春耕和秋收大忙時,他總是自己請親友幫忙。鄉(xiāng)人民政府考慮到我們家確無勞力,家中兄妹多人在外參加革命工作,到農忙季節(jié)還是派人來代耕,解決了我們家的實際困難。
1941年底,父親劉培基被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邀請到延安工作。他曾擔任過兩屆邊區(qū)政府參議會常駐議員,享受公職待遇,配有勤務員。1946年,胡宗南進攻陜北,父親和全家隨邊區(qū)政府轉移到山西臨縣。1947年冬,中央決定陜北土改,父親帶著母親及小孩從晉西北解放區(qū)回到家鄉(xiāng)參加土改。經(jīng)群眾評議,政府批準,定為富裕中農,這是我們家唯一的法定成份,是根據(jù)我們家一貫的經(jīng)濟狀況所定。1948年延安收復后,父親及全家又回到延安,父親繼續(xù)在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參議會任常駐議員。
1949年5月,西安解放。8月,父母親帶三個孩子隨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來到西安。解放初期,父親經(jīng)常參加各種政務活動。1951年12月和1952年11月,父親兩次被聘為陜西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政協(xié)前身)的特邀代表。1954年當選為陜西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逢人就說:“如今就是好,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了。無論啥事商量后,通過了才能辦。盡是些工人、農民發(fā)言,說得好!”
這就是我們的父親,這就是我們的家。從這些歷史事實中,能看出父親是什么“土豪劣紳”,是“反對劉志丹革命”的人嗎?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位飽經(jīng)滄桑、不屈不撓、可敬可愛的老人。劉志丹是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戰(zhàn)士,我們的父親也無愧于人民,無愧于他的兒子。他不只是從物質上,更重要地是從精神上支持大哥革命。在大哥優(yōu)秀品格的形成上,父親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和影響。更為可貴的是,在大哥犧牲后,父親強忍內心的痛苦,仍支持我們兄妹參加革命,繼續(xù)完成大哥未竟的革命事業(yè)。父親一生精于農耕,不為官,堅持正義,為百姓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好事。他得到了鄉(xiāng)親們的信任和愛戴,平時遇到大事小情,大家都愿去找“劉老先生”。黨和人民也給了父親應有的榮譽,請他參與政府的有關工作。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等同志曾接見過父親,并邀請他共進晚餐,共同看戲。在西安解放初期和他的晚年,彭德懷、習仲勛、馬明方、馬文瑞、閻紅彥等同志也多次看望過父親,關心他的生活及身體健康。父親常常講起見到中央領導同志時,愉快幸福的情景。父親雖痛失愛子及親人,但人們所給予的愛和尊敬,使他備感欣慰。1953年父親在參觀剛竣工不久的西安人民大廈時,很有感慨地對我們說:“你哥在下寺灣對我說,我們再有十年就成功了。到現(xiàn)在也是十多年了,可惜他沒有看到今天?!碑敃r父親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他看到了革命的勝利,看到了黨和人民事業(yè)取得的成就。他為兒子高興,也懷著無限的遺憾。1954年9月,父親不幸因病去世,陜西省政府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并將父親安葬于西安市三兆革命公墓干部區(qū)。
時代在前進,我們家的故事也在延續(xù)。在紀念劉志丹百年誕辰之際,我們愿將歷史的真實告訴人們,以表達我們深切的懷念之情。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責任編輯: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