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海灣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美國磨刀霍霍,厲兵秣馬,積極準備推翻薩達姆政權。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在其中是什么角色呢?其將來的地位如何呢?
庫爾德人的血淚史
庫爾德人是西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土耳其的東南部、伊朗的西北部、伊拉克的北部和敘利亞的東北部這三角地帶,西方習慣稱為“庫爾德斯坦”,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萬,主要屬遜尼派穆斯林。但庫爾德人從來沒有統(tǒng)一、建立獨立的國家的歷史,在不同時期被不同的民族所征服。
庫爾德人的歷史是一部血淚史。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入,亞美尼亞人、波斯人、拜占廷人及后來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先后成為該地區(qū)的外來的異族統(tǒng)治者。1847年,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薩法爾王朝瓜分了“庫爾德斯坦”,這是“庫爾德斯坦”地區(qū)第一次被明文規(guī)定的國界所分割。1823年的《洛桑條約》,“庫爾德斯坦”再次被瓜分,分屬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敘利亞等國。庫爾德人喪失祖國意義上的統(tǒng)一領土,庫爾德人自治因列強的反對而流產(chǎn),但庫爾德人爭取民族獨立或民族自治的民族運動生生不息,最終的政治目標就是一個“獨立的、不結盟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
庫爾德人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民族權利和尊嚴,實現(xiàn)心目中的政治目標,武裝斗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典型的是從1924年開始,土耳其庫爾德人為反對政府的民族同化政策,不斷進行武裝起義。1945年12月,庫爾德人民族運動達到高潮,建立了“庫爾德斯坦共和國”,但好景不長,這個短命的共和國是大國戰(zhàn)略利益的利用工具,很快被淹沒在血海之中,曇花一現(xiàn)般地消失了。
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問題最引人注目。庫爾德人是伊拉克的第二大民族,人口約400萬,占伊拉克人口21.6%左右。庫爾德人民族意識強烈,一直尋求民族獨立,與政府的沖突持續(xù)不斷且時間長、斗爭激烈。1919年,為爭取庫爾德人地區(qū)的獨立、實行民族自治,庫爾德人掀起起義狂潮。1919年起義還沒有結束,1927年以巴爾扎尼部落為核心的起義又爆發(fā)。1930年,庫爾德人更是明確提出獨立要求,遭英國蠻橫否決。1943年,不甘屈服的庫爾德人在穆拉·穆斯塔法·巴拉扎尼的領導下再次暴動,直到1946年底才被鎮(zhèn)壓。
不管是費薩爾王朝(1921年~1958年),還是卡塞姆政權(1958年~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政權(1963年至今),庫爾德人的民族運動從沒有停止過。20世紀60年代,在穆拉·穆斯塔法·巴拉扎尼的領導下庫爾德人再次起義,但由于沒有得到城市庫爾德人的支持而功歸一簣。歷屆伊拉克政府都沒有解決好庫爾德問題,沒有能使主體民族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攜手共建一個新的民族實體。薩達姆政權同樣面臨這樣的難題,薩達姆政權時期庫爾德人起義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政府堅持鐵血和懷柔并舉的政策,數(shù)次殘酷地鎮(zhèn)壓庫爾德人的起義,成千上萬的庫爾德人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庫爾德人的悲哀
庫爾德人的民族運動連綿不斷,但總是光開花不結果,每一次武裝起義對庫爾德人來說都是一場浩劫,一個噩夢:家園被毀,親人流離失所或喪命戰(zhàn)場。庫爾德人為什么如此悲哀呢?
悲哀之一
庫爾德民族主義者不切實際的政治要求
庫爾德雖然是中東第四大民族,但地處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包圍之中,這些民族都有強有力的政權作后盾,而庫爾德人力量單薄,沒有獨立的政權,并且一再被瓜分。在這種情況下,伊拉克的庫爾德民主黨提出要求:在庫爾德人居住區(qū)實行民族自治,享有更多的政治權利和民主權利,包括通過參與政府實現(xiàn)對國家的管理,同時要求在社會經(jīng)濟方面分享更多的利益。
這個政治要求既要政治平等,發(fā)展經(jīng)濟,縮小差別等合理成分,同時又存在參與政治的程度、要求分享國家權力等方面為反政府勢力所利用等因素,可能成為國家統(tǒng)一、領土完整和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各國政府更擔心庫爾德人得寸進尺,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建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國”。雖然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人有過合作解決自治問題的嘗試,但結果是以失敗而告終。
最近,伊拉克的庫爾德民主黨的領袖巴拉扎尼接受《中東報》采訪時說:“伊拉克必須統(tǒng)一,必須保證伊拉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但我們同時的權利和要求是明確的,那就是聯(lián)邦制?!睘榇?,庫爾德“地方議會”在埃爾比勒召開會議,制訂“地方憲法”,將伊拉克北部的基爾庫克確定為庫爾德政府首都,為實現(xiàn)其政治目的做準備。這個要求雖沒有直接提出建國的要求,但有建國的潛在傾向,明顯不符合現(xiàn)實情況,完全是庫爾德人的一廂情愿;就是聯(lián)邦制恐怕難以美夢成真,作為主體民族的阿拉伯人不會同意,土耳其、伊朗等國也難以接受。這注定了伊拉克庫爾德人的悲哀。
悲哀之二
庫爾德人的內(nèi)部分裂
伊拉克的庫爾德人雖有400萬,但分屬以血緣關系組成的76個部落,各自為政的部落缺乏緊密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并時常相互掠奪和仇殺,缺乏建國的共同基礎。再加上庫爾德人的城市化,城里的庫爾德人逐漸分屬不同階層,把庫爾德整體利益置之度外,這無形中削弱了庫爾德的力量。但庫爾德人最大悲哀在于庫爾德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愛國聯(lián)盟的爭權奪利。
1946年,穆拉·穆斯塔法·巴拉扎尼創(chuàng)立庫爾德人最大的政黨——庫爾德民主黨。20世紀70年代其子馬斯馬德·巴拉扎尼繼任領導位置。60年代,庫爾德民主黨分裂,賈拉勒·塔拉巴尼與穆拉·穆斯塔法·巴拉扎尼政見分歧,另組新黨。1975年,與“總路線”、“庫爾德斯坦社會主義運動”和“庫爾德斯坦勞動者集團”聯(lián)合組成庫爾德斯坦愛國聯(lián)盟。塔拉巴尼主張進行武裝斗爭,不與薩達姆政權談判,建立一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國”。而馬斯馬德·巴拉扎尼主張政治解決庫族問題,要求與伊拉克政府建立聯(lián)邦制,在統(tǒng)一的伊拉克內(nèi)實行自治。從此兩黨及兩個領導人之間爭斗不休。
兩伊戰(zhàn)爭期間,伊拉克利用庫爾德斯坦愛國聯(lián)盟領導人賈拉勒·塔拉巴尼與馬斯馬德·巴拉扎尼白熱化的矛盾,與賈拉勒·塔拉巴尼達成協(xié)議。賈拉勒·塔拉巴尼武裝改編為伊拉克邊防軍,將石油收入的30%用于庫爾德地區(qū)。賈拉勒·塔拉巴尼武裝主要用于抗擊伊朗支持的庫爾德民主黨力量,伊拉克北部的戰(zhàn)爭變成庫爾德人之間的屠殺??杀膸鞝柕氯顺洚斄艘晾撕鸵晾实臉寳U子和炮灰。
庫爾德人并未因此而吸取教訓,繼續(xù)把槍口對準自己可愛的同胞,悲劇不斷上演。1994年5月兩黨為爭奪勢力范圍大動干戈,發(fā)生武裝沖突,大規(guī)模的沖突持續(xù)了兩年之久,庫爾德人生靈涂炭,無家可歸,議會和自治政府陷入癱瘓。這是整個庫爾德人的悲哀。
悲哀之三
周邊國家的利用和鎮(zhèn)壓
庫爾德人雖分屬不同的國家,但在“庫爾德斯坦”地區(qū),庫爾德人來去“自由”,跨國活動屢見不鮮。各國政府為了某種政治目的,利用另一國的庫爾德反對派從事反別國政府的活動,但對本國的庫爾德武裝毫不留情地血腥屠殺。有時候為了改善關系不惜犧牲庫爾德人的利益,或聯(lián)手鎮(zhèn)壓庫爾德人。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哪一國希望看到一個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國”。
庫爾德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周邊國家玩弄于股掌之間。1975年的伊拉克和伊朗的《阿爾及爾協(xié)議》,伊朗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吝惜的拋棄了庫爾德人,把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出賣給伊拉克政府。庫爾德人被淹沒在血腥之中。兩伊戰(zhàn)爭時兩伊再次發(fā)動了一場庫爾德代理人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后,為了打擊薩達姆政權,在伊朗和土耳其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席卷伊拉克北部,對政府官員趕盡殺絕。
沒有哪個國家是真心實意幫助庫爾德人的,有的只是利用和鎮(zhèn)壓。伊朗伊斯蘭革命后,對伊朗庫爾德人進行殘酷鎮(zhèn)壓和清剿。土耳其更是不遺余力地堅持民族同化和鎮(zhèn)壓政策。土耳其一再聲稱土耳其的庫爾德人為“山地土耳其人”,土耳其的前總理尼哈特·埃里姆曾說:“在土耳其只有土耳其民族,沒有其他民族。所有活在土耳其各地的公民都是土耳其民族。”許多的庫爾德民族主義者和起義領袖幾乎無一例外地被送上斷頭臺。1992年和1996年,土耳其軍隊在坦克和飛機的掩護下,大肆圍剿庫爾德民主黨武裝,甚至不顧國際法,深入伊拉克境內(nèi)40公里進行追剿。
為了共同對付庫爾德人,庫族周邊各國政府有時候捐棄前嫌,協(xié)調(diào)立場、聯(lián)手合作。1937年,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還有阿富汗)簽訂《沙特巴德條約》,這是聯(lián)手撲滅庫爾德民族運動而達成的第一個國際條約。1983年,土耳其和伊拉克達成一項協(xié)議,允許對方軍隊越過邊境對反叛的庫爾德武裝進行追擊,圍剿庫族的活動基地。事實也如此,各國政府對別國深入自己領土打擊庫族武裝,充耳不聞、裝聾作啞或一紙抗議了事。海灣戰(zhàn)爭后,土耳其、伊朗和敘利亞協(xié)調(diào)立場,反對肢解伊拉克,實質(zhì)是反對伊拉克出現(xiàn)一個獨立的庫爾德實體而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本國的政治局勢。2002年10月14日,土耳其國防部長恰克馬克奧盧明確表示,“土耳其將采取包括軍事手段在內(nèi)的一切措施制止伊拉克庫爾德人建立獨立的國家”。
悲哀之四
大國戰(zhàn)略利益的利用工具和討價還價的籌碼
中東地理位置險要,石油資源豐富(占世界儲備達60%以上),令各大國垂涎欲滴,成為爭奪的焦點。庫爾德問題不過是各大國手中的一張牌而已。歷史不斷驗證了這個事實。1945年12月,蘇聯(lián)扶持“庫爾德斯坦國”,但在獲得伊朗北部的石油特許權后,就無情地拋棄了庫爾德人,“庫爾德斯坦國”如曇花一現(xiàn)突然誕生又突然消失在歷史的塵封里。1975年的伊朗背叛庫爾德人,背后有美國的影子在作怪。海灣戰(zhàn)爭后,美國又一次出賣了庫爾德人。美國既慫恿庫爾德人打擊薩達姆政權,又想盡早從海灣戰(zhàn)爭中脫身,于是把庫爾德難民營交給聯(lián)合國和薩達姆政權聯(lián)合管理,無疑把庫爾德問題重新交給薩達姆政權處理。對薩達姆的鎮(zhèn)壓采取默認的、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庫爾德人慘遭薩達姆血洗。難怪庫爾德人說“庫爾德人沒有朋友”。
當時美國和西方大國只是利用庫爾德人牽制薩達姆政權,并無意用庫爾德人取代薩達姆政權,庫爾德人只是美國戰(zhàn)略意圖的棋子,美國不希望中東出現(xiàn)動蕩不安,以致于影響其既得利益,不希望伊拉克被肢解后出現(xiàn)“第二個黎巴嫩”,更不愿意看到在伊拉克建立一個親伊朗的政權?,F(xiàn)在雖然形勢發(fā)生了變化,但美國總的戰(zhàn)略意圖并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何況為區(qū)區(qū)的庫爾德人而得罪土耳其這個忠實的盟國,美國是不干的。土耳其總理埃杰維特對《國民報》發(fā)表談話,已經(jīng)指責美國支持謀求獨立的庫爾德組織,表示極為惱火。打擊薩達姆政權需要土耳其的軍事支持。即使薩達姆政權垮臺,庫爾德人也難有作為,更不可能如愿以償。阿拉伯國家不愿伊拉克分裂,美國不會冒得罪所有阿拉伯人和阿拉伯政權的危險,尤其其中還有美國盟國,如沙特、卡塔爾等國。庫爾德人狹隘的地緣性也限制了他們政治上的活動空間。
庫爾德問題,短期內(nèi)恐怕難以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