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先生:莫菲小姐,你好!我沾了你腿骨折的光。不然,你一天工作10~12小時,我都不好意思再找你談業(yè)務話題。聽說你們市場搞一次周年慶促銷,第一天十萬人搬空商場,銷量突破上千萬,你分管的日化區(qū)銷量一年是否能上千萬?
莫菲小姐:明鏡先生,你好!商業(yè)秘密,我只能說:差不多。
明鏡先生:據說你們商場搞促銷時,老百姓連白菜都要去搶,常用的紙品并不比很多便民店便宜,消費者也要搶。我不明白:這些消費者并不傻,你們哪來這么大的魅力?
莫菲小姐:其實老百姓是信任我們企業(yè)的品牌,我們商場定位就是時尚的中高檔消費者。搶了那么多好東西,順帶白菜、洗發(fā)水什么的,誰也不在乎幾角一元的多少。平常誰都知道我們商場的東西并不便宜,但我們的人氣最旺,銷量也最好,說明我們商場的品牌已在人們心目中完全認同了,是本地名符其實的第一商場名牌。
明鏡先生:企業(yè)要成為品牌,我想起世界500強的“宜家”。他所有的產品都是OEM生產的,但他有100個以上的設計師在設計好產品后,通過電腦向全世界的各種辦事處招標,辦事處又找它的相關客戶招標,一旦樣品“宜家”本部認可,且報價出入不大,“宜家”本部就會派人來實地考察和培訓。最后各項指標都得符合“宜家”制定的國際標準,你就成為他的供貨商。不管你做的是零件,還是成品,從包裝到產品本身都必須是IKEA“宜家”的標志。所以,你在全世界178家連鎖宜家商店,買任何一樣商品,品牌都是IKEA“宜家”,這是最典型的企業(yè)品牌,而你們商店銷售的是各個廠家品牌的產品。我想問,你們是怎樣創(chuàng)造企業(yè)品牌的?
莫菲小姐:其實這幾年來,外企都按著各自思路,在中國重新創(chuàng)造自己的企業(yè)品牌。雖然它們都是國際知名大企業(yè),但孤陋寡聞的老百姓哪知道?“不知道就是不存在”,沒辦法。第二點是創(chuàng)造企業(yè)品牌比賣名牌產品重要。第三點是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難、創(chuàng)新更難。我聽過這樣一故事:一個日本人上吊塔時突然發(fā)現(xiàn)有人摔下去,他走近一看:竟是他親兄弟,但人沒有危險,于是他立即又沖上吊塔。講這故事的人最后說:“日本人不富,天理不容!”我感受到一個職業(yè)人的敬業(yè)精神往往決定企業(yè)的興衰。從某種意義上說,錢是敬業(yè)拼出來的,不是別人來買東西賺出來的。一年出趟國門可能是美差,一月出兩次差肯定是苦差!外人都以為我們掙錢多、會享受,那是誤解。去廣東一天跑三個城市恐怕沒人說不累,但你必須見你的客戶,去兩個工廠了解整個工藝流程,一天下來是不是有點夠嗆。出趟差還把腳弄骨折了,是不是太狼狽?我的壓力是局外人想象不到的。
明鏡先生:創(chuàng)品牌確實不易。洋華堂最終定位就是中檔以上的時尚消費群。要引導消費,只有買手不斷地出差、不斷去開發(fā)有小資情調的新品,甚至要和媒體合作,制造或者說挖掘一種全新的消費習慣,制造新的流行、新的時尚。所以當然需要你們這些買手去當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狂”啦!你們沒有以前那些空洞的理想,只有自己價值得到提升和體現(xiàn)的追求。只是還得提防家庭的和睦,盡管你做的都是充滿小資情調的產品,也不必太“工作狂”了!
莫菲小姐:謝謝你的提醒,我還離“工作狂”很遠。
明鏡先生:我們繼續(xù)剛才的話題,創(chuàng)造企業(yè)品牌往往比賣名牌產品重要。在中國不到五年,各跨國大企業(yè)在人們心目中己經很有地位和份量,普爾斯瑪特的另一種業(yè)態(tài)“諾瑪特”平價超市,也開一家火一家。按說企業(yè)品牌不需要產品品牌那么多投入、不需要產品品牌那么多講究吧?你看,國內外營銷書講的都是產品名牌的塑造。
莫菲小姐:首先我要告訴你的是,要創(chuàng)立一個人所共知企業(yè)的好品牌,不是一朝夕一事。沃爾瑪經歷了40年的時間,家樂福用42的年時間,麥德龍用了30多年的時間,而伊藤洋華堂呢?用了37年的時間。我國連鎖業(yè)的便民店或小超市,最多也是近5年發(fā)展的。所以我們要走的路很長,任務更艱巨。特別是外資跨國連鎖零售巨人在入世5年后,很多外部限制他們發(fā)展的因素取消了,國內企業(yè)要真正創(chuàng)立一個口碑又好、長勝不衰的品牌,更難。
明鏡先生:能不能告訴大家,你們外企是怎樣創(chuàng)造企業(yè)這個大品牌的?
莫菲小姐:伊藤洋華堂的創(chuàng)始人說過:“我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背景和‘經營秘訣’。所謂生意就是一句話:‘尊重顧客、講究信譽’”。我和郭連先生一樣都是中國人,都是打工仔。創(chuàng)造企業(yè)品牌題目太大,也不是我們有資格舉手表決、說如何如何的,我只能說我聽到的和我看到的。洋華堂創(chuàng)造品牌的行為秉承國際連鎖集團的重要原則,很簡單:“服務第一”。只要你進場,全場到處可聽見“歡迎光臨”,收銀臺再忙,收銀員也不會忘記“謝謝,歡迎下次光臨”;每天開門,都是總經理親自接待第一個顧客;在三樓玩具大廳小孩只要不帶走玩具,三樓玩具廳的玩具隨便你玩;本市商場的婦嬰室是洋華堂第一個建立的,每處設計、每一種活動都精心為顧客著想、為顧客服務。自然,這幾年洋華堂的名聲越來越響。全市隨報發(fā)放彩色廣告,也是我們首創(chuàng)。我們的電腦硬件系統(tǒng)可以隨時查出每個時段、每種商品的進銷情況,自然對暢銷產品的跟進、滯銷產品的處理,信息比別人快、處理比別人快。日積月累,企業(yè)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細化到日化專柜,自然水漲船高。
明鏡先生:國內有的商場已經有了企業(yè)品牌,但一開分場就以關門為句號。是不是有了企業(yè)品牌,就只能認死理地做下去呢?
莫菲小姐: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你說的某個商場幾十年了,自然是本市的標志性商場,但一開分店,分店就死。同樣地另一家國企品牌商場連著開分店連著成功,什么原因?開分店時企業(yè)品牌雖然可以傳遞,但他開店擴張的管理人才可能過不去,選址擇店也有問題。
莫菲小姐:不錯。那些下崗的、退休的,一般收入千元以下的消費者,他們往往買大小東西都要貨比三家,他們才是平價超市、便民店的鎖定的消費群。而我們商場定位恰好不是這類人,當然也不排除這類人慕名來購物。我們的對象是時尚消費者、中高檔消費群。他們只在乎商品的品質和新穎,并不在意產品一二角錢的差價。他們來我們市場買了稱心如意的產品后,隨手買幾樣別人商場也有并便宜一點的東西并不奇怪。
明鏡先生:我明白了。你們算超市的高檔,而不是高檔的超市。你們的高檔新穎,是因超市之外,你們的其他賣場有太多太多“人無我有”的時尚東西。那么每個職工是不是“各就各位,活得不累”了呢?
莫菲小姐:豈有不累之理!我在廣州出差不小心骨折了,一下飛機就被早預約了的廠家接去看新品談進場,連進醫(yī)院的時間都沒有。第二天是每周例會,我打電話請假,可部長說:你腿壞了腦子沒壞,公司馬上派車來接你,開完會再去醫(yī)院不遲。我就是日化買手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螺釘,每個人把本職工作做好了,再加上集力協(xié)作,才稱得上團隊精神。可以說現(xiàn)在這個時代,任何成功都是團隊的成功,單槍匹馬創(chuàng)世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明鏡先生:你所舉的幾個跨國公司零售業(yè)態(tài),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都在人們心目有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它們還需要做什么?
莫菲小姐:不管你有了多大多好的品牌形象,還是得每天像剛開張一樣使勁,一點不敢放松;而且更要在原有品牌上不斷創(chuàng)新,鞏固其品牌。別人在不斷創(chuàng)新,你只是當個維持會長,此長彼消,肯定是不進則退。現(xiàn)在雖說是信息時代,很多世界名牌,我們還是聞所未聞。在內地很多消費者心里,很多世界名牌就是沒有知名度,是他們心目中有盲區(qū),還是這些世界名牌有水分?真不好說。所以各種媒體對于打造新的企業(yè)品牌和產品品牌,還是有無法取代的作用。我們這個時代,不正是靠強勢媒體活生生打亂重新整合的嗎?遇到一個消費者投訴,你沒處理好,萬一遇上各種媒體一齊來渲染炒作,你的企業(yè)品牌形象在人們心目中要減很多份量。媒體很有用,也是很可怕的。
明鏡先生:創(chuàng)立企業(yè)品牌既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那在這漫長過程中,企業(yè)的決策層和員工至少要注意些什么?
莫菲小姐:要創(chuàng)企業(yè)品牌恐怕比打造一個產品品牌還難。最忌諱的,我覺得是不能輕易經常換定位,不要跟風,不要只學表皮,聽到某個大賣場跳槽出來的人一說,就輕易去摹仿別人已成功的模式,企業(yè)要有強烈的凝聚力,一種穩(wěn)定的團隊精神。比如說,最初聽到部長給我下達的銷售任務時,我簡直覺得那是天文數(shù)字,但最后靠團隊協(xié)作,憑自己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不僅完成了這天文數(shù)字,甚至還超越了天文數(shù)字。我覺得任務既是壓力更是動力,靠團隊來完成,它本身就是一種凝聚力。另外,千萬不要盲目擴張,要等待新的商圈基本成熟后,再開新店。伊藤目前已是全市人氣最旺的商場,店址也處在有名的富人區(qū),但伊藤洋華堂還是決定明年9月才開張二店。外國零售巨人在做市場調查方面,明顯高國企一籌,它們是花了相當大一部份費用請專門的調查公司深入了解、量化分析。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輕易允許加盟。中國連鎖業(yè)目前加盟經營已成風氣,而外國零售巨人一般不特許加盟。外企各種零售業(yè)態(tài)進入中國時期不同,中國對它們限制的條件不同。很多人納悶:以北京的銷售水平,北京的洋華堂為什么在銷量、品種到服務方面沒有比成都的洋華堂做得好?那是因為成都的洋華堂,日本人占控股地位,日本色彩要多一些,銷量好一些,也是“外來和尚好念經”的原因。北京的洋華堂由中方控股,中國的色彩就要多些。法國家樂福最近與德國一家跨國公司開始了“友好的合作”,一躍成為僅次于沃爾瑪?shù)氖澜缌闶鄣诙木奕?。有幫廣州人來成都開了個“好家仔”招盟店,一下就上了近萬家“好家仔”便民店,結果糾紛不斷,關門不止。究其原因還是加盟時只考慮收加盟費,沒嚴格按加盟商的基本條件去做,其結果落得個“檔次不高”的名聲,形成名存實亡的惡果。
明鏡先生:在國外呆過的人都明白信用的重要。你的信用好,你可以在圣延節(jié)大促銷時,免費把當年新款的大奔馳開走;信譽不好,你幾乎在國外活不下去。你講的企業(yè)品牌也有信譽的意思吧。
莫菲小姐:沒錯,企業(yè)品牌如同趙錢孫李這種人名,人名是同信譽密不可分的。在國內,還沒有達到一個人信譽完了就無法生存的地步,但一個商場的企業(yè)品牌完全可以因為信譽損壞的不同,要么舉步難艱,要么關門了事。
明鏡先生:中國連鎖業(yè)的各種業(yè)態(tài)是該認真學習外資跨國零售巨人對經營企業(yè)品牌的大政方針和點滴細微,但已經有了企業(yè)品牌又如何深挖潛力呢?
莫菲小姐:其實任何業(yè)態(tài)的企業(yè)至少每周都在發(fā)生細微的變化和改進,只不過外人看不出來罷了。等外人都看得出來了,那這種變化一定是已經試驗成熟了,那這種改進肯定一步一步到位了。國企民營何嘗不如此呢?既然有的是人才,就應該人盡其才,既然很多事都是因機制所限,那就該調整這種機制。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生產關系一旦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那生產關系就必須調整了。
明鏡先生:最后提個問題:如果已有企業(yè)品牌,用不用和其他品牌攀比和競爭?
莫菲小姐:攀比是很無聊,也是很愚蠢的事;競爭是不可避免而又挑戰(zhàn)自我的事。每個商場創(chuàng)建企業(yè)品牌都是因為定位明確性決定的,攀比就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定位。我想,任何競爭對手都打敗不了你,真正打敗你的,只有你自己,是你自己連發(fā)昏招造成的,攀比也算昏招一種吧。市場經濟說白了就是競爭經濟。以前太平洋、百盛經常搞賣200送200等活動,現(xiàn)在不準了。我覺得不應該打價格戰(zhàn),我們商場從不參加這類活動,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消費者在乎的是我們的服務,看重的是我們推出的新品,至少比其他任何商場要早一月,有些商品就只有我們商場有,我們沒必要跟自己過不去。我覺得要做大蛋糕要有各自為陣,各自為陣就是各自把自己的已有企業(yè)品牌做好、做大、做細。做好企業(yè)品牌,更要分清程序,“欲速則不達”。沒有第二輪第三輪房地產運動,哪有現(xiàn)在裝修市場的革命?至于家庭的飾品和擺設都必須在其之后。太超前、再好看,買的人也有限。
明鏡先生:謝謝莫菲小姐。(連載之三)
編輯/胡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