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坤
[關(guān)鍵詞]美籍華人翁以煊先生于1998年12月14日從美國舊金山出發(fā),途經(jīng)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繞過合恩角、好望角、魯汶角、塔斯馬尼亞西南角、斯圖爾特島西南角(航海家心目中最富挑戰(zhàn)性的五大角),2002年4月9日到達新西蘭首府惠靈頓為終點,共到達26個國家,登上過百余個島嶼,航程5.4萬公里(31200多海里),歷時3年半。
這位祖籍北京的年輕人征服海洋的重大消息,在中華大地引起強烈反響。2001年4月起國內(nèi)就有過報道。9月初他回到出生地北京。9月24日,翁先生在北京遠洋大廈作了一場<孤帆環(huán)球航海及其產(chǎn)業(yè)——“信天翁”之夢)的報告,筆者有幸親臨現(xiàn)場聆聽,并了解到他環(huán)球航行的內(nèi)幕。
不甘寂寞,挑戰(zhàn)自我
面前這個斯文儒雅的年輕人,就是享有“海上獨行俠”之稱的美籍華裔航海家翁以煊先生,他絲毫沒有人們想象中航海家的那種剩悍與粗獷。翁先生熟練地點擊著鼠標,碧波瀚海、鷗鷺帆船、冰川椰島,淳樸的土著、異國的游客、美味的金槍魚,還有那一幅幅奇特的異國風情的畫面,頓時將人拉進了他的環(huán)球航程……
翁以煊先生本是學計算機的,他在美國波士頓及加州硅谷等地從事電腦軟件開發(fā)業(yè),一直干了13年。那時,翁先生經(jīng)常駕駛著他的帆船出去度假,他喜歡神秘的海洋、幽靜的島嶼,以及島上豐富多彩的朋友,更愿意共享水上人家的樂趣……終于有一天,他厭倦了美國生活中刻板機械的地方,走出了舒適溫馨的生活。因為他生性好動,向往美麗質(zhì)樸的大自然。而蔚藍色的大海,則是他心中的最愛。他不安于熟稔的生活,決定挑戰(zhàn)自我,走向大洋,去兌現(xiàn)少年的夢想。
剛開始有這個想法時,自己倒先嚇了一跳,環(huán)球航行,那要遇到多少艱辛與險阻,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和耐心啊。但翁先生被內(nèi)心一種無法名狀的激情鼓動著。他開始著手準備了,先花10萬美元購置了一艘“信天翁”號(以其姓氏命名)帆船,長12米,單桅,內(nèi)設(shè)柴油推動機47馬力,具有雷達、電子和機械駕駛儀及風力、日光發(fā)電設(shè)備。然后他又用2年時間認真鉆研了天文地理、語言文化、帆船導航、儀器使用、設(shè)備維修、時政法律、海灘應急、情報通訊、生理衛(wèi)生、精神調(diào)節(jié)等所有關(guān)系到只身孤帆航海的相關(guān)領(lǐng)域知識,并仔細策劃了航海路線。
經(jīng)過一番精心準備,翁先生辭去職務(wù),勇敢地踏上了他的環(huán)球之旅。他不甘寂寞,善于挑戰(zhàn)自我,去追求世界的美和人類的善,發(fā)現(xiàn)生活的潛在樂趣和意義。
躊躇滿志,出師不利
1998年12月14日,翁以煊駕駛著他的“信天翁”號從美國加州的舊金山出發(fā),正式開始了他的環(huán)球之旅。
那一天,翁先生躊躇滿志,非常興奮。帆船在藍天碧海間航行,身邊不時駛過一艘艘友好的船只。
1999年元旦,帆船到達墨西哥。翁先生晚飯后,正欲休息。不經(jīng)意間聞到一股刺鼻的焦糊味,當他走進駕駛艙時,忽然發(fā)現(xiàn)艙內(nèi)著火了!情急之中,他趕緊脫下衣服撲火。大火滅了,自動駕駛儀也被燒壞了。他仔細查找原因,方才明白是海水的腐蝕作用,使得電路短路,釀成大禍。
修好心愛的“信天翁”帆船,翁先生繼續(xù)航行。誰知天有不測風云,剛才還晴朗的海面,頓時刮起80節(jié)的颶風,滔天巨浪撲面而至,他還沒有反應過來,只聽“喀嚓”一聲,發(fā)電風車被刮倒了。接著自動駕駛儀又失靈,帆船處于危急之中,左搖右擺,上下顛簸……
環(huán)航的樂趣美好無邊
翁以煊此時感到了遠航的重重困難。他只得上岸,修復儀器和設(shè)備。還好,很快,他又整裝待發(fā)了。
過赤道無風帶時,他鼓滿風帆,讓“信天翁”靜靜地漂浮在碧藍的南太平洋上。這時,他眼里的海水仿佛無邊的綢緞,美麗得無以復加。
為了驅(qū)趕海上難挨的寂寞,他索性找出潛水衣,潛入洋中,享受潛泳的樂趣。就在這時,他發(fā)現(xiàn)艙底有一條小魚。開始他沒放在心上,可是第二天、第三天照樣發(fā)現(xiàn)了那條美麗的迥異于附近的小魚。這時他恍然大悟,敢情這條小魚自他出發(fā)就一直跟著他,是從舊金山跟來的!
帆船過法屬馬克薩斯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土布艾群島,一帆風順。“信天翁”在大洋上乘風航行。這時是1999年4月,翁先生調(diào)節(jié)好船速,駛過椰奶走廊,岸上的椰樹亭亭玉立,樹下的情人相依相偎,翁先生沒有靠岸,情緒卻非常高昂。正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p>
一個月后,經(jīng)瀉湖,水溫和暖,風光旖旎。翁先生興致盎然,他換上潛水衣,扎入海水中。美麗的珊瑚樹、迅疾的大鯊魚、各種奇形怪狀的貝類一下子迷住了他。海底世界實在太讓人眼花繚亂了。而不遠處蒼天碧水間的休閑別墅,也在和煦的陽光下閃現(xiàn)出熠熠的光芒。這多么像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夏威夷。只是這里比夏威夷更美麗更純凈。他隨便找了一根線,拴上餌料,系在船舷上,一會兒竟釣起一條2斤重的金槍魚!
再闖合恩角
2000年1月,翁以煊到達新西蘭的惠靈頓。從舊金山到這里,可謂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翁先生卻為他所看到的壯觀景象而激動不已。稍事休整,他決定向合恩角進軍。
從惠靈頓到合恩角是一條布滿兇險的旅途。但越是兇險難行,越是狂風惡浪,越是讓航海家們信心倍增,也更刺激著他們挑戰(zhàn)自我。
翁先生并不比任何人走運,1月21日,首征合恩角失利。他只得重返惠靈頓。
2月17日,翁以煊再闖合恩角。這時的翁先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航海經(jīng)驗,可是當他遭遇到南太平洋上排山倒海的驚濤狂瀾時,他還是嚇得膽顫心寒。畢竟他的帆船才10噸。這時又是夜間。
翁先生是有勇氣的航海家,僅有勇氣是不夠的。這時他只有把好舵,憑自己的頑強毅力和耐力,堅持,堅持。
他想過很多,想到了死,想到了法國冒險家們的神奇經(jīng)歷,他在心里祈禱上蒼。后來他似乎就把自己當成了安徒生童話中的人物,即使死了,也要化成美麗的小人魚,自在地生活在海里。
一夜,一個令人后怕的漫漫長夜過去了。
當他駛過合恩角,一切全變了。大自然開始接納他:雪山就在眼前,白得直晃眼睛,海豚追著“信天翁”直跳龍門,一大群一大群叫不上名字的白鳥在他頭頂上鳴唱……翁先生真的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追尋鄭和遺跡
船一直揚帆遠航,過巴西時,已是9月。為了避寒,翁先生上岸旅游。意外的,他竟碰上了一位叫朱少兵的船長,而且還是同鄉(xiāng),異邦他國,能遇上來自祖國的同胞,令他激動萬分。
后來,朱船長還特意通過越洋電話,將翁先生的情況告訴了他家里。
接下來,翁先生又要越過大西洋到好望角了。偏偏遇上了壞天氣。這時的大風大浪已經(jīng)難不住翁先生了。他順利地越過好望角,進了牡蠣灣。他很想在這里尋訪鄭和的遺跡。600年前,鄭和七下西洋,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比哥倫布發(fā)
現(xiàn)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早114年。能夠?qū)ぴL到鄭和的遺跡,此舉意義重大。
但是潛水之后,翁先生卻不能不失望而返。由于年代久遠,泥沙積淀,他根本無法發(fā)現(xiàn)古船的蹤影。就在南非的馬達加斯加島上,翁先生意外發(fā)現(xiàn)這里的土著黑人竟酷似漢人,他們的食物中居然還有麻花,和北京的麻花一模一樣。他們會不會就是600年前下西洋的中國人的后代呢?
充滿詩意的結(jié)尾
2002年1月、2月,“信天翁”非常順利地過了澳大利亞的魯汶角、塔斯馬尼亞西南角。
2002年3月,船過第五大角——新西蘭的斯圖爾特島西南角,翁先生的環(huán)球之旅就可以勝利結(jié)束了。但是這最后一角并不是那么好應付的。翁先生在這里碰上了航海以來從未遇過的90節(jié)颶風,咆哮而來的海浪撞擊著“信天翁”,然后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來,落到急流之上,形成一排排“雪山”,風馳電掣地來回奔突,聲如獅吼,驚天動地。
不知過了多久,風漸漸平息了,浪也越來越小。無邊的海洋詩一般安寧。翁先生在風平浪靜中,不知不覺沉入了夢鄉(xiāng)。
一覺醒來,已是黃昏,翁先生走到船頭。這時只見晚霞滿天,映得大洋上浮光爍金,天邊竟然還掛著一道燦爛的彩虹。更令人稱奇的是,彩霞之中,猛然飛出一只美麗的信天翁,疾馳而去
翁先生驚呆了,他被這壯麗的景象深深地震憾著。
2002年4月9日,“海上獨行狹”翁以煊抵達惠靈頓,宣告他自費的孤帆環(huán)球航海之旅圓滿成功。
[作者的話]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國人起步并不晚。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但自從鄭和以后,中國人卻停下了遠航的腳步。
其實翁以煊先生的孤身環(huán)球航海,是繼承了中華民族航海光榮傳統(tǒng)的,它不僅代表著一種勇氣,更衍生著一則傳奇,一則人類向大自然挑戰(zhàn)的傳奇。翁先生的航海完全是在一種和平親善的態(tài)度下來對待海洋的,而航海,則代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水平。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在這個面向蔚藍色的時代,在這個人類“重返海洋”的時代,我們呼喚越來越多的個人、群體、社團來關(guān)注海洋,愛護海洋,保護海洋。
我們呼喚中華民族海洋意識的大覺醒!
由于冒險、競賽和娛樂性的遠洋航海在祖國仍然是空白,翁以煊先生目前正在整理有關(guān)材料撰寫成漫記或其他形式的著述,以便讓祖國同胞與其分享旅程中獨特的際遇和情感。
翁以煊先生擬于2003年3月參加四年一度的“大阪杯”國際帆船大賽。中央電視臺體育部表示極大的興趣,并希望對翁先生的參賽進行跟蹤采訪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