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均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夜之間可以使你暴富,你信嗎?如果一個無產者不多日變成身價2~3億美元的闊佬,而且非盜非搶,你聽了會不會有些暈?時光荏苒,世紀更替。如今的“網絡英雄”們,瞬間就把神話變成了現實。
難怪各路媒體從一開年就一個勁地瘋炒,忽而“燒錢”,忽而“圈錢”,一會兒“泡沫”,一會兒“納斯達克”,老百姓則云山霧罩,迷迷糊糊,只見互聯網的,“告一眨眼間鋪天蓋地就來了。CEO(首席執(zhí)行官)們在媒體頻頻曝光,短期內,擁有了超過影視明星的注意力。
這一切,源自叫做“國際互聯網”的新生事物。
新經濟,讓你目瞪口呆
在近期的報刊中,我們看到這樣的信息:
有國內網絡三劍客之稱的丁磊、張朝陽和王志東,分別執(zhí)掌的網易、搜狐和新浪網,在美國著名的納斯達克股市上市后,其個人的身價迅速暴漲。
丁磊的身價為2.7億美元。
張朝陽的身價為2009萬美元。
王志東為428萬美元。
而發(fā)生在香港青年李澤楷(李嘉誠之子)身上的事,則更讓你目瞪口呆。一天之內,其公司賬面進項多增7000億港元,人們不禁驚呼,他一天竟賺了他老爹一輩子掙的錢。
千萬、億萬富翁們都很年輕,都有很好的高等教育背景,甚至相當一部分人還在國外鍍了金。然而,他們打破了長久以來財富積累的思維模式,一蹴而就,給人亦真亦幻的感覺。
究竟是什么使他們在短期內暴富?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現代市場背景下,獨特的經營方式,加上卓越的科技載體和快速炒作。
沒有原始的資金積累的過程,他們手中忽而就來了一大筆錢用以創(chuàng)業(yè),這筆錢是風險投投資商送來的。
早在50年代,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大批個人實用發(fā)明、商品化個人的小型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在美國出現,他們需要資金來完成企業(yè)和最初的發(fā)展,但銀行因其成敗難料,又無抵押而不獲資金。在美國,需求即是市場,為了滿足小型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需求,一種自擔風險、無須抵押的金融服務方式產生了,這就是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是職業(yè)投資人投資于新興的、迅速發(fā)展的有潛力的企業(yè)的一種股權資本,通過專業(yè)人士的資本運作,使原始資本獲得高額回報。這種回報是非常誘人的。盡管風險投資在國外成功、持平、失敗者各占30%,但仍然有大批投資人愿意冒險嘗試。從其最初的情形看,風險投資的資要規(guī)模地不大的,平均每筆10萬到20萬美元不等。這筆資金作為種了資金用于購買新公司的原始股份。該公司經過商業(yè)包裝后,公司的股票就進入股票市場炒作,完成了公司股票社會化的過程。這樣,作為風險資本的原始股,其效益被放大,產生了成倍的利潤。
近年來,日臻完善的風險投資對嶄新的互聯網業(yè)十分看好。認為互聯網不僅為人們提供便捷、高效的溝通下段。而且是未來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群體與個體之間和個體與個體之間產生商業(yè)機會的交易平臺。所以,基于現理財理念:花錢買未來。特別鐘情于互聯網風險投資的雅虎公司,就是互聯網成功的最初范例。
雅虎網站的創(chuàng)辦人楊致遠,在美國斯擔福大學讀書時,為所辦網站內容引人入勝,為擴大發(fā)展規(guī)模,引得軟銀公司的風險投資,獲得了空前發(fā)展。雅虎上市后,收益為3000倍。而今天中國暴富的新貴們,基本上是沿襲了雅虎成功的路子。網易上市后,發(fā)行量450萬股,每股價15.50美元,丁磊持有58.5%的股權,身價自然是2.7億美元;搜狐上市了。新浪也上市了,當然,也成功了。
“圈錢”、“燒錢”如是說
在互聯網的運作中,出現了很有趣的兩種現象,也就是俗說的“圈錢”與“燒錢”。
何為“圈錢”?“圈錢”與股票中的上市搜募資金有很相近的地方,但不完全一樣。股票市場上“圈錢”是上市公司通過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將企業(yè)的股票發(fā)售給社會公眾,換得一筆企業(yè)發(fā)展可觀的資金,少則幾千萬,多則若千億。
網絡企業(yè)的“圈錢”則不同,它因為沒有傳統(tǒng)上市企業(yè)的業(yè)績做底,因此,只能想別的轍。一個好的辦法,就是用國外的風險投資作為網絡企業(yè)發(fā)展的推動力。
國外,特別是美國,非常崇尚創(chuàng)新。如果你有一個好的點子,它擁有潛在的市場價值,那么你就可能獲得風險投資人的支持。近十年美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持續(xù)高速增長,與風險投資所支持的美國企業(yè)的科技不斷創(chuàng)新是分不開的。
中國當今世界上發(fā)展最快的一個巨大的市場,幾乎沒有人會懷疑它的商業(yè)利益。隨著近年新的產業(yè)源源不斷地從國外“克隆”到國內,當然,互聯網也不例外。從美國互聯網突飛猛進的情況看,當年中國在這一市場還是個空白。一批思維敏捷、視野開闊而又雄心勃勃的年輕人,看到了這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會,于是就抓住風險投資這一融資方式,說服國內外的投資商,投資于中國互聯網。這當然是個冒險行為,盡管中國有商機無限,但風險也無處不在。投資人所投資金也許頃刻間就化為烏有,連個響也聽不到。
有人開玩笑說:中國互聯網最開始就是由一批理念偏執(zhí)的業(yè)界瘋子與一群不吝嗇閑錢的傻子扯起來的。回過頭來看,確有幾分相似處。不說現在仍有前赴后繼互聯網的創(chuàng)業(yè)者,就是著名的兒童中國互聯網精英,也有著為“圈錢”而奔走呼號的故事。
頭頂麻省理工大學博士帽的張朝陽,回國謀發(fā)展。他首選面臨的就是資金問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風險投資。可當時中國還沒有風險投資。他就到美國打到自己從前的教授,但教授們對中國的市場信心不足,于是,第一次的融資游說無功而返。此后,又有半年多努力皆告失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麻省理工大學的未來學家尼占拉·尼葛洛龐帝教授,他給張朝陽十分鐘的談話機會,最終,張朝陽抓住了這次機會。尼葛洛龐帝教授對他說:“我在倫敦有個先鋒論壇會議,請你去講一講中國因特網的發(fā)展狀況。”最終,教授沒有去論壇,而張朝陽的發(fā)言備受教授同事的贊賞。尼葛洛龐帝教授干脆答應給張朝陽5萬美元。此后,連同從美國投資專家愛德華·羅伯特那里游說米的22.5萬美元,成立了全靠風險投資創(chuàng)辦的科技公司。由于網絡運行中資金需求不斷擴大,短時間投入的資金難以收回,于是又被迫游說新的投資人,未果。1997年7月,第三次融資迫在眉睫。不得已而為之,只能采用了金融領域中最為苛刻的“橋式貸款”。之后,他終于找到了一種幫助上網者查找網上信息的服務方式,而這標志“搜狐”公司的誕生。以后,陸陸續(xù)續(xù)獲得風險投資公司的融資。搜狐也就是在融資與投資中,不斷擴大著網站的日訪問量。
從中國互聯網的整個動作來看,最讓網絡公司執(zhí)行官感到壓力的是“圈錢”,最讓普通人瞧起來熱鬧的書,也就算“燒錢”了。
所謂“燒錢”,就是大筆的互聯網企業(yè)開銷。對于一些中國互聯網的首席執(zhí)行官(CEO)來說,他們“燒錢”有著很直白的理由:為了盡快造大網絡公司的業(yè)務,實現商業(yè)k計劃書中既定目標,“燒錢”是惟一選擇。
有人給網絡公司的開銷算了筆賬:先看看他們所辦的一系列企業(yè)網站形象推展活動。某網站每天舉辦現場拍賣,金額為2.5至3萬,這些拍品的實際成交價格不到市場價格的50%,為了創(chuàng)牌子,網站每天倒貼3萬元。連續(xù)五天的展覽,僅拍品上就“燒掉”15萬。展覽會上租用一臺跳舞機供參觀客盡興,顧客跳一次5元,全部免費,只要玩耍時順眼看看網站的頁面,為此燒了萬余元。網站發(fā)放免費上網卡、游戲抽獎、美少女跳舞、送帶有網站標志的小禮品等,這些還不夠,還要清網民免費去聽音樂會。凡此種種似乎一點也沒有引起網民的惦念,路邊垃圾桶中,俯拾皆是網站精美的廣告。
某網站為了擴大影響,大搞系列宣傳活動和贊助活動,一擲千金,再擲萬金。鋪天蓋地的廣告會長期蟄伏在各種媒體上,更有網站竟比著花錢,著實讓人感到“風景這邊獨好”。
網站內業(yè)務人員的開支也相當大。一項調查顯示:網站一般編輯的年薪在2.4至5萬元之間。網站主編的年薪約有8至15萬元,再加上勞保福利、各種保險、教育費、住房公積金、工會會費等等,都得要用“圈”來的錢支付。難怪不少小網站常常捉襟見肘,不得不搞二次“圈錢”運動。
有人說:哪個企業(yè)沒有營銷活動和廣告宣傳?哪個企業(yè)沒有員工開支?為什么偏偏網絡公司叫燒錢?秦池當年多邪乎?可是,要知道,我們傳統(tǒng)的企業(yè),產品的廣告宣傳都會被計作投資成本,渴望通過產品的銷量得到加報,也就上花也去的錢要聽到個響。沒有這個響,企業(yè)就生存不了。而互聯網的,“告宣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根本就無法得到資金上的回報。比如,雅虎公司的市盈率一度要1000倍以上,市盈率1000倍是什么概念?就是1000年以后才能收回投資(雅虎在INTERNET股票中算“績優(yōu)股”)。你看這不叫“燒”叫什么。
你也能建網站
面對充斥到各種媒體的網站宣傳,人們感到INTERNET的氣息無處不在。面對風險投資涌入國門,在互聯網激情沖動的同時,人們似乎看見了空中大把大把的錢,于是,趨之若鶩者有之。
從理論上講,辦個個人網站或中小企業(yè)網站挺容易的。就步驟而言,大概有那么幾個環(huán)節(jié):第一步足要注冊域名。域名就是你在互聯網上注冊商標和門牌號碼。全球任何一個互聯網用戶,只要知道你的城名,就可以立即訪問你的網站。當然中國某個單位可以注冊兩類域名:國際通用頂級域名和中國的通用域名。只要你在計算機上,打開調制解調器,按照注冊域名的程序進行,大多情況下,十天半個月就注冊下來了。比在國內申請企業(yè)營業(yè)執(zhí)照簡單得多。
第二步是充實網站內容和完善其功能。你的網站若是專業(yè)網站,就要加入相關內容和信息,并且要保證不斷更新。此外,若你的網站是中小企業(yè)的商務網站,就應該是一個集電子管理、電子業(yè)務、電子交易于一體的服務平臺。
第三步實現上述步驟的開銷。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網站所需費用為每年15萬至20萬人民幣。而現在一些網站攤主代理服務,每年僅需交納1000多元,就可以獲得30M的網絡空間即辦得網站。
可能就是網絡技術上介入相對容易的緣故,才使得近年網站層出不窮。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網站迅速膨脹至5萬個,網絡公司達1500家以上。
確切地說,搞網絡不是風險投資家的目的,更不是網絡公司的初衷。前者是為了盡快地最大限度地把網絡公司推向股票市場而賺錢,后者是為一次、二次、三次吸納風險投資而最大限度圈定賺錢的資源。二者目的明確又高度統(tǒng)一,因而中國網絡市場彌漫著“燒錢”的縷縷青煙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中國互聯阿公司發(fā)展到如今,所面臨的市場和投資情形,發(fā)生了變化。
有人看到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狂瀉不止,網絡概念股一跌再跌,雅虎股票一日縮水幾十億美元。香港神奇小子李澤楷的股票也在香港一日縮水達9000億港元。中國的網絡股的后市并不被看好,幾個曾雄心勃勃的美國上市的國內網絡公司,無限期或暫停赴美上市計劃。一時間,互聯網熱,被指摘為網絡股泡沫。更有人預言,現有的90%以上的網絡公司或被兼并或瀕臨破產。風險投資人說,對中國的互聯網企業(yè)的投資會更慎重;以前那種投資一個網絡公司,一般會在兩年內幫它上市,可現在不會了,那種投資后迅速上市,然后把股份賣掉的情形結束了。股市的表現、網絡公司的狀況及風險投資人的態(tài)度,為仍然熱衷于利用人們對網絡發(fā)展的狂熱理解采取短、平、快的手法,快速炒作,拉高架勢而最終出手獲得暴利的思維定勢,凝結了一個休止符。
就是在互聯網“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灌入人們眼簾的景致是:有人苦苦乞求著新的“圈錢”成功;有人狼吞虎咽地搞兼并;更有人有滋有味地咀嚼著新的融資,以互聯網為手段,有模有樣地打造著公司的業(yè)務。而后者可能正是網絡網絡戰(zhàn)中的贏家,因為他們明白:風險投資人是要投資的高回報而不是風險,互聯網公司必須是一批人員知識結構合理,商業(yè)模式清晰正確,能沿著正確軌道進行下去,并且有望成為行業(yè)老大和領導的公司來經營的。
其實,互聯網作為投資項目來說,它很有特點,你如果有好的經營創(chuàng)意,有好的,實施計劃,有足夠的執(zhí)行能力,再拉起一個好隊伍齊心協力和你一起干,不僅國內的風險投資商追著跑,就是國外的風險投資商也會對你大加吹捧,你最終和惟一的理由是:能賺錢。
我們不得不思考
互聯網的出現,給人以驚喜,給人以新的企盼。許多人都對它感興趣,許多人都給它梳妝一番?;ヂ摼W被稱為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它是斷然不同于傳統(tǒng)經濟的新經濟代表;是中國追趕發(fā)達國家的最后契機和惟一有作為的領域;搞互聯網是企業(yè)戰(zhàn)略性投資,而且越早于超越好;網站越多就越能形成規(guī)模經濟;網站經濟就是泡沫經濟……種種說法撩得人們心氣浮躁,大批企業(yè)跟進著建起網站。投巨資誠邀八方的英杰,著實搞得互聯網也風風火火。
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它的背景,了解它的發(fā)展趨勢,清楚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然后確定現實目標,積極開展工作。
狂熱的年代,曾折殺了許多新生事物。但互聯網的發(fā)展應摒棄實用主義盲目浮躁心態(tài)下所采取的短期利益行為,走上一條推動傳統(tǒng)社會和傳統(tǒng)經濟創(chuàng)新的健康之路。否則,難辭其咎。
(蘇通摘自《中外期刊文萃》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