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長明
報刊上經常見到有人利用“迷魂藥”騙人的報道:
有位老漢在集市上遇見兩個青年人,說是要和他合伙做一筆生意,立馬可賺一筆錢。老漢抽了青年人的一支煙,便乖乖地把幾千元錢交給了青年人。待腦子清醒時,兩個青年人已無蹤影。
有位婦女去買菜,碰上一個賣“金元寶”的人。這人向她噴了一口煙,她便老老實實地回家拿出存折取錢買下了“金元寶”。賣寶人走后一看,方知是假的。
有人到某大學找到一位大學生,拿出一張宣傳紙讓學生看,上面寫的是就業(yè)廣告。這位學生看了兩遍后腦子就失靈了,自愿送給那人500元介紹費……
這些報道攪得眾多讀者人心惶惶,好像不知哪一天一不小心就會遇上這類掌握先進技術的騙子,從而無端地喪失錢財。那么,社會上真有如此高明的騙子嗎?這些報道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讓我們從醫(yī)學科學的角度來揭開樁樁迷魂案的神秘面紗吧。
在醫(yī)學上曾經確實采用過經呼吸道吸入麻醉劑的麻醉方法。但由于氣體藥物揮發(fā)快,劑量不好掌握,目前基本上已被淘汰。近年來,臨床上使用的均為液體麻醉藥,其性能穩(wěn)定,劑量容易掌握,使用起來安全可靠,而且麻醉消退也更為迅速,為臨床手術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迷魂案中所講的情況,大都是通過吸入麻醉藥產生麻醉作用的。分析一下全部經過,就會發(fā)現(xiàn)這類傳說是違背醫(yī)學科學原理的,至少其中存在著如下明顯的漏洞。
首先,吸入麻醉產生作用要有相當嚴格的條件。吸入的藥物必須在人體尤其是腦組織內達到一定的濃度,才能產生麻醉作用。而目前醫(yī)學界所用的作用最強、起效最快的麻藥,從誘導到使人意識喪失也需要數(shù)分鐘。顯然,只噴一口煙是難以達到麻醉作用的。更經不起推敲的是:即使真有噴一口就可使人麻醉的超強麻醉藥,那么作案者本身先吸入的顯然要比再噴出來的要更多更濃,這豈不要將自己先麻醉了嗎?莫非歹徒自己有特異功能?
其次,凡是供吸入用的麻醉藥揮發(fā)性都很強,并伴有較強烈的氣味。臨床上都是以液體的形式保存,使用時通過特殊的裝置揮發(fā)生效。就算是用香煙或紙張上浸上麻藥,在無封閉裝置且通風良好的室外,麻藥也很快就會揮發(fā)掉。人吸上一口煙,聞上幾片紙,是根本起不到麻醉作用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目前所知的任何麻醉藥都不可能達到既控制人的思維又使人體仍然正?;顒拥男Ч?。事實上是,吸入的麻醉藥在人體內達到一定濃度后,人的意識就會消失,其活動力也隨之喪失,被麻醉者會處于一種類似睡眠的狀態(tài)中。也就是說,被麻醉者不可能再聽別人擺布而從事任何活動,更不可能有條有理的取錢拿物。有的歹徒在火車上、旅館里或野外,采用飲料內加入安眠藥的方法作案,就是利用藥物使受害者的思維和活動能力都喪失。如果未被麻醉,人的思維和行動均不可能受限制??傊樽硭帉λ季S和行動的作用應該是同步的。
據此分析可以得知,社會上有關吸入麻醉案的傳聞大都有杜撰的成分。一些受害者常常是因為貪圖小利而上當,受騙后無法向家人交代,才不得不編造一些離奇的故事來作出解釋,以逃避責怪。這實際上是受騙者被人騙了之后,又在哄騙別人。善于捕捉“新聞”的人便聽信當事者的一家之言,寫成稿件投向報刊。報刊的獵奇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即將進入21世紀之際,人們應該用科學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不要被形形色色的傳聞蒙住眼睛。只要心明身正,不貪外財,迷魂藥是永遠不會將你迷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