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曹陽
你是否聽說過“班度術”這種古老的功夫?據(jù)說這門功夫傳授的都是武術中的精要法門。也許他們都會說是一門逃避之術。此門中人在幾百年以前就在發(fā)展他們的這些逃遁的功夫,他們在無數(shù)次的生死搏殺中愈演愈熟,使之成為登峰造極之術。
現(xiàn)代的武學家們很幸運,因為沿襲百年的武術遺留至今的皆是上乘招法并被美國的“班度會”保存下來,會員們不斷地將那些古老的招法研究吸納為現(xiàn)代之用。這篇文章要展示的就是逃逸術的概念與精要所在。由于它們自然的可塑性,因此可以輕松地融入到各派武功之中,廣為運用。
歷史與哲理
逃逸術系統(tǒng)的文化基礎可追溯到上個世紀的紀元時期。生活在緬甸中部及北部地區(qū)王國的人們建立了一個和平自主的農業(yè)社會,他們力主讓所有的生命都安享天年。他們不會饒恕那些施以殘酷懲罰和行為的人,他們堅決反對為了獲取某種利益而大肆殺戮。
班度術體系的早期組織是在9世紀到11世紀形成的。一位名叫歐波利的牧師為這一組織的形成與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且用文字的形式將組織的原則和形式記載下來,一些文字記錄至今還保存在緬甸的歷史文獻中。歐波利提倡三條佛教教義:即在人群中忍受磨難,消彌各種欲望(權力、物欲、地位等等),人們在控制欲望的過程中消彌磨難。
從根本上說,班度術保持了一種非暴力、不好斗及不對抗的方法來解決矛盾。練習者要練習將自己的情感與欲望內斂,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存在,并施以影響——這樣大大勝過傷害和毀滅的作用——對于他們的敵人來說。由于戰(zhàn)略戰(zhàn)術都是為了避免給對方帶來傷害而設定的,那么規(guī)避之術則成為他們必勝的關鍵。
逃術的類型
很久以前的緬甸人依靠班度術來防護自己以避免意外的傷害。然而,今天的尚武者則大大不同以往,他們不必再步行去跋涉在鄉(xiāng)鎮(zhèn)之間了。然而,很多時候他們都會遭遇到身體上的威脅與傷害——城市的鄰里之間、在郊區(qū)林蔭路或者大學的校園里。
班度術傳授我們六種基本的逃逸術。第一種是利用言辭上的勸說及非侮辱性的語言在對手意圖攻擊之前嚇退他。平靜的語言以及平和的態(tài)度可以勸阻對手并解除對方的對抗心理。有時候,班度者們會演示他們的棒術精招嚇退對手;看到揮舞的棍子挾風帶雨,氣勢萬千,攻擊者會認識到班度術的厲害從而撤退。
第二種逸術則為設法脫逃。因為在格斗中陷入對手的圈套或為其所擄是一種很平常的事,班度術充分地發(fā)展了可以打破任何禁錮的技巧,使你在對手的手中安然脫身。
第三及第四種方法則為撤退和隱藏。撤退是指在與對手交戰(zhàn)后發(fā)現(xiàn)對方招法明顯地高于自己則向后撤離;在最初交手之后,他們通常會逃離到林木密集地帶。隱藏是用于逃避持久戰(zhàn),這種方法包括躲藏、偽裝和錯覺。這種方法簡單到藏身于大石之后,復雜到將自己改頭換面為另一個人。
第五種方法則為回避。班度者們通常選擇偏僻的路線去較遠的地方以減少受到攻擊的可能性?,F(xiàn)代習術者都被告之冒險是與你對環(huán)境危險的感知力息息相關,分析及觀察好環(huán)境很重要——不要呆在那些危險重重的地方。
第六種方法也許是最有用的,班度者們轉換身體的角度,邁步的姿勢及防備的技術,都能幫助你逃離即將到來的危險——哪怕你只是隨著攜帶著一柄劍——即使不傷敵也可起到威懾的作用。因此,讓我們著重研究這一點。
身體角度
前重量級拳擊冠軍穆罕默德·阿里就是因為善于躲避襲到臉部的每一記拳頭而名聲大噪。我們可以看到阿里以滑步、搖擺、直立等動作去迎戰(zhàn)技藝精湛,以拳力稱雄的對手。他的雙手在下,因此他通常并不采取封阻,而是利用身體的有效轉動,就是聞名的蝴蝶步,以避開攻擊,當對手處在攻擊范圍之內時,阿里還能夠快速反攻。
班度術告訴大家九個身體部位可以為你提供最大自由的身體轉動,即腿、背、腹的靈活轉動以避開攻擊。在觀察了竹子在風中搖擺、直立的動態(tài)后,古代的班度術者采取相似的移動以防御攻擊。彎屈及轉動能夠有效地挫敗對手的拳擊及戳刺,因為在對手攻擊之前就可以通過他的姿態(tài)來判斷他的攻擊目標。要想讓移動的身軀避開對手的進攻還要保持起碼的身體平衡。面對著尖刀或其它刀具,班度者可以利用彎身或轉身將身體的要害器官避開鋒芒。
身體的轉動,包括前屈后彎都可以避開攻擊——尤其是側踢和其它的低位戳擊。前屈包括了輕微的腰部閃避,后彎包括大幅折體并且會配合腿部的使用。有時還可以采用傾斜、彎身及滾動等,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當身體的角度配合好走路的步態(tài)和防御技術,毫無疑問,你的防御體系已經(jīng)大功告成了。
歐洲拳擊手們都知道,好的步法有多么重要,知道它在危急關頭化險為夷的作用。事實上,很多成功的拳擊手的成績都歸功于有效步法的防御性。
步法在班度術中同樣重要。九法規(guī)避是最為常見的。想象如同羅盤一樣的防御帶,練習者站在四個主要方向——北、南、東、西的一個方向上——或者四個中間方向——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羅盤的正中則被稱之為第九個方向,因為班度者可以由此或上或下或轉身以避開攻擊。
班度術的步法體系包括了伸展步、滑步、滿步、十字交叉步、旋轉步、飛步、跳步、剪刀步及滾動步。這些步法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組成組合連續(xù)的步法。兩種以上的步法混用就能避開對手的攻擊。班度術者熟練的逃避步法可以幫助他自由地變招換位。過去有這樣的說法,他們難以被擊中因為他們飄忽得如同鬼魂。
防御技術
為了形成一道繁復的防御體系,班度術使用者必須要練習一種聲音防御的方法。防御通常被認為是使用臂、腿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去擋住敵人的目標并封阻對手的進攻?,F(xiàn)在更為重要的是為了解其它的防御手段。過去,人們會利用路障、衣服包、大飯碗甚至他們用以思考的腦來作為保護手段?,F(xiàn)在的人們則利用公文包、雨傘或其它的日常用品了。
這里有三種基本防護手段:即制止、封阻、擋開。制止式是用來在進攻之初阻止對手,通常情況,雙手呈推狀擋住對手的拳或肘擊。手部制止術適用于近身徒手相斗,而踢擊則需要用腿部阻踢來制止。班度術者經(jīng)常細心地將他們的腿式制止或阻踢置于身體要害位以使敵人無隙可攻。
另外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可以起到制止作用,例如肩、上臂、臀及腿脛都可以用來破壞對手的平衡,而制止敵人的攻擊。
封阻術是防護體系中的第二法寶。封阻適用于進攻發(fā)生了一半的時候并被視之為“硬碰硬”的招法。前臂、肘部、膝部和脛部都可使用,這些部位堅硬而有效。他們從來也沒有想過在封阻過程中會損筋折骨,相反地,他們利用推、握、擲等附加技術達到保護自己并阻礙敵人進一步進攻的目的。
擋開招法是用于進攻動作之末,班度術使用者們移開目標,改變敵人武器襲擊目標的方向。雙手向外張開及格斗扭打在此處適用。腳及脛骨可用來中途攔截對方襲向目標的踢擊。大多數(shù)的封擋結束是造成對手的攻守失衡。緊跟著的一招就是推、拉對方。
防護技術的三種類型是不可分離,必須整體使用。但是它們可以與身體角度及步法技巧協(xié)調起來,威力會倍增。
水的原理
班度術的防御側重柔軟、流動的運動狀態(tài),水的原理闡述的就是以柔克剛,以守策攻的戰(zhàn)術。
水兼具了力量與溫柔的特點。滴水穿石,細小柔軟的水滴卻可以穿透堅硬的巖石,由上至下地突破力量。水永遠都不會改變本質,水總是保持著沉靜,雖然快速流淌卻總會回歸其水平的狀態(tài)。保持鎮(zhèn)靜和理智是逃逸術重要的一點,一個人只有克服恐懼、憤怒、仇恨才能真正地主宰自己的行動。我們必須心靜如水。班度術都是遵循著這樣的原則。
訓練方法
訓練的方法包括了身體、技術及心理方面的逃逸術練習。班度術者們以強壯體魄來應付攻擊及在必要的時候抗得住擊打?,F(xiàn)代武者通過增加體重和參加比賽實現(xiàn)這個目的,而班度術者們則通過古老的手段,像提舉,推攜重物等方法。他們也通過瑜伽來增強力量和柔韌性。
增加耐力是逃逸術中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像慢走、騎自行車、游泳等現(xiàn)代訓練項目以及力量性走步的配合呼吸的練習。
班度術中的技術性技巧頗具實戰(zhàn)性及系統(tǒng)性。身體角度、步法及防護技巧必須反復地演練。當技術熟練后,可以雙人對練,如一人以攻招來襲敵,另一個則運招閃避。
防守與非暴力
一旦掌握此術,班度術的逃逸策略則作用非凡——對于那些自練門派多年已有造詣的武者而言甚是。武者一旦喜攻則疏于防范,而非暴力、無損傷的逃逸術正可為之增補防御的基石。
不希望傷及對手的武者或者提倡非暴力的大眾,班度術的逃逸策略可以為你提供最大的效益。這是由一群倡導和平的人們所締造、發(fā)展的武學,它的目標是為了贏得和平、靜謐,對一切紛爭血戰(zhàn)以非毀滅的方法使之消失貽盡。
P50下,古老的緬甸僧經(jīng)常攜帶一根路杖,現(xiàn)代班度術的練習者以一根木棍進行攻擊與防守的練習。
P53下右,在古代緬甸,班度者們通過體力勞動來強化體魄,現(xiàn)代班度練習者則通過瑜伽功的練習及對各種技法反復多次練習,來達到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