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小兒夜間尿床是兒童中普遍的現象。隨著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的不斷完善,正常嬰幼兒的膀胱對排尿的控制會自然形成,不需特別指導和訓練。據統(tǒng)計至少50%的2歲小兒夜間不尿床,80%的3歲小兒夜間不用尿布,小于5歲的兒童偶爾夜間尿床并非異?,F象。
如果4歲或4歲以上兒童多次發(fā)生入睡后無意識排尿,每周達2次以上且持續(xù)至少6個月,而清醒狀態(tài)下無此現象,此類兒童應視為異常,臨床上稱為原發(fā)性夜遺尿,俗稱尿床。據西方的研究報告指出,5歲兒童約有15%,10歲兒童約有7%患此癥,而20歲左右青少年患遺尿癥者占1-2%。最近香港的調查結果顯示7歲時仍有約4%的兒童患夜間遺尿。
長期以來,多數家長和一些醫(yī)生并不認為尿床是一種病,需要特殊治療。即使去看病也無有效措施,而且相信隨著孩子的成長癥狀自然會好轉。其實遺尿會給家長和患兒帶來諸多不便和煩惱。研究表明長期遺尿會對孩子發(fā)育造成不良影響?;歼z尿癥的兒童缺乏自信心,處世能力差,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內心常有羞愧感,回避參加正常的社交及集體活動,如野營和旅行。同時該類兒童易產生多疑膽怯心理,影響孩子正常能力和潛能的發(fā)揮,個別兒童脾氣固執(zhí)甚至出現攻擊行為。而家長也會因長期照料患兒疲憊不堪,導致焦慮及怨恨情緒,過多責備和懲罰患兒,更加重患兒的心理負擔。
小兒遺尿癥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所知的相關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患該癥,孩子有二分之一的幾率患病,此類孩子通常會在到達父母停止遺尿的年齡不藥而愈;有些尿床的孩子夜間膀胱容量減少或不穩(wěn)定;有些則因為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夜間尿量增多;部分患兒過分沉睡,難于喚醒。通常尿床的男孩多于女孩。由此可見遺尿是遺傳因素、膀胱功能、睡眠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現代人都在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遺尿癥做為一種長期被忽略而又一直困擾人們身心健康的疾病應引起家長和患兒的重視。目前在世界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已開始了對該癥的調查治療,多數可以治愈。目前有兩種方法可使治愈率達70~80%,一種為通過鬧鐘叫醒方式建立條件反射,訓練患兒對充盈膀胱的反應,但需患兒和家長密切配合及良好的耐性,另一方法為口服醋酸去氨加壓素藥物治療,通過濃縮和減少尿的產生達到治療目的,該方法較易為患兒和家長接受,在國外已普遍使用,并收到較好效果。北京醫(yī)科大學婦女兒童醫(yī)院兒科門診已于今年8月16日始開展遺尿癥診斷、治療及生活指導,提供全面服務。門診時間為每周一下午2點至晚8點,地點在北京西城區(qū)西安門大街1號。
(本欄目責任編輯:王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