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勤
《魯迅<故鄉(xiāng)>的讀書史》對《故鄉(xiāng)》問世以來七十余年間在中國作為教科書的歷史進行了獨具匠心的考察。
首先,作者將對中國文學與對中國教育的研究結(jié)合起來,以《故鄉(xiāng)》如何及怎樣成為教科書為核心,運用解釋學的理論,敘述了中國近代文學的產(chǎn)生、流通、消費、再生產(chǎn)的過程,探討了文學與想象的共同體之關系。在“知識階層的《故鄉(xiāng)》——中華民國時期Ⅰ”、“教科書中的《故鄉(xiāng)》——中華民國時期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故鄉(xiāng)》——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時代”、“改革開放時期的《故鄉(xiāng)》——中華人民共和國·鄧小平時代”等標題下,作者分四部分具體敘述、論證了《故鄉(xiāng)》在上述不同時期被不同讀者群閱讀、理解的歷史。雖然學界并不乏對魯迅《故鄉(xiāng)》的研究,但此書的研究視角與設計確實屬少見。以《故鄉(xiāng)》的讀書史為線索,探討文學與想象的共同體之關系,尤其是這種探討旨在理解文學與新的國家、國民意識形成之關系,可謂獨一無二。它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學術洞察力,更為重要的是為文學與教育研究者進行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開啟了思路。
其次,該書考察、論證所涉及的資料極為豐富。從各章節(jié)資料的運用、注釋,到書末有關《故鄉(xiāng)》文獻的一覽,讀者均不難發(fā)現(xiàn)此書所具有的資料性價值。它幾乎涉及了《故鄉(xiāng)》產(chǎn)生、流通、消費、再生產(chǎn)過程方方面面的資料,確實稱得上是有關《故鄉(xiāng)》作為教科書的全書。讀者不僅可以讀到《故鄉(xiāng)》作為教材是怎樣被教授的,在教師教學參考書中是如何被解釋的,學者們對《故鄉(xiāng)》教學的研究論文,以及書后思考題的設計、注釋、考試題目、答案,甚至可以從作者對教科書中《故鄉(xiāng)》一文插圖變遷的考察中了解《故鄉(xiāng)》的讀書史。該書集研究性與資料性于一體,在開啟新的研究領域的同時為未來可能的研究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今日有些浮躁的學界,該書以如此豐富、翔實的資料敘述、分析魯迅《故鄉(xiāng)》的讀書史,確實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
再次,該書提出的很多思考、結(jié)論,亦引人注目。例如,作者在談到閱讀魯迅《故鄉(xiāng)》的北大時,對二十年代北大培養(yǎng)的人才與日本東大培養(yǎng)的人才在各自國民國家形成與發(fā)展中的作用進行了簡單的對比。北大人成為文學革命、文化革命、改造當時社會的先鋒;東大人是維護與建設當時日本社會的精英。這種描述倒是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比較研究的課題;在談到共同體時,作者論述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共同體與民國時期北京城的四合院共同體及共和國時期單位共同體之演變,使讀者思考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深層結(jié)構(gòu)與文學、文化的流通及消費之關系;在考察《故鄉(xiāng)》的讀書史時,作者試圖探討《故鄉(xiāng)》對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成長、成熟、變遷所起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魯迅在塑造國民性中的特殊地位,作品《故鄉(xiāng)》有助于共產(chǎn)黨喚醒民眾,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
當然,該書亦有很多值得商榷的論述。但這是作者對魯迅《故鄉(xiāng)》讀書史的一種閱讀。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作對錯的判斷,要去理解與分析。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他希望該書能夠有助于中日間對各自國民性的了解,并為消除兩國間的摩擦、形成兩國面向二十一世紀新型國家關系的想象共同體作出貢獻。
(《魯迅<故鄉(xiāng)>的讀書史》,藤井省三著,日本創(chuàng)文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