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短為尚
讀到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卷首的一系列短文,令人高興。倒不是因為作者中不少是名家高手,而是因為這些文章確實寫得高明。不少書評文字喜歡長而繁(你刊在這方面比較突出——自然也不乏長的佳作),其實佳作不一定非長不可。象這些短文,不是也很能說明問題的嗎?這類短文和清楚明白的表述我們在你刊睽違良久,現(xiàn)在重又出現(xiàn),也自然是為你們高興的。
英國辭典編纂家福勒(HenryWatsonFowler)在幾十年前曾有一段名言,奉贈給要成為好作家的人,謹以轉(zhuǎn)贈:
寧取熟字,不取生詞。
寧取具體,不取抽象。
寧取單純,不取迂曲。
寧取短語,不取長詞。
寧取薩克遜,不取羅曼斯。
除了最后一句,也許要請專家們進行一番解釋,其余各條,我看,我們是都可以立即實行起來的。
程瑗淑
現(xiàn)實批判
《讀書》一九八七年十二期許紀霖《讓學術(shù)擺脫狹隘的實用藩籬》一文,對我震驚比較大。作者向當代知識分子指出應該認清自己真正的使命,多一點“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的氣味,這會引起絕大多數(shù)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共鳴。中國學界這種現(xiàn)實批判的文字太少,連魯迅開始的中國雜文事業(yè)現(xiàn)在也在沒落:一開頭引一段古文,然后舉一點不正之風,最后來幾句呼吁:“有關(guān)部門應當……”當代知識分子要是喪失了考察、縱論時代主題的學問能力的機會,就只能在所謂的歷史研究和反思中寄托他們的沉痛淋漓。而這是很令人悲哀的。
永青
法與科學
讀了你刊介紹《熵:一種新的世界觀》文后,深感對社會現(xiàn)象求取科學解釋的必要。我是研究法律的,覺得法現(xiàn)象很多表現(xiàn)出與某些自然現(xiàn)象的類似性。如對各種犯罪的確定,很象幾何學中的相似關(guān)系。幾何學中的相似關(guān)系擴展可為“同構(gòu)”現(xiàn)象,在法現(xiàn)象中,似乎也有一些“同構(gòu)”存在。在社會中,是否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使法不起作用的“黑洞”存在?它們?nèi)绾螛?gòu)成?社會里有多少這樣的“黑洞”才算正常?另外,法的運行似乎也可理解為一個傳導網(wǎng),如何使法在運行中得到理想的實現(xiàn)?從環(huán)境科學中我們也可得到啟發(fā):是否需要對法制環(huán)境實行保護?政策的大量使用帶給法的負面影響是否一種污染?如何消除法環(huán)境的污染源?
我想,如果想將科學、法學相結(jié)合,那不僅僅是起草一部科技法的事。
鮮江凌
關(guān)心自然科學
在家父影響下,我喜歡上了《讀書》,從創(chuàng)刊號到現(xiàn)在,是“眼盯”著《讀書》過來的。父子之間經(jīng)常交流對《讀書》的看法。自從讀了伍曉鷹、張維平的《對話》以后,我覺得這個刊物辦得“近”而且“活”了。但我以為你刊還應多注意自然科學方面的圖書,這可擴大《讀書》的覆蓋面。當然不是說要去討論技術(shù)細節(jié),但是自然科學方面的許多理論著作是你們不可忽視的。
肖喻
“拳頭”文章
希望每期都能讀到“拳頭”文章,如在一九八七年里,許紀霖、蘇丁、周國平諸位的文章,還有趙一凡的一系列文章。有了這些文章,覺得一冊在手,有所啟發(fā),有所收獲。即使花了七角(或漲到一元零五分)也值。當然,從頭到尾都是“拳頭”更好!
江群
推薦作者
《讀書》上有價值的文章,我看不少屬專欄文章。黃裳、金克木、趙一凡、呂叔湘、董鼎山、王佐良,當年的陳原,都有過誘人的上乘文字。今后望開更多的專欄,能見到更多更好的專欄作家:陳邇冬、荒蕪、舒蕪、孫犁……汪曾棋在《北京文學》上開一《草木閑篇》欄,可讀,可否也請他來《讀書》擺攤。吳世茫先生的《論壇》,見《新觀察》,我極愛之,竊以為是文章之極,能寫到這樣,死也瞑目了。《讀書》編輯部可否約吳先生跳槽?
江揮
拯救目疾為天下先
我國中學生、大學生及知識分子之患近視者,何止億萬?!蹲x書》雜志愛讀者之視力不正者,又何能盡數(shù)。我的朋友和我建議你刊多用較大印刷字體排印,少用小五號字體,以拯救讀書人的目疾為天下先。
一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