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璧
一九四六年六月,蔣介石在上海召集了一個名叫“留滬父老慰勞會”的座談會,與會者均為抗戰(zhàn)時期留住上海而未附逆的社會名人。在來賓中,有一個體軀微胖、須發(fā)皆白的老人,備受蔣介石的尊重和慰勉,他就是八十九歲高齡、唯一看到抗戰(zhàn)勝利的前清封疆大吏陳夔龍。
陳夔龍(一八五七——一九四八),字筱石,晚號庸庵居士,貴州貴陽人。夔龍八歲時,父親去世,他和兩個哥哥賴寡母姜氏教養(yǎng)成立,十六歲入泮,十八歲中舉,可謂少年科第、一帆風(fēng)順,孰不料五次入京會試,均鎩羽而歸。被夔龍稱之為“沉滯時代”的這段經(jīng)歷,為其今后“無日不在怵惕惟厲中”的生活道路,增加了“待人惟一恕字”的歷練。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入川,就川督丁葆禎幕賓,得識王
《夢蕉亭雜記》是陳夔龍六十七歲時寫的自述式筆記,分兩卷,五萬余言。他在引言中說:“前此一生之經(jīng)歷,暨耳所聞、目所見,雖無可述,亦有足資記憶者,愛成隨筆若干條,……名曰《夢蕉亭雜記》?!本C觀此書,所記多為作者親歷之事,亦或得之親友轉(zhuǎn)述,不分章節(jié),不按歲序,全憑記憶,信筆寫來。其戊戌變法、庚子事變、辛丑訂約、辛亥革命等時事及清末黨爭暗潮、政局演變、時人動向等情,均有一定事實根據(jù),似非一般的筆記雜言所能比擬。但是,陳夔龍思想陳舊,頑梗不化,《雜記》中攙雜了不少個人恩怨和不識時務(wù)的議論。盡管如此,此書對于近代史研究,仍然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讀者若想了解一個清末頑固派在政治上是如何逆潮流而動的,此書倒也不失為一部生動的自供狀。
時人對陳夔龍,有巧宦之目,從《雜記》中看他在清末幾次政治風(fēng)浪中的所作所為,當(dāng)不為虛譽。
榮祿的青睞和提攜,是陳夔龍青云直上的重要原因,《雜記》對此記述甚詳。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御史胡景桂參奏袁世凱,說他嗜殺擅權(quán),不受北洋大臣節(jié)制。清廷派兵部尚書榮祿查辦,夔龍隨行。在小站,袁世凱派出隊伍,“勇丁身量一律四尺以上,整肅精壯,專練德國操,馬隊五營,各按方辨色,較之淮練各營,壁壘一新”。榮祿問陳夔龍:“君觀新軍與舊軍,比較何如?”夔龍答道:“……但觀表面,舊軍誠不免暮色,新軍參用西法,生面獨開。”這一席話,甚合榮祿的心思,而袁世凱得榮祿知遇,亦自此始。事后,榮祿對陳夔龍說:“觀君骨相氣色,五年之內(nèi)必有非常之遇”,暗寓提攜之意。陳夔龍對榮祿自然是感恩圖報,奉事惟謹。在《雜記》中將其比作獨撐清廷危局的擎天柱,榮祿死后,他不無感傷地說,“國家大政有二,曰行政,曰治兵,綜光緒一朝,榮文忠公實為此中樞紐,文忠沒而國運亦淪夷。”其實,正是這個榮祿,與那拉氏內(nèi)外呼應(yīng),助紂為虐,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潰,從這個角度說,榮祿算得上是“淪夷”清廷的“樞紐”了。
陳夔龍說過,他一生中“一不聯(lián)絡(luò)新學(xué)家,二不敷衍留學(xué)生,三不延納假名士”,換言之,就是排斥一切與綱常名教相違背的東西。戊戌變法期間,他任總理衙門章京,對世界形勢毫無所知,極力低誹維新法。他在談到李端
陳夔龍竭誠擁護那拉氏的第三次垂簾聽政,他為反動政變回護道:“孝欽并無仇視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聞警告,即……出而訓(xùn)政?!边@種說法,不值識者一駁。惟所記審訊六君子一案事,提供了一條有價值的史料:陳夔龍正準備往刑部參與會審六君子時,鐵良來到他家,說奕
庚子年間,陳夔龍任京兆尹?!峨s記》中,對自己經(jīng)手的“四恒”錢莊借款、參加的兩次御前會議、載漪、載瀾諸人跋扈情形、李秉衡督師始末,均有記載。值得注意的一條史料是,那拉氏在向各國宣戰(zhàn)之際,就已經(jīng)做好了逃跑的準備。陳夔龍說:“時以釁端已啟,成敗未定,特命府尹籌備大車二百輛,以備萬一翠華西幸之用,爰假轉(zhuǎn)運軍需之名,以鎮(zhèn)人心。”那拉氏等頑固派在這場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zāi)難的事變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于此暴露無遺。
那拉氏逃離北京后,奕 《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清廷又茍延殘喘了十年。在這段時間里,陳夔龍官運亨通,從河南布政使一直當(dāng)?shù)街彪`總督兼北洋大臣,然政績平平,一無足觀。舉凡辦學(xué)校、興實業(yè)、籌立憲,他都極力反對,對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民主革命,鎮(zhèn)壓尤力?!峨s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庚子事變后,京城殘破,陳夔龍首先報效一萬兩重修正陽門以壯觀瞻,“各省督撫受恩深重,而竟置之不理,”經(jīng)多方努力,終于湊得三十余萬兩,“南省某督(指張之洞)素負盛名,至謂如此巨款,可惜徒事工作,何不移作興學(xué)之用,較有實際。”這個意見本來是不錯的,可陳夔龍卻認為:“寧知學(xué)堂之害,于今為烈,試問今日革命巨子,何一非學(xué)生造成!”僅此一端,即可概見其平日的政治態(tài)度。 陳夔龍不順輿情,好官我自為之的作風(fēng),頗受時人譏評。宣統(tǒng)二年(一九一○),御史江春霖奏劾奕 (《夢蕉亭雜記》,陳夔龍著,上海古籍書店一九八三年十月第一版,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