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極盛
盡管疼痛是人們的普遍經驗,它的歷史與人類同樣長久,但是人類對于疼痛的認識,迄今還不很清楚。不過,人的心理與疼痛有著很密切的關系,這一點還是可以肯定的。
疼痛和心理是
怎樣的關系
【有啟示作用的社會習俗】人類學家發(fā)現,世界某些地方有“父親做假娘”的風俗,即婦女在分娩前仍在田里勞動,到臨盆之時,丈夫卻臥床呻吟,好象十分痛苦。據說這樣可使許多婦女在分娩時,安然無事。另外,在印度有些地區(qū),現時仍然有一種“鋼鉤懸掛儀式”的習俗,就是從社會集體中選拔一人為“司儀神父”,他代表上帝的權力,在每年規(guī)定的時間到附近許多村莊為兒童的健康及莊稼的豐收進行祈禱。這種儀式中,日1人注目的是用兩只鋼鉤,鉤進司儀神父背部兩側的肌肉里,然后把他懸空地吊掛在一輛特制的二輪馬車的頂架上,到附近各村莊巡回祈禱。整個儀式過程中,他不僅沒有任何痛苦的表現,而且還流著“揚揚得意的姿態(tài)”。這也是心理對痛的影響的明顯例子。
【心理因素對疼痛的作用】“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例如:分散注意力、對疼痛的態(tài)度、人的意志、暗示、個人經驗、情緒等,對疼痛的感覺與反應有著相當大的控制與調節(jié)作用。
很多例子表明,人的心理,能對所感受到的痛的性質和程度發(fā)生重要的影響。有的學者曾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受重傷士兵的行為進行觀察。傷兵被送到戰(zhàn)地醫(yī)院,他們當中只有32%的人因劇痛需要注射嗎啡,其余的多數病員不承認因戰(zhàn)傷而感到很大痛楚,少數承認痛楚但也不需要醫(yī)藥止痛。戰(zhàn)后,這位學者回到普通醫(yī)院工作,對類似戰(zhàn)傷的一般外傷者進行治療,發(fā)現他們當中多達83%的人苦訴劇痛,要求注射嗎啡。前后對比,這位學者認為百分比的差別主要是由于對創(chuàng)傷態(tài)度的差別所造成的:戰(zhàn)時受傷士兵主要關心的是從危險中獲得了解救,因而對痛不太在乎,有的傷兵甚至為死里逃生而感到舒適愉快;而和平時期的一般的外傷傷員則把外科手術看成是一種痛苦的災難性負擔。
【心因性痛與幻肢痛】心因性痛指的是沒有明確軀體原因的疼痛;但這種痛又和軀體損傷產生的疼痛相似,故易引起誤診。對心因性痛的診斷要采取慎重態(tài)度,首先要排除器質損傷等原因;還應考慮病人的過去生活經驗,特別是不幸生活的體驗,以及個性的心理特點,對醫(yī)務人員、藥物等的反應情況。心因性痛常見于精神病人。例如有的精神分裂癥病人,妄想自己身體受別人的電流控制而產生幻痛。情感障礙的重精神病人,往往因憂郁可產生持續(xù)性而不能解除的疼痛;在神經官能癥,特別是在癔病病人中,也常見到心因性痛的病例;焦慮、暗示、恐怖等都能引起癔病性痛,例如癔病性關節(jié)痛。有的學者認為,心因性痛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病人借“痛”來表達他所遭遇的心理上的痛苦。因而有的學者認為癔病性痛的基本需要是鎮(zhèn)靜,而不是鎮(zhèn)痛。
截肢手術以后,會有少部分病人出現幻肢痛。如有一病人手中有一彈片引起疼痛,后來該病人由于汽車事故而將手截肢,但其后病人仍感覺手痛,而這只手實際上早已沒有了?;弥匆部赡芘c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經驗有關。
控制疼痛的
心理學方法
心理學的研究與臨床的大量觀察證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誘發(fā)與加強疼痛,也可以延緩與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因素控制疼痛是當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種方法為外科手術、藥物鎮(zhèn)痛和生理學方法)。
利用心理因素控制疼痛,主要有下列幾種方法:
【自我暗示法】在疼痛時,患者自己口念或心里想:“一會兒就會痛輕些”,這往往會收到一定效果。特別在使用鎮(zhèn)痛藥物的同時,配合自我暗示法,能夠大大加強鎮(zhèn)痛藥物的鎮(zhèn)痛作用。
【轉移注意法】患者的注意力如集中于疼痛上,將使疼痛加重;把注意力從疼痛上轉移到其他有趣的事物,如看電影、聽音樂等上去,疼痛就會減輕甚至消失。
【情緒穩(wěn)定法】情緒穩(wěn)定與鎮(zhèn)靜不僅使痛覺的感受遲鈍,而且使痛反應減少。在疼痛時,保持情緒的鎮(zhèn)定,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意志控制法】在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心的支持下,對于嚴重的毀傷形體的疼痛,有著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至能使其反應緩解。劉伯承同志眼睛受傷,在沒有使用麻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這是堅強的意志戰(zhàn)勝劇痛的范例。青年女工王世芬燒傷面積達98%,她以堅強的革命意志與醫(yī)務人員密切配合,堅持治療,終于戰(zhàn)勝了疼痛和燒傷,創(chuàng)造了醫(yī)學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