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宣
清代宮廷醫(yī)學,是祖國醫(yī)學寶庫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按髢?nèi)秘方”向來是很吸引人的,能被封建王朝所賞用,或出自太醫(yī)院的醫(yī)方,一般說來,是有一定療效的。最近中華書局出版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由國家科委中醫(yī)學專業(yè)組委員、世界衛(wèi)生組織傳統(tǒng)醫(yī)學顧問陳可冀副研究員等編著,精選收錄治療慈禧、光緒所惠疾病常用之醫(yī)方,并加客觀評議。內(nèi)容豐富,難能可貴,是為這批珍貴醫(yī)學遺產(chǎn)的第一次披露?,F(xiàn)特從該書所輯之391首醫(yī)方中,摘錄刊登其中的36首,以饗讀者。摘錄之醫(yī)方,盡可能考慮到它的實用性,顧及簡易、方便、價廉的原則,以利推廣。該書編著者對每方的“評議”,有助于讀者進一步了解方義,故亦編摘于每方之后。
補益方
1,五味子八兩水洗凈,浸半日,煮爛濾去渣,再熬似飴,少兌蜂蜜收膏。
(評議摘)五味子功能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單用有收斂及補益作用,《本經(jīng)》列為上品,謂其能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據(jù)近代藥理研究,五味子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有調(diào)整作用。北五味子與人參相似,還有助于心臟功能,對循環(huán)衰竭者合人參、麥冬有調(diào)節(jié)或升壓作用。現(xiàn)代用五味子酊、五味子糖漿等制劑,治神經(jīng)衰弱失眠癥頗有效。西太后此方,制子六月,為補益和安神而用。
2,枇杷葉五、六十斤,干鮮具可,如不咳嗽不用。大梨二個,要深臍、去皮心,切碎。蜜半杯,先熬滴水成珠,如大便溏瀉,不用。大棗八兩,或黑圓棗,或徽棗均可。建蓮肉四兩,不去皮。
先將枇杷葉放鍋內(nèi),用河水多煎幾滾,取湯用絹淋消汁。其煎過之枇杷葉棄之不用。后將梨、棗、蓮肉、蜜同放鍋內(nèi)、鋪平,然后將枇杷葉煎的清汁淹滿略高些,蓋好,煮半枝線香翻轉,再煮半枝線香,用瓷罐收好,隨意溫食。其大棗煮熟時,乘熱去皮。此方專治氣血兩虛,身體贏疲,四肢酸軟,精神倦怠,腰疼脊痛,飲食減少,一切不足弱癥并皆治之。
(評議摘)本方組成與目前市面所售之枇杷膏多不相同,個別地區(qū)(如沈陽)所制者雖與本方藥味相同,但制法則較本方為簡。
3,噙化人參每日噙化人參一錢。
(評議摘)噙化少量人參以補益身體,防御疾病,世人仍多用之,國外亦日漸多用。
治脾胃病方
4,青果五個研,金石斛二錢,甘菊二錢,荸薺五個去皮,麥冬三錢,鮮蘆根二支切碎,桑葉三餞,竹茹二錢,鮮藕十片,黃梨二個去皮,水煎代茶。
(評議摘)此方為《溫病條辨》五汁飲變法。原方用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門冬汁、藕汁(或蔗漿),各酌量,和勻涼服,用治溫病熱盛,灼傷肺胃陰津,口中燥渴,咳唾白沫,粘滯不爽者,以生津潤燥。不喜甚涼者,可重湯燉溫服,此方另加青果、石斛、桑葉、竹茹、甘菊,其生津育陰潤燥之功當更著。
5,綠豆五錢研,鮮青果二十個去尖研,竹葉一錢,橙子一個帶皮切碎,小煎溫服。
(評議摘)此為胃熱肝燥,腎不攝津之生津滋胃方,橙子酸涼,有降氣、和中、開胃、寬隔之妙。
6,鮮蘆根二枝切碎,竹茹一錢五分,焦楂三錢,炒谷芽三錢,橘紅八分老樹,霜桑葉二錢,水煎,代茶。
(評議摘)宮中茶飲祛邪而不傷正。本方清利頭目,調(diào)和脾胃。脾胃健則濕可去,熱不留則頭目清,藥味少而輕,符合茶飲原則,故能為西太后賞用。
7,蜜柑二個,去皮、子。鮮藕四兩,去皮、節(jié)。荸薺二十個,去皮。青果二十個,去核。生姜一薄片,去皮。共搗如泥,用布擰汁,隨時飲之。
(評議摘)本方可治咽腫目赤、煩渴咳嗽、納呆欲嘔諸癥。
8。大梨三個搗汁,藕一支搗汁,荷梗三尺,橘絡一錢,甘草八分,生姜三片搗汁,蓮子心十根,元參二錢。
(評議摘)本方有清熱止咳、生津和胃之功效。
止咳化痰方
9,天冬八兩,麥冬八兩,水熬去渣,加以貝面二兩,煉蜜收膏。
(評議摘)此方治肺胃燥熱,痰澀咳嗽。其不僅可以消痰潤肺,久服也有補益功用。亦有再加貝母、冰糖而成者。
10,鴨梨二十個,去核。取汁,兌煉蜜收膏。
(評議摘)此即梨膏,可清肺熱,潤肺燥。主治千咳久咳,咳嗽燥嗆,咽喉干燥,失音氣促,痰中帶血,并能生津降火?;蚣犹}卜汁,或加鮮藕汁,或加鮮茅根、鮮生地、柿霜,或加鮮麥冬汁,均可加強潤肺降火作用。
11,黃梨一百個,鮮竹葉一百片,鮮蘆根三十支,老樹橘紅二十片,荸薺五十個,濃汁。
(評議摘)本方除用黃梨、荸薺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嗽外,加入竹葉、蘆根、橘紅以清熱化痰,作膏調(diào)服,對陰虛勞嗽者,頗合適。
治遺精方
12,分心木五錢,洗凈。用水一茶盅半,煎至多半茶盅,臨睡以前服之。
(評議摘)分心木系胡桃科植物胡桃果核內(nèi)之術質(zhì)隔膜,又稱胡桃夾,胡桃衣。該藥具固腎澀精之作用,為民間治療遺精滑泄之要藥。其所謂秘精,關鍵在于固腎。故光緒帝經(jīng)常服之。此方今人用以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并治遺精,確具效果。
治面風(面神經(jīng)痙攣)方
13,瓜蔞二斤絞汁,大麥面六兩。合作餅,炙熟熨之,病愈即止,勿令太過。治中風喁斜。
14,蓖麻子五錢去皮,冰片六分。共搗成泥,敷于患處,左喝敷右,右目敷左。
(評議摘)此方名正容膏,可以臨床一試。用時可敷于患側下頜關節(jié)及口角部,外加紗布繃帶固定,逐日換藥,可望生效。
15,蓖麻子一兩。去皮搗泥,攤布光上,貼面跳動之處,或摻于大肥皂內(nèi)貼之亦可。
(評議摘)蓖麻子多作外治用,搗敷或調(diào)敷,消腫拔毒,治癰疽腫毒,更治手臂風痰,《本草綱目》錄有驗案。
16,口防風二錢,薄荷八分。共研極細面,兌大角子二兩,摻勻,作錠貼之。
(評議摘)防風為風藥中之治攣急好藥,可能有改善血管反應性之功用。薄荷辛涼,能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藥物吸收。
治筋骨痛方
17,槐花子、核桃、芝麻,細茶葉各五錢,用水五碗,煎至一半,熱服。
(評議摘)本方為清補并施之劑,為治肩背筋骨疼痛方。
18,白術二兩,薏米一兩。水三碗,煎一碗,一氣飲之,專治脾濕腰痛。
(評議摘)此方兩藥相伍,健脾除濕之力更增,脾濕除而經(jīng)脈通暢,氣血調(diào)和。則腰痛可除。
治眼病方
19,鮮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少兌煉蜜收膏,每服三、四錢,白開水沖服。
(評議摘)此類方藥對老年眼疾適宜?,F(xiàn)代醫(yī)藥研究表明,本藥有明顯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減少心率,增加心臟收縮力之功效,其具有長壽效益,當屬可信。
20,霜桑葉二錢,菊花二錢。共研極細面,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錢,白開水送服。
(評議摘)桑葉、菊花,均屬清熱散風、平肝明目藥,為丸久服更好。治風熱頭痛目赤,可配白蒺藜;治肝陽上亢兩目昏花,可配石決明、枸杞子。
21,霜桑葉三錢,水煎,每日凈面后洗日用。
22,霜桑葉一兩,菊花一兩。共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濃汁,少兌煉蜜收膏,每服三錢,白開水沖服。
(評議摘)此方以膏為劑型,與前此同名丸劑交替服用,更易為病人接受。
治耳病方
23,甘草、生地各三分,研細末,做成棗核形,用胭脂包好,晝間塞耳。
(評議摘)甘草有清熱解毒作用,對瘡瘍腫毒,外用亦常收效。生地入腎肝經(jīng),功可清熱涼血生津。佐以胭脂芳香通竅,當對耳閉聾者有效。
24,生地黃,切斷,紙包,火煨,塞耳數(shù)次。
(評議摘)方用生地一味,可入腎涼血生津,治耳嗎。耳鳴因于腎虛者多,此亦屬固本之法。
治喉病方
25,鮮青果二十個,去核。鮮蘆根四支,切碎水煎、代茶。
(評議摘)二藥合用,清解肺胃之熱功專力大。從方測證,其時西太后當有咽喉不適。
治牙病方
26。海鹽二斤揀盡。以沸湯泡,將鹽化開,濾取清汁,入銀鍋內(nèi),熬干研面,裝瓷盒內(nèi)。每早用一線擦牙,以水漱口,用左右手指互取口內(nèi)鹽津,洗兩眼大小眥內(nèi),閉目良久,再用水洗面。
(評議摘)海鹽堿寒,清火涼血解毒,治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此法見《本草衍義》、《仁齋直指方》、《永類黔方》等多書。
27,骨碎補一兩,黑桑椹予五錢,食鹽五錢炒,胡桃八錢去皮煨去油,共研極細面,搽敷牙根。隨炭面一兩俱各包。
(評議摘)此為益腎固齒、涼血去火方,對牙齦炎可有效。
治皮膚病方
28,雄黃二兩,白礬二兩。共研極細末,裝布口袋內(nèi),用此搔癢。
(評議摘)本方即《醫(yī)宗金鑒》二味拔毒散,加大雄黃用量一倍,主治瘡癤疔毒、疥癬及蟲蛇咬傷等證。今人有以治療濕疹及帶狀皰疹百余例者,療效甚好。
29,百部三錢,以熱燒酒一兩五錢淬,蘸酒涂之。同時以紫金錠醋研涂之。治濕熱所致的心間紅疙瘩,不甚痛癢。
(評議摘)百部用于蕁麻疹、皮炎、疥癬效果較好,借酒力擴張局部毛細血管,使藥力易于透達。紫金錠能療瘡腫,解諸毒,醋研更易消腫散結。
30。生竹葉一斤,去梗凈。生姜四兩。凈白鹽六兩。先將竹葉熬出濃汁,再將姜搗汁同熬,瀝渣,將鹽同熬,千敷之。
(評議摘)此為宮中秘方,光緒帝久病知醫(yī),留意方藥,用此熬膏外敷,當系治皮膚濕熱瘡瘍。
31。山梔子一兩,用白面燒酒和勻,作餅,貼上。
(評議摘)梔子研末,與面粉、酒合勻調(diào)敷,是民間常用的“吊筋藥”,功能活絡消腫舒筋,適于跌撲損傷、扭傷及皮膚青腫等癥,尤以用于四肢扭傷為優(yōu)。令人攝遭用治四肢挫傷有良效。
32,牡蠣粉一兩,枯白礬一兩。共研極細,過重絹羅為面,烤洗后,用面撲腎囊潮汗處。
(評議摘)古方有用牡蠣撲粉止汗法??莸\外用燥濕止癢,學名硫酸鋁鉀,火煅之后失去結晶水,故可吸濕,外科常用以治皮炎、濕疹及皮膚糜爛等疾。御醫(yī)們兩藥合用,治帝陰囊潮汗,當有效。這種撲汗方法,衛(wèi)生簡便有效,值得總結。
33,白芷一兩,貝母一兩。共研極細面,過重羅,每日早晚膳后用熱黃酒調(diào)一錢,溫服。
(評議摘)是方具有祛風消腫、清熱散結之功效。
長發(fā)護發(fā)方
34,東行棗根三尺,橫臥甑上,蒸之,兩頭汁出,收取涂發(fā)即易長。
(評議摘)發(fā)為血余。棗根有活血清熱祛風功效,故可令發(fā)長。
35,桑葉,麻葉,煮水洗發(fā)七次,可長數(shù)尺。
(評議摘)二藥用于長發(fā)可能為宮中經(jīng)驗,方書似無記述,“洗發(fā)七次,可長數(shù)尺”,則有言過于實之嫌。
36,榧子三個,核桃二個,側柏葉一兩。共搗爛,泡在雪水內(nèi),梳頭。
(評議摘)三者并用,有助于令發(fā)不落。今人有以鮮側柏葉泡于百分之六十酒精中數(shù)天后,以之涂擦斑禿處,有治療也有預防作用。
(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