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文修
創(chuàng)作者必須熱愛讀書。高爾基把書比作從黑暗攀登到光明的梯子。在給契訶夫的信里,他說:當他讀罷一本好書,被深深地激動著,曾經(jīng)象野蠻人那樣把書頁對著陽光察看,想找到它感人魅力的奧秘。而契訶夫,在讀過萊蒙托夫的《塔曼》之后,寫信給友人說:他竟然寫得這樣美,我真想象小學(xué)生描紅那樣把它描下來……
可是同一個高爾基,在給畫家列賓的信里卻又說:“我,一個人,是不滿意我自己,一個作家的,因為我讀書太多,而且書劫奪了我的靈魂。由于讀書,我喪失了大量獨特的、我自己的東西,我從大自然那里專門賦有的東西。成為作家之后,我就開始自信:我在自己的思想上是不自由的,正如其他許多作家一樣;我有時所運用的事實和思想,都是我從別人書中拾取來的,而不是自己憑自己的心靈直接體驗來的。這是十分令人難受的?!边@是什么意思呢?難道讀書多了反倒有害嗎?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如此,還是在一般情況下全都如此呢?
這封信寫于一八九九年,高爾基只有三十一歲,前一年剛剛出版兩卷本的短篇小說集,是俄羅斯文壇上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他由于刻苦自學(xué),從流浪漢成為職業(yè)作家,應(yīng)該說輝煌的創(chuàng)作前程剛剛開始。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讀過的大量書籍,在他的頭腦中攪在一起,他還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和能力很好地消化它們,因而在當時產(chǎn)生這樣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正是由于這種苦惱,這種不甘于隨波逐流、因襲前人的苦惱,使他高出于當代流行的作家之上。他在探索,在追求,在找尋自己的路。在訴說了上述的苦惱之后,接下來他在信中又自己設(shè)問,自己回答與闡述:“一個人用反射過來的光亮去照耀東西,是不是很好呢?是不很好的。我以為,每個人必須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上是自由的,必須僅僅是代表自己、為了自己、關(guān)于自己才說話的,同時對自己所說的一切都要負責。當一個人被別人問道:你怎樣有這個或那個思想的,而他答道:我是從這個那里拾取來的——這實在是不好的?!宜圆幌矚g我們的當代文學(xué),還因為它的悲觀主義。生活并不象人們在書中所描畫的那樣糟糕,生活是更光明的。生活中的人比書里的好些,甚至比有才華的書里的好些?!?引文中的著重點都是原有的)
高爾基反復(fù)強調(diào)思想的自由,只有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獲得這種自由。作家就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觀察、去思考、去寫,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獨特價值的作品來。這是高爾基的讀書觀,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觀。自己切身的經(jīng)歷使他感覺到:生活、生活中的人并不象一些感傷的作家們所寫的那樣灰色和絕望,那里有希望之光在閃爍。正因為他親眼看到過生活中的、人民身上的那些健康和光明的東西,正因為生活使他接近并接受了時代最先進的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他才反過來對生活和時代看得更深刻更透徹,他才成為無產(chǎn)階級的文化巨人,社會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