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三年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成就和突破,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確實超過建國以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這一點大家都一致承認。但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們還有若干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質量提高得不夠快,而在題材、故事情節(jié)、藝術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雷同的現(xiàn)象也比較多一些。
作品是人寫出來的。創(chuàng)作質量的提高,主要決定于作家的思想水平和藝術才能的提高。
首先,我們的作家還要站得高一些,用先進的思想來觀察生活、研究生活、剖析生活,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近年來,寫文化大革命的文學作品不可謂不多,但大多數只是停留在表現(xiàn)十年浩劫期間許多悲慘的往事,揭露林彪、“四人幫”及其死黨傷天害理的罪行上面,卻很少作品能夠探索出文化大革命之所以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有些作品僅僅接觸到一點點,就不能進一步深入挖掘下去了。在這方面,文學界是落后于理論界的。我們的作家好象對理論研究、特別是對歷史研究都不大感興趣,其實作家們很有必要與理論家一道、與人民群眾一道去探索、總結二十多年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二十多年來走過的道路進行再認識、再批判,只有認識得清楚了,批判得徹底了,才能反映得深刻。一個大作家,必須同時是個思想家,不能體現(xiàn)深刻思想的文學作品是很難有長久的生命力的,更談不上概括一個時代的歷史風貌。當然,即便認識到了,探索清楚了,還有一個能否通過藝術形象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表現(xiàn)得好不好的問題。假如表現(xiàn)得很好、很深刻,能夠正確地表現(xiàn)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但由于種種原因,仍然不能發(fā)表,不能公演,那就不是作家的責任了。
其次,我們有一些作家(特別是青年作家)的基本功還不過硬,還不善于掌握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對中外文學作品中的珍品、精品學習得不夠。有些青年作家連《紅樓夢》、《水滸》、《聊齋志異》、《唐詩三百首》和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雨果……等人的代表作都沒有讀過,更不用說近代和當代影響較大的中外名著了。有少數青年作者的文化水平也不高,稿子上的錯、別字和語法錯誤比比皆是。常言道,“沒有不識字的秀才”,不識字的作家、文理不通的作家恐怕也是不會有的。無庸諱言,由于十年浩劫的影響,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所受到的文學教育和語言學教育是嚴重不足的,有些同志甚至連《辭海》、《辭源》、《現(xiàn)代漢語辭典》、《漢語成語辭典》等工具書也不善于使用。文學寫作應該重視基礎訓練,閱讀中外古今名著時要一字一句地認真閱讀,認真鉆研,認真推敲。每一個難懂的或者罕見的詞匯都不要放過,要養(yǎng)成勤于查閱各種工具書、勤于向別人請教的習慣。有了扎扎實實的基礎功夫,才能不斷地提高寫作才能。至于中國作家協(xié)會各地分會和有關的專業(yè)機構、學校(例如文學期刊編輯部、青年文化宮、業(yè)余大學、電視大學等等)也應當為這些“先天不足”的文學青年舉辦各種類型的講座和讀書班、學習班,讓他們有充分的“補課”機會。
向古今中外的文學珍品、精品學習,自然應當取法乎上,先學習那些經過百數十年時間考驗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同時,現(xiàn)代西方各種流派的手法,也都可以借鑒。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現(xiàn)代各種流派的表現(xiàn)手法,其實并不是不能相容的,而是可以互相結合的。在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兩者就有互相結合的趨勢。不過,我們學習現(xiàn)代西方文學的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時,還是應當立足于現(xiàn)實主義的土壤上,照顧到中國讀者的文學欣賞興趣和習慣,然后這些手法和技巧才能化為我們自己的血肉,成為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
再次,生活積累不多,視野比較狹窄,恐怕也是當前某些青年作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成長起來的作家,一般地說,生活經歷還是比較豐富的,有的人打過仗,有的人坐過牢,有的人參加過各方面的革命斗爭,從事過各種職業(yè)。在建國以后培養(yǎng)起來的作家,大多數人也經歷過多次政治運動,下鄉(xiāng)搞過土改和“四清”,接受過正反兩方面的教育。但那些在粉碎“四人幫”前后,依靠勤奮學習成長起來的青年作家,雖然彼此的經歷、學習和修養(yǎng)各有不同,但比起前兩代人來說,他們所接觸到的生活面總難免狹窄一些。其中有些人往往只能從自己的小窗口去看世界,看生活,著重于抒寫個人經歷過的悲歡離合,個人感受到的愛恨恩仇。這樣的作品有時也會震撼人心,也能從某一個方面反映出一代人的命運,但畢竟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于和概括整個時代的歷史風貌、史詩式的作品(例如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雨果的《悲慘世界》等等)相比擬。近年來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出現(xiàn)不多,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有關文藝領導部門似乎有必要為這一代青年作家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廣大人民群眾,學習社會,加深他們對各式各樣的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啟發(fā)他們對涉及人民和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進行思考。所采取的方式不妨因人而異,因創(chuàng)作的需要而異,不必強求一致,不必急于求成,過去的經驗證明,讓作家有一個生活基地是可以的,但要求他們長期蹲在一個點上,一蹲就是三、五年,而對于全國或者某一個較廣大的地區(qū)的情況卻缺乏深刻的理解,這樣恐怕也未必有利于他們對生活進行更集中、更高度、更全面的概括。至于“走馬觀花”式的創(chuàng)作旅行,對于寫游記、寫特寫有時候是用得著的,但對于積累生活,收集素材來寫中、長篇小說的作者則恐怕收效不大。一個作家感到最得心應手的還是寫自己最熟悉的、經過長期深思熟慮的東西。
文學創(chuàng)作質量的提高,恐怕還要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當承認,和世界上的先進國家相比,我們不僅在科學技術上是落后的,在文學藝術上也是落后的。建國三十一年以來,我們還沒有幾部在國際文壇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文學作品,這和我們這個擁有將近十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是很不相稱的。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但是也不能盲目自大。在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同時,適當地、有選擇地多引進一些好的或者比較好的當代外國文學作品,以供研究和借鑒,這顯然對于提高創(chuàng)作質量是會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