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忠
歇后語,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近似于諺語的語句,它詼諧、幽默、生動、含蓄、寓義深刻。歇后語的組成一般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采用比興的手法,將事比物,以物比人,讀起來詼諧生動,我們權(quán)稱之為語首;后一部分好象是謎底,是從前一部分得到的自然而然的結(jié)論,利用諧音、同意等,一語破的,讀后令人覺得妙趣橫生,我們權(quán)稱之為語底。比如:“菜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淺”,“菜碟子里扎猛子”叫語首,“不知深淺”就叫語底。一個歇后語,往往用簡短的一句話,普普通通的一件事,闡明深刻的道理,令人讀之上口,聽之入耳,嚼之有味,記之扎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歇后語的組成和形式來劃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抓住事物的外形和特征。如:“一根筷子吃藕——挑眼”,是抓住藕的橫切面多眼的特征;“兔子的尾巴——長不了”,是抓住兔子尾巴短的特征。其他如:“王八偷西瓜——滾的滾爬的爬”,“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不出”,“駱駝的脖子仙鶴的腿——各有所長”等均屬于此類。這類歇后語特點是,事物的外形一般比較直觀,不用多加解釋,人們一看就懂,淺顯,通俗,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二,抓住事物的實質(zhì)。如:“老虎脖子掛佛珠——假充善人”,就是抓住佛珠象征慈悲和老虎兇惡實質(zhì);“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就是抓住黃鼠狼要吃雞的實質(zhì)。其他如:“老鼠給貓捋胡子——不要命的巴結(jié)”,“泥菩薩過河——自身難?!?,“張果老賣壽星——倚老賣老”等均屬于此類。
這類歇后語特點,是從事物的實質(zhì)著眼,它所選取的事物是為廣大群眾所熟悉的,事物的實質(zhì)是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所理解,所公認的。另外,從其組成來看,其語首部分往往是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并列在一起,如:老鼠和貓,黃鼠狼和雞,老虎和佛珠等等。這雖算不上是一種規(guī)律,但這種情形較多。
第三,利用諧音。如:“瓜籽里嗑出個臭蟲——啥仁(人)兒”,是利用“仁”和“人”的諧音;“釘掌的敲耳朵——離蹄(題)太遠”,是利用“蹄”和“題”的諧音;“拉著胡子過河一牽須(謙虛)過渡(度)”,是利用了“牽須”和“謙虛”、“渡”和“度”的諧音。其他如:“和尚打傘———無發(fā)(法)無天”,“對著窗戶吹喇叭——鳴聲(名聲)在外”,均屬這一類。
這類歇后語的特點是不著眼于事物的外形和特征,也不著眼于事物的實質(zhì),而是利用語首所揭示的諧音,在語底里表現(xiàn)出來。這里所說的諧音應(yīng)以普通話的發(fā)音為準(zhǔn),以方言的發(fā)音作諧音的歇后語,只能在某一地區(qū)的范圍內(nèi)流行。
第四,運用歷史典故。如:“周瑜打黃蓋——愿打愿挨”,“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等均屬此類。這類歇后語的特點是,運用歷史典故來組成歇后語。這樣的歇后語,每條的語首就是一個獨立的故事。
從歇后語的形式上來分類,還有不少,主要的、比較常見的是以上這幾類。如果從它的內(nèi)容來劃分,還可分為褒獎的,貶斥的,諷刺的,挖苦的等等,這里不作專門的論述了。
(摘自1981年第3期《新村》)
(插圖:曉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