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勉之
這是一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jì)里,他總是用自己娓娓動聽的故事教育孩子們做一個善良、正直、高尚的人。他坐在我的面前,稀稀的白發(fā),和藹的面容,眼里閃著慈祥的光,說起話來常常帶著親切的微笑。而此刻,他卻傷心地流下了眼淚——他談起了他的母親。
從他的母親談起
“在我九歲的時候,我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拉扯著我。那時候,家里很窮,母親整日給人家洗衣服、當(dāng)傭人。家境雖然貧寒,可母親從來不打罵我,而是常常用講故事的方法教育我。有時候,我實(shí)在不聽話,母親就一個人悄悄地哭。我發(fā)現(xiàn)母親在因?yàn)槲伊餮蹨I,就再也不敢不聽話了?!?/p>
孫敬修老人又有些哽噎了。這位八十高齡的老人,談起早在四、五十年前就已經(jīng)去世的母親,仍然如此動情。我也有些戚戚然。孫敬修老人從上衣口袋里取出了手帕,擦干眼淚繼續(xù)說:
“母親給我講過很多故事,也講過不少的童謠,有些故事和童謠我現(xiàn)在還記得,比如,有這樣兩首童謠,一首是:‘鐵蠶豆,大把抓,娶了媳婦不要媽。要媽就吵架,吵架就分家。另一首是:‘媳婦要吃梨,趕了南集趕北集。買了梨,削了皮,去了核,切成片,叫聲媳婦哥,你慢慢吃,你慢慢咽,小心梨兒卡著你。媽媽要吃一塊糖薄脆,呸,我沒有閑錢不搭理。這兩首童謠諷刺的是那些不孝敬父母的年輕人。這樣的人現(xiàn)在也有的是?!?/p>
本來,我是來采訪孫敬修老人如何講故事的,不想話題卻從這里岔開了。我沒有去拉回話題,而是靜靜地聽老人繼續(xù)講下去。
要趁父母在世時好好贍養(yǎng)
“這兩年,我們從報紙上不斷看到關(guān)于父母因遭子女的虐待而自殺身亡的報道。日常生活里,我們也時常見到兄弟姐妹因不愿贍養(yǎng)父母發(fā)生口角。比如說:為什么大哥、二姐他們不管,四弟、五妹也不寄錢,就靠我們養(yǎng)活呢?他們不管,咱們該管?這些話,出自兒女之口,聽了實(shí)在叫人心寒。”
略略停頓了一會兒,孫敬修老人接著說:
“咱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意思是說:樹枝想要安靜,可風(fēng)總是不停地刮,它沒法兒安靜;兒女想要侍養(yǎng)父母,可父母快死了,等不得了。應(yīng)該趁父母在世的時候好好贍養(yǎng)他們。父母健在時不養(yǎng),等父母去世了,才咧著個大嘴哭,那還有什么用呢?”
給吃給穿不一定就是孝敬
有些青年人以為,給父母親吃的、喝的,穿的?;蛘呙吭录膸讉€錢,就是孝敬父母了。其實(shí),這不一定就是孝敬。孔子曾經(jīng)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你養(yǎng)活牲畜,養(yǎng)活貓、狗,養(yǎng)活牛、馬,不也得給它們吃的,喝的嗎?對父母,只是給吃給穿,要是不敬,那同對待犬馬又有什么兩樣呢?孔子的這兩句話,我以為還是對的,你覺得怎么樣呢?”
我連連點(diǎn)頭說:“對,對?!?/p>
孫敬修老人繼續(xù)說:“所說的敬,我認(rèn)為最重要的是要和顏悅色,也就是說話要溫和,臉上要有喜悅的顏色?,F(xiàn)在有些青年父母,一抱起自己的孩子,總是眉開眼笑;‘啊!我的好寶寶!多么可愛呀!可是對待父母,卻是另一副面孔,甚至是厲顏厲色。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老年人尤其需要子女的和顏悅色,可以說,和顏悅色是老年人的維生素,它甚至比維生素C、維生素B的作用還要大?!?/p>
孫敬修老人見我聽得人了神,接著又說:“一般地講,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并不高,并不是非得要好吃好喝,如果你的經(jīng)濟(jì)條件不好,你把黃窩窩頭、老咸菜條、棒子面粥放在小桌上,叫一聲‘爸爸、媽媽,您趁熱吃吧,那父母吃起來,也是非常香甜的。相反,如果你把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往桌子上一撂,一言不發(fā),反正給你端來了,愛吃不吃由你;或者板起面孔說:“吃吧!”即便是再好吃的東西,他也吃著不是滋味。
不孝敬父母還不如一只烏鴉
“你知道老鴰嗎?”孫敬修老人突然問我。
我對他這突如其來的問話感到有些奇怪,但還是回答道:“不就是烏鴉嗎?”
孫敬修老人點(diǎn)點(diǎn)頭:“正是它。它另外還有個很好的名字,你知道嗎?”
我困惑不解地?fù)u了搖頭。
孫敬修老人說:“叫‘孝鳥。你別看烏鴉樣子難看,叫的也不好聽,可它卻是很講孝敬父母的。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烏鴉就天天飛到東,飛到西,不怕刮風(fēng)下雨,也不怕大雪紛飛,總是四處尋找食物。食物找到了,自己舍不得吃,叼回來,先一口一口地給父母吃,就象小的時候父母喂它的那樣子。因?yàn)闉貘f特別講究孝敬父母,古人就把它稱為‘孝鳥?,F(xiàn)在有些青年人,還不如一只烏鴉呢!父母老了,便丟開不管,叫他們挨餓受凍,或者給他們氣受,甚至使得他們悲憤死去。我每回聽到烏鴉哇哇哇的叫聲,自個兒心里就想,烏鴉這是在嘲笑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呢:連我們這些飛禽都懂得孝敬父母,你們作為人,卻居然不懂得,多可笑!”
前面已經(jīng)說過,我來登門拜訪孫敬修老人,主要是想了解他怎樣給孩子們講故事的,不想在談起他的母親的時候,話題卻岔開了。不過,我以為岔開的這一段談話也很有價值,現(xiàn)在記述在此,或許能對青年人有所裨益。
(原載1981年第4期《湖北青年》,本刊選用時作者進(jìn)行了修改補(bǔ)充)
(題圖:于海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