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烜
聞一多的手稿,是一份有歷史價值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據統(tǒng)計,現存手稿178種,約9021頁。從時間上說,包括了從1919年元旦至1946年的作品。內容有新詩、雜文、文學論文、古文字研究、日記、書信,還有不少讀書札記、報告提綱、文章片斷,確有琳瑯滿目之盛。
學習作家怎樣寫文章,如何改文章,直接讀他的手稿,是個好辦法。不言而喻,研究一個作家,更應該讀他的手稿。聞一多的手稿,特別值得重視,還因為聞一多生命的最后幾年,也是他一生的最光輝的幾年,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發(fā)表演說、文章都不自由,讀其手稿可更見其思想光輝。聞一多由于突然壯烈犧牲,他的曲折發(fā)展的思想歷程,自己還沒有系統(tǒng)總結,龐大的研究計劃突然中止,不少文章沒有最后完成,讀其手稿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聞一多?,F在的《聞一多全集》,是在解放前編定、出版的。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有不少珍貴資料尚未收入。我這篇文章側重于對《聞一多全集》尚未收入的珍貴的手稿,作一些初步考察。
《儀老日記》值得重視
聞一多的手稿中,保存著《儀老日記》一種,共39頁。這是他在清華學校學習時寫的。時間從1919年1月1日至1919年4月14日,要了解五四運動前夕聞一多的思想、生活、學習情況,這是重要資料。
《儀老日記》,工筆正楷,寫得象字帖一般。文若其人,字若其人。讀其日記,可想見當時的聞一多生活、學習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茍。
這段時間里,正遇期末考試,學習緊張。從1月20日到24日考國文、英國文學、文學史、統(tǒng)計學、修辭學、歷史等課。歷史課還有課外作業(yè),每人寫一篇讀書報告。聞一多的選題為《明代燕京城市之沿革》。他除了在清華圖書館中搜集有關資料外,還利用寒假有空,乘火車進城到京師大學堂查閱有關文獻,并且主動找教員輔導。聞一多動筆很勤,作《病松詩》、《清華體育館歌》、譯《波蘭千年進化紀略》、作《讀關睢章
聞一多朝氣蓬勃的刻苦的學習精神,令人感動。清華當時有演說課。1月4日的日記寫道:“近來演說課練習漸疏,不猛起直追恐便落人后”。過了兩天,他又寫道:“演說降到中等,此大恥奇辱也?!边@一句話就說明聞一多要求自己十分嚴格。他并不是光在日記上發(fā)一點感慨而已。緊接著,1月7日,他就到鐘臺下練演說八遍。1月9日又記:“夜出外習演說十二遍?!苯涍^這樣的練習,當然熟練一些了,但他仍不放松。1月10日的日記說:“演說果有進步,當益求精至?!北本┑囊辉路荩旌貎?。聞一多卻在1月14日,“夜至涼亭練演說三遍”,后寒不可禁,才返回宿舍。但是,回到宿舍,仍不罷手,又“溫演說五遍”。第二天,又記“習演說”。經過這樣的刻苦練習,他的演說有了進步。我們都記得,聞一多以后在昆明的民主運動中對群眾發(fā)表演說,說理清晰,感情充沛,具有動人心弦的魅力。他從小苦練過演說,當然也是他以后演說成功的一個條件。
五四運動前夕,新思想不斷傳來,沖破了清華學校的一潭死水。聞一多讀了《天演論》,十分興奮,稱贊它“辭雅意達,興味盎然,真
在這段時間里,聞一多為演劇化了不少精力。實際上,這是他接受新思潮的實際行動。作為一個學生,他也遇到過參加社會活動和讀書在時間安排上有矛盾,也曾想過多讀書少做事。但他與周圍的同學討論后,毅然決定:“作事時仍可讀書”。他把這一點看成“此事一生關鍵,未可茍且”。可見,聞一多十分重視熱心為同學服務。他參加了清華學校的新劇社,是該社負責人之一,還準備組織北京學生新劇聯(lián)合會。在新劇社,聞一多參加了集體編寫《鴛鴦仇》、《巾幗劍》等劇,參加了《是可忍》、《生死趣》的演出活動。他們還進城到第一舞臺公演。除了考試期間外,他的戲劇活動十分繁忙?!皬娜率呷罩了脑露辗彩呷?,劇事最煩,日不暇給,無日記?!?月9日又記:“數月以來,奔走劇務,晝夜不分,餐寢無暇,卒底于成。不貽譏于人,亦滋幸矣?!庇捎谒麩嵝墓?,同學贊揚他“精神上的忍耐與軀體上之忍耐俱全”。聞一多在五四運動前夕對時代潮流有敏感,又能身體力行,這是可貴的特點。
最初寫的新詩
聞一多在什么情況下開始寫新詩的呢?他最初寫的新詩是怎么樣的?要了解這些有意義的問題,就得到他的手稿中尋找答案。聞一多手稿中有兩件寶貴的材料:一是他在清華學校時的一個作文本,內有新詩《觀雪》一首;二是他自己編了手抄的《真我集》,錄存1920年至1921年間寫的新詩15首。
這個作文本上共有三篇作品。第一篇是用文言寫的《做官邪議》。這篇文章批判封建官僚們“積習既深”,所以,“五四之事,似足以懲,而鼠竊狗偷不稍戢也”?!胺蚬僦胺墙袢斩灰病?,要解決這個問題,聞一多認為必須進行堅決的斗爭?!坝傩?,寧徒托空言之能為功,必鋤發(fā)火焚而已耳。”第三篇是用文言文譯的《點兵之歌》。這首詩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同情士兵的不幸遭遇。為什么用文言譯詩呢?聞一多在小序中說:“以白話,或可得其仿佛,文言直不足以言譯事矣。而今之譯此,猶以文言者,將使讀原詩者,持余作以證之,乃知文言譯詩,果能存原意之仿佛者幾何;亦所以彰文言之罪也?!钡?,聞一多的翻譯是努力的。他譯這首40行的短詩,“四日而畢,誠已嘔盡心血矣。”第二篇是新詩《觀雪》。這首詩被教員加了不少雙圈,后面還加了批語。聞一多后來把這首詩抄入《真我集》,改題為《雪》。詩的末尾又加了一段說明:“有一次作文課底題是賞雪歌,我就試了一首白話詩?!痢痢料壬自u語講:‘生本風騷中后起之秀,似不必趨赴潮流。真是可笑,特地把他錄下來?!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在清華學校寫新詩,國文教員也竟然貶之為“趨赴潮流”,可見聞一多寫新詩,也是與當時的傳統(tǒng)勢力的一個斗爭?!堆肺醋懽魅掌凇K殖摹墩嫖壹肥前磿r間為序編排的,并且大都注明寫作日期。根據這種情況,《雪》大致寫于1920年5月以前。
《雪》,思想深刻,構思精巧,絕非無病呻吟的“賞雪歌”可比。作者描繪了“夜散下無數茸毛似的天花”,如同“死人一層殮衣”似的包裹著世界,它卻蓋不住“屋頂上的青煙縷”。他進一步歌頌這一縷青煙,正是“詩人向上的靈魂”,“高視闊步的風霜蹂躪世界”,這仿佛成了世界的希望,于是大家歡呼道:“和平到了,奮斗成功了!這不是冬投降的白旗嗎?”我們可以想象到,作者寫這首詩時,中國正是冰封雪飄的寒冷世界。他希望成為一縷青煙,突破寒冷,永遠向上,給這個世界以溫暖和希望。這反映了五四時期進步青年要求突破封建的枷鎖,抒發(fā)了他們決心改造中國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