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長春
從一九五○年至今,我十年沒有間斷過儲蓄。但是在剛剛參加儲蓄的時候,我也不是一下就認識到儲蓄的意義。我曾經(jīng)認為儲蓄是一種麻煩事,不如把錢放在兜里方便。事實教育了我,錢放在兜里的確是比存到銀行里去要方便一些,可是這僅僅是月初的方便,一到月底,因為用錢沒有計劃,結(jié)果,真正的麻煩就來了:需要用錢的時候兜里已經(jīng)空了。我嘗過這個“苦頭”以后才開始存錢。存了錢了,又產(chǎn)生了另一種想法:每月五六塊錢能頂什么用,真正能幫助國家積累資金的應(yīng)該是錢多的人。過了一個時期,我發(fā)覺自己賬本上的錢漸漸多了起來,這時,我才算了一筆賬:每戶每月存五塊錢,北京市近二百萬人口(1950年的數(shù)字),假如以五人為一戶計算,就有四十萬戶,每戶每月存五塊錢,一年就可以存二千四百萬元;要以全國六億多人口算起來,為國家積累的資金就更加可觀了。這一算可把我算清醒了,使我認識到積少成多的道理。就在這個思想基礎(chǔ)上,我才堅持了十年不間斷的儲蓄。
在儲蓄過程中我也有過思想矛盾:生活越過越好,個人還會有什么困難問題解決不了的,何必攢錢?生活越來越好這是事實,但是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家庭,能擔(dān)保不會發(fā)生什么意外的事情嗎?總不能事事都依賴公家。不能事事都依賴公家,自己生活又沒有計劃,這怎么行?后來的事實也使我懂得了這個道理。我是在一個縫紉社工作,每月收入六十元。一九五六年我愛人帶著孩子來北京安家,可以想到,如果不是我在銀行有儲蓄,安家的困難一定很大。還有一次,一個同志病了要住醫(yī)院,臨時缺錢用,我把銀行的存錢借給他。事后他感謝我時,我半開玩笑地對他說:應(yīng)該歸功于儲蓄。事實也是如此,要不是我?guī)啄陙韴猿謨π?,怎么能有錢借給他?
有時我也想:掙錢就是為了改善生活,何必儲蓄。但是我也想到,改善生活也應(yīng)該有計劃地逐步來,而且生活沒計劃,隨便花錢,大吃大喝這也不能算是改善生活。想起解放前,我也是個縫紉工人,可是生活一點也沒保障,累了一天得到的工資有時連吃飯都不夠用,還受盡剝削和壓迫?,F(xiàn)在,掙的錢可以養(yǎng)活一家五口人了,孩子還能吃上牛奶,每人還有兩身衣服穿,星期天還可以看看電影,參加郊游。自從我愛人來了以后,我們還添了新棉衣和三床新被褥。此外,為了外出聯(lián)系業(yè)務(wù)和上下班方便,去年我還花了一百二十元買了一輛自行車,今年花了七十四元買了一只手表。這和解放前半饑半飽的生活比起來,真是有天淵之別。而我的生活能
有這樣大的改善,根本是解放帶來的,同時與我有計劃過日子也很有關(guān)系。我自己在干活,所以特別珍惜自己勞動的成果,我知道我們國家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很快,但是我國是一個大國,家底又薄,特別是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飛快發(fā)展,在國家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時候,我們更應(yīng)該厲行節(jié)約。我感到我們的生活和過去比起來已經(jīng)改善了很多了,所以在我們國家的物品還不是十分豐富的今天,我們更應(yīng)該克勤克儉。本著這個精神,我們每月的生活都有計劃的安排,工資發(fā)下來以后,除去最近需要買糧食,油、鹽、煤等用錢外,其余的錢暫存到銀行里,隨用隨取,并且有計劃地積累起來??少I可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可以少買的東西盡量少買。如我們家孩子多,每月可以買三斤白糖,但是我們計算了一下,一斤也就夠了,因此就節(jié)約了兩斤白糖。我想:個人能少消耗一份便是給國家多積累一份。這對國家對個人都有好處。因此,我們每月除了買肉以外,布、糧、油票都有剩余。我的最小的孩子本來可以訂一磅牛奶,但我只訂了半磅,不夠吃就搭配其他如玉米粥等東西,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并沒有什么影響。同院一個孩子,比我的孩子大一個月,每天一磅牛奶,還常常喝鮮桔汁,但我的孩子還是長得比他健康。
幾年來,由于我們能夠做到有計劃地安排生活,每月堅持參加儲蓄,所以不僅沒有外債,沒有向公家借過錢,從未因為急需用錢而著過急,而且還買了好些公債。因此,我們的生活也過得很愉快,我工作起來思想也很集中,從來沒有“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