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衍梅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防治策略,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隨機將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15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患者分為實驗組(75例,應用抗感染聯(lián)合硝酸脂類藥物治療)、對照組(75例,應用抗感染藥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 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70/75),遠遠高于對照組,臨床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實驗組發(fā)生心絞痛、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肌缺血幾率分別為2.67%(2/75)、1.33%(1/75)、0.00%(0/75)、6.67%(5/75),均比對照組低,組間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結論 將抗感染藥物與硝酸脂類藥物聯(lián)合應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臨床治療中,不良反應少且療效確切。
【關鍵詞】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R541.5;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02
目前階段,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受肺組織與肺動脈血管病變的影響,肺功能容易受阻。而冠心病發(fā)病會出現(xiàn)心絞痛與心肌缺血等癥狀。以上疾病常見于老年群體,且合并發(fā)病率極高,直接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1]。根據(jù)既有研究結果表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被誤診和漏診的幾率較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討臨床防治策略。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將2018年3月~2019年3月寧陽縣人民醫(yī)院15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患者分為實驗組(n=75)、對照組(n=75)。實驗組年齡為48~78(64.75±5.73)歲,男女分別為45(60.00%)、30(40.00%)例。對照組年齡為50~79(64.80±5.69)歲,男女分別為47(62.67%)、28(37.33%)例。
納入依據(jù):①自愿參與研究;②臨床檢查確診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
排除依據(jù):①治療藥物過敏史;②臨床資料缺失;③未堅持到治療結束。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予以SPSS 19.0軟件處理分析后,差異性不形成,即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抗感染藥物治療,實驗組應用抗感染聯(lián)合硝酸脂類藥物治療,使患者心臟負荷得到緩解。若治療期間患者發(fā)生心力衰竭,應借助靜脈滴注方式注射安心脈,使其心肺功能改善。在患者心肺功能恢復正常后即可停止用藥。為規(guī)避其他事故的發(fā)生,應為患者提供充足氧氣,降低感染發(fā)生幾率。
1.3 評價指標
對實驗組、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與分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患者基礎數(shù)據(jù)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代表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臨床治療顯效40例、有效3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臨床治療顯效30例、有效30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80.00%,前者比后者高,x2=5.7692,P=0.0163,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研究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實驗組發(fā)生各不良反應癥狀的幾率均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 論
在此次研究中,對2018年3月~2019年3月寧陽縣人民醫(yī)院15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患者臨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實驗組應用抗感染聯(lián)合硝酸脂類藥物治療,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
根據(jù)治療效果分析,患者接受抗感染藥物與硝酸脂類藥物治療的同時,積極接受檢查,可加快機體各項指標的恢復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偏低[2]。由此可見,在臨床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方面,硝酸脂類藥物的作用顯著,不僅可使患者心臟負荷減輕,緩解動脈痙攣,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身體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冠心病患者臨床治療中,科學合理地采取防治策略的效果明顯,但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與用藥禁忌癥,以免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抗感染藥物聯(lián)合硝酸脂類藥物的醫(yī)療價值突出,進一步提高了臨床治療質量,推廣可行性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潤金.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呐R床特點及治療方案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5(12):45-47.
[2] 賈克敏,周慧君,鄧 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規(guī)范治療效果探討[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4(5):78-80.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