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水彩畫是中國水彩藝術領域的重要分支,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內蒙古水彩畫常以草原、蒙古包、馬群等游牧生活元素為主題,運用水彩特有的透明性與流動性,生動呈現(xiàn)了草原上的人民生產生活的場景,成為記錄草原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張光璧為代表的首批用水彩畫的形式描繪內蒙古的畫家,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對水彩語言的創(chuàng)新探索,創(chuàng)造出了獨屬于內蒙古水彩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成為展現(xiàn)草原藝術的“視覺史詩”。張光璧作為第一任內蒙古美術館館長,是推動內蒙古美術館創(chuàng)建的重要人物,不僅為內蒙古水彩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更是推動了內蒙古繪畫藝術在中國繪畫藝術界中的弘揚傳承和蓬勃發(fā)展。
一、張光璧生平事跡
(一)1926—1950年
張光璧1926年8月15日在廣西桂林出生,小時候的張光璧勤工儉學,在藝校邊干活邊學習畫畫,曾在桂林美術??茖W校和初陽畫院學習,中國著名水彩畫家陽太陽是他的親屬,曾經指導過他的水彩學習,憑借著在畫院學習的基礎,他考人了廣西省立藝術??茖W校(現(xiàn)廣西藝術學院)三年制西畫系。張光璧主修水彩畫,學習十分刻苦,靠著木匠手藝通過為學校制作桌椅板凳來抵扣學費。
廣西是沿海地區(qū),在當時受歐美文化影響較大,許多國外的傳教士來此,因此他接觸到了英國系統(tǒng)化的水彩畫學習方法。張光璧在校學習期間正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廣西作為抗戰(zhàn)后方文化中心之一,許多文藝工作者來到這里支援。1944年豫湘桂戰(zhàn)役期間,日軍對桂林展開密集轟炸,摧毀了大量民用設施、文化機構(如學校、出版社)和軍事設施,大量群眾和文藝工作者都在防空洞中躲避轟炸。文藝工作者在這種艱難狀況下依舊進行著美術教育工作。張光璧則擔任著制作桌椅板凳等教學用具這一重要的任務,為抗戰(zhàn)中的文藝宣傳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箲?zhàn)中的經歷鍛煉了他堅韌不拔、艱苦求學的精神,為他將來全身心地投入革命美術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其在之后的內蒙古美術館工作中具備了充沛的熱情和奉獻精神。1948年,張光壁畢業(yè)后任廣西美術會象山藝苑的助教兼教務員,在象山藝苑教素描、水彩,并負責學校教務工作。1949年11月桂林解放,他參加了軍管會主辦的教師寒假講習會。
(二)1950—2009年
1950年,張光璧夫妻一起調入內蒙古支邊,張光璧被分配到內蒙古畫報社任美術編輯兼創(chuàng)作員。他們算是最早一批來支援邊疆的藝術家。他們滿懷理想與熱情,拎著柳條箱,從風景秀麗的山水漓江來到了遼闊雄渾的內蒙古草原。從此,張光璧及其家人就與內蒙古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光璧剛來內蒙古時,正值抗美援朝,他白天為畫報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晚上加班畫宣傳畫,宣傳畫作品《大家都來支援抗美援朝》受到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獎勵,并刊登在《內蒙古日報》。1952年,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批準2萬元,準備為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建造一座能展示美術作品的建筑一一內蒙古美術館。于是內蒙古美術館籌備辦公室成立,張光璧任辦公室主任。張光璧與旺親開始在呼和浩特選建館地址。經過數次實地考察,最后選擇了現(xiàn)內蒙古文學館所在地作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第一個美術館的選址。當時這片地方是軍區(qū)部隊駐扎的軍營,他們就利用軍營的舊木料和磚料建造了一座約800平方米的內蒙古美術館,加上后院的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辦公室,形成了一個四合院。張光璧、官布和旺親等全家都住進院里,既解決了美術館和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需要時時有人的難題,也方便各盟市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來訪聯(lián)絡工作,還便于組織畫家群眾參與美術培訓活動。
1954年,張光璧擔任美術館首任館長兼展覽部主任。內蒙古美術館當時是全國民族地區(qū)第一個自治區(qū)級美術館,這所美術館和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的辦公場地從1957年使用至2017年,新館落成后搬遷。張光璧擔任內蒙古美術館館長近30年,與蒙古族畫家一起,為內蒙古的美術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內蒙古也成為他永遠牽掛的第二故鄉(xiāng)。直至1980年調回家鄉(xiāng)桂林畫院,他在內蒙古工作生活了30年。他晚年回到家鄉(xiāng)桂林,先后任廣西桂林畫院辦公室主任,廣西桂林美術家協(xié)會秘書長、副主席、顧問等職,于2009年離世。
二、張光璧的藝術風格與技法創(chuàng)新
(一)南北交融的美學基因
張光璧曾在家鄉(xiāng)桂林學畫,受到了歐洲水彩畫影響,后又在內蒙古繼續(xù)對水彩創(chuàng)作加以訓練,形成了獨屬于他的江南靈秀與草原雄渾相融的繪畫風格。與部分南方畫作的“甜膩”、北方畫作的“粗獷”不同,這種獨特風格的形成,源于歲月沉淀,但更關鍵的是他日積月累的深厚功底,以及個人性格、修養(yǎng)和生活經歷的綜合影響。
作品《草原明珠》(見圖1)展現(xiàn)出一幅寧靜悠遠的草原美景。畫面中,天空被渲染成淡淡的藍灰色調,輕柔的云朵仿佛在緩緩飄動,給人以開闊、寧靜之感。中景以青藍色的遠山連接著草原,草原的色彩層次豐富,由深綠到淺綠過渡自然,表現(xiàn)出植被的茂盛與生機。畫面的中心位置,有兩個人拿著套馬桿騎馬而行,人物的形態(tài)雖是簡單勾勒,但使畫面更加富有生氣。最下方用濕畫法通過點狀筆觸畫出深色灌木叢,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縱深感。張光璧在描繪北方草原風光時因為濕畫法的運用使畫面中蘊含一點兒南方水色的溫潤,又不失北方的雄渾與豪邁開闊之感,這也體現(xiàn)了張光璧對草原這顆明珠的喜愛之情。
圖1 《草原明珠》
張光璧的《入畫》是一幅充滿意境的水彩風景畫。畫面左側的小半部分描繪了郁郁蔥蔥的綠樹,以清新的綠色展現(xiàn)出自然的生機。畫面剩下的大半部分則是高大且色調偏灰褐色的山崖,同時將中國寫意水墨畫與水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筆觸自然隨性,以干畫法刻畫出山崖輪廓,又以濕畫法豐富崖壁形體質感,給人以一種粗犯的感受。崖下綠水清澈見底,仿佛可以看到江下河床的棕泥,江上一葉輕舟緩緩航行,增添了畫面的詩意與寧靜感。那寥寥幾筆對小舟和船夫的刻畫與《草原明珠》中對套馬漢子的刻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遠處的山巒在朦朧的霧氣中若隱若現(xiàn),營造出悠遠深邃的氛圍,盡顯桂林水鄉(xiāng)靈秀之美,又帶有幾分北方草原的豁達之情。
(二)技法體系的建構
張光璧是內蒙古最早結合濕畫法描繪內蒙古風情的水彩畫家之一。因為南北方有干濕差異,所以張光璧在描繪北方風景時常以干濕結合的方法來描繪。
《紅云》這幅畫描繪了廣袤而略帶蒼茫的草原日落的美景。先看畫面的上半部分,畫家主要以濕畫法描繪天空,橙色調的云朵在灰藍色的天空中顯得格外醒目,色彩對比強烈卻和諧,夕陽余暉透過云層散落下來,給人一種溫暖而靜謐的美感。中間部分的濕畫法描繪了連綿不斷、隱隱約約的山巒,使其恰到好處地銜接了天空和大地。下方用干畫法突出了雄渾的草原大地,以深沉的草綠色著色,展現(xiàn)出傍晚時草原地面的厚重感。整幅水彩畫通過溫潤的天空與雄渾的草原色調搭配,傳遞出一種悠遠、寧靜又略帶寂寥的意境,體現(xiàn)了草原的遼闊與美好。對于南方風景的描繪,張光璧常以濕畫法為主再通過干畫法點綴來補充畫面內容?!峨鼥V阡陌》是一幅田園風光水彩畫,畫中運用濕畫法使遠處的大山在霧里若隱若現(xiàn)。中間的水田波光粼粼,牛群與主人緩緩前進,展現(xiàn)出一幅大地耕作萬象更新的畫面。畫面運用水彩特有的透明性、流動性,通過淡墨色與清水的交融,表現(xiàn)出霧氣彌漫的效果,再用不同深淺的色塊描繪出富有層次感的山水,體現(xiàn)出一種清新悠然、春意盎然的美感。
(三)草原色彩符號的運用
張光璧常常用灰藍色、紫色、黃色和白色來暈染天空與白云,以深紫色或深藍色的遠山連接天地,再通過各種綠色、棕色描繪大地,使一幅幅美麗的草原畫卷生動地呈現(xiàn)于觀者眼前。而對這些代表內蒙古大草原的顏色的結合與運用則體現(xiàn)張光璧對于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內蒙古的了解與喜愛。
水彩畫《暮色》(見圖2)主要由紫色、金黃色和棕色構成,展現(xiàn)了一幅寧靜的牧歸場景。一群牛和一輛牛車在廣袤的大地上緩緩前行,牛的輪廓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形成深色剪影,極具形式美感。天空大半被紫色的云層籠罩,剩下小半以淡淡的金黃色調渲染,營造出一種黃昏時分略帶沉靜與寂寥的氛圍。下方的大地為深沉的棕紅色,與天空和牛群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凸顯了畫面主體一牧歸牛車隊。畫家運用水彩特有的暈染技法,讓色彩自然交融,云彩的紫與天空的黃自然銜接,再用干畫法描繪出深色的地面與牛車隊,使整幅畫顯得安詳而美好,給人以寧靜悠遠的審美感受,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質樸。寥寥數筆勾勒畫面,將張光璧眼中草原上牧民悠閑寧靜的日常生活定格于此。
圖2 《暮色》
(四)詩化意境的營造
張光璧非常擅長將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方的水彩結合在一起進行繪畫,在運用西洋繪畫材料作畫的時候也不忘對中國傳統(tǒng)墨色與詩意的展現(xiàn),這種風格在張光璧描繪桂林山水時多有表現(xiàn)。
《一葉扁舟穿峰過》營造出一種空靈悠遠的意境。水面之上孤懸著一葉扁舟,船小人少,正穿行于一處山峰之中。遠處是一座被朦朧霧氣籠罩的山峰,輪廓若隱若現(xiàn),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整幅畫用淡雅的紫黃二色為主色調,運用了水彩暈染法,暈開的色彩呈現(xiàn)出水之安瀾和霧氣彌漫的景象,十分素雅。這幅畫簡潔卻富有詩意,仿佛將觀者帶人了一個寧靜悠遠的世界,使觀者感受到一種遠離喧囂的靜謐與安詳的氛圍,充滿了東方美學中含蓄、內斂的韻味,展現(xiàn)出張光璧對中西繪畫形式的熟練融合。
(五)連環(huán)畫中的家國情懷
《歡迎中國人民志愿軍代表》(見圖3)是張光璧在抗美援朝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連環(huán)畫。畫面中民眾熱烈歡迎志愿軍代表,體現(xiàn)了內蒙古人民對志愿軍的崇敬與支持。蒙古族同胞通過獻花、贈送物資等表達對志愿軍的歡迎,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是家國情懷中民族大團結的深刻詮釋。
圖3 《歡迎中國人民志愿軍代表》
比起文字宣傳,繪畫能使當地人民更好地了解國家大事,能讓內蒙古各族人民感受到自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在抗美援朝這一偉大事業(yè)中共同擔當,從而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鞏固民族團結,以張光璧為代表的畫家們在連環(huán)畫、年畫的創(chuàng)作宣傳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張光壁的歷史貢獻與影響
(一)內蒙古美術館建設的推動者
1954年,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內蒙古分會成立時張光壁任常務理事,同時被任命為內蒙古美術館首任館長,主持內蒙古美術館的選址和籌建工作。從1954年開始一干就是26個春秋,在培養(yǎng)少數民族美術人才、促進草原題材創(chuàng)作、活躍內蒙古美術界學術活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新中國內蒙古美術事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園丁之一。
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與內蒙古美術館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文聯(lián)的引領下,已走過近70載輝煌歷程,為區(qū)域文化發(fā)展書寫了重要篇章,在內蒙古的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中國民族地區(qū)最早建立的專業(yè)藝術機構之一,內蒙古美術館不僅為本土藝術家搭建了作品展示與學術交流的平臺,更承擔著藝術典藏、公共教育及文化傳播等社會使命,有力推動了內蒙古文化藝術的繁榮發(fā)展。
(二)人才培養(yǎng)
20世紀60年代,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與內蒙古美術館組織了多項活動,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多次組織面向基層專業(yè)及業(yè)余美術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培訓班。很多農村、牧區(qū)的美術青年到內蒙古美術館參加創(chuàng)作學習,吃住都在館里。張光璧負責培訓事務管理,他和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的畫家們不分白天黑夜地進行輔導。
當時培訓班的學員們以行囊為伴,以展廳為家,用展墻間的屏風作為宿舍隔斷。在繪畫研習中,繪畫材料稀缺,很多顏料都需要共用。那時每到全國及內蒙古自治區(qū)重大美展籌備期,需要從各盟市旗縣挑選骨干作者,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的老師們從選題構思到創(chuàng)作實施進行全程指導,直至作品最終成型。老師們盤膝于展廳水泥地面,與席地而坐的學員們并肩創(chuàng)作。從草圖修改建議到筆觸調整示范,每個細節(jié)都凝結著他們的藝術熱忱。這份不計報酬的傾囊相授,既是師者的職業(yè)堅守,更是藝術傳承的現(xiàn)實寫照。艱苦歲月中,所有參與者懷揣純粹信念一一精進畫藝、提升眼界,要使內蒙古美術事業(yè)邁向新高度,力爭在全國美展入選并獲獎。
由于張光璧的家就在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當時盟市旗縣的畫家來到呼和浩特,總是到他家來找他。20世紀60年代,有些美術青年生活困難,善良的張光璧就留他們在家吃飯。現(xiàn)在,當年的美術青年有些成了老畫家,他們非常感懷與張光璧之間的情誼。
(三)藝術成就
張光璧是內蒙古的重要水彩畫家,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內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內蒙古美術館原館長。20世紀中葉,受當時歷史背景與社會需求的影響,張光壁老先生在實踐創(chuàng)作中雖涉足油畫、版畫、年畫、宣傳畫及連環(huán)畫等藝術形式,但其核心藝術成就仍集中在水彩畫領域。他以質樸含蓄卻飽含深情的藝術語匯描繪內蒙古草原風貌,畫作多以小幅畫面呈現(xiàn),卻巧妙融合詩性特質與抒情意境,展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價值。以下是他的主要作品:年畫《訪問》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qū)青年美展二等獎;《大興安嶺之秋》人選全國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2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溪邊》參加全國首屆水彩畫展;油畫《鹽湖》參加全國油畫展覽,并被選送阿爾巴尼亞展出;水彩畫《包鋼工地》參加了全國畫展;1966年華北區(qū)版畫、年畫展覽入選年畫四扇屏《勞動模范郭老虎》。他還創(chuàng)作了如《戰(zhàn)斗英雄好特老》(連環(huán)畫)、《大家都來參加選舉》(宣傳畫)、《歡迎中央代表》(年畫)等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作品,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愛和好評。1980年,由內蒙古調入桂林畫院,擔任辦公室主任工作,與龍廷壩聯(lián)合舉辦畫展,參展作品30幅。1987年創(chuàng)作的水彩畫《漓江》在日本展出并獲橫濱市市長獎;水彩畫《漓江風光》發(fā)表于《廣西畫報》(1988年第4期);水彩畫《晨霧》發(fā)表于《廣西美術》1985年第1期封面;水彩畫《花橋》發(fā)表于《廣西日報》(1985年2月)。
四、結語
“他的所有作品清新、唯美、雅致,仿佛世界塵囂全無,只是一片凈土??此漠嬍且环N享受,純凈、坦蕩?!睆埞忤档呐畠簭堄袢绱嗽u價父親的作品。張光璧以水彩為媒介,書寫草原史詩,將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內蒙古美術事業(yè)的建設發(fā)展。他將水墨意境與西方水彩技法相融合,以質樸含蓄的筆觸創(chuàng)造灰藍、紫黃等草原色彩符號,在《溪邊》《漓江》等代表作中展現(xiàn)了江南靈秀與塞北雄渾的美學對話。作為內蒙古美術事業(yè)奠基者之一,他不僅通過籌建全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級美術館,為草原美術傳承奠定制度根基,更以近30年躬身耕耘,培育出兼具民族特色與現(xiàn)代視野的美術人才,對內蒙古美術的傳承與中國美術多元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周燁,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當代水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