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年來,以GPT-4、PaLM為代表的千億級參數大模型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跨越式發(fā)展,但其訓練過程對存儲系統的性能、擴展性和成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研究表明,大模型訓練任務中的大量時間消耗在數據I/O與存儲協同上,而傳統存儲方案因協議割裂、資源孤島等問題,難以滿足數據收集、數據預處理、訓練、驗證、推理全流程的差異化需求[。例如,GPT-3訓練中單次Checkpoint寫入量高達7TB,若存儲帶寬不足 20GB/s ,單次存儲耗時約5分鐘,以30分鐘保存一次為例,GPU集群的閑置率將超過 15% 。
現有的單一協議存儲方案(如HDFS、S3、NVMe-oF)雖在特定場景中表現優(yōu)異,但無法兼顧大模型訓練的階段性需求。例如,HDFS的元數據擴展性缺陷導致預處理效率驟降,對象存儲的高延遲特性則嚴重影響Checkpoint恢復速度。為此,基于多協議互通的統一存儲架構,通過全局命名空間、協議無損轉換與智能數據分層技術,實現存儲資源的動態(tài)優(yōu)化分配。
二、大模型訓練流程及其存儲需求
大模型訓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各階段的數據訪問模式與性能需求差異顯著[2]。
數據采集:數據收集階段需要處理來自多源的原始數據,包括文本、圖像、語音等非結構化數據。例如,GPT-4的訓練數據覆蓋約45TB的互聯網文本、數百萬小時的語音及圖像數據。此階段要求存儲系統具備海量數據存儲能力與元數據管理效率。對象存儲(如AWSS3)憑借無限擴展性和低成本優(yōu)勢成為主流選擇,但其扁平化命名空間導致數據來源追蹤困難。例如,當需要回溯某批數據的采集時間、版權信息時,需額外構建外部元數據庫,增加了架構復雜度。
數據預處理:原始數據(圖像、文本、音視頻)需經過清洗、標注、格式轉換等操作,生成結構化訓練集。涉及數據清洗、標注、格式轉換等操作。
訓練與調優(yōu):該階段訓練流程的核心需支持多機、多卡并行計算與頻繁的參數更新。以混合并行訓練為例,Megatron-TuringNLG530B模型在數千塊GPU上運行時,每個計算節(jié)點需以微秒級延遲訪問模型參數分片。HDFS等分布式文件系統雖能通過數據分塊提升吞吐量,但其小文件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在訪問數千萬個中間狀態(tài)文件時尤為突出。同時,模型調優(yōu)過程中產生的臨時數據(如梯度矩陣)需要高速存儲介質的支持,而對象存儲的高延遲特性難以滿足實時寫入需求。
推理部署:該階段強調低延遲與高可用性。當訓練完成的模型部署至生產環(huán)境時,存儲系統需保障權重文件的毫秒級加載能力。塊存儲(如iSCSI)通過直接掛載卷提供極致性能,但在多云環(huán)境下存在協議兼容性問題。例如,當模型需同時在本地數據中心和公有云上部署時,跨平臺的塊設備映射可能導致配置復雜度指數級上升。
三、典型存儲協議分析
(一)文件存儲
文件存儲以目錄樹結構和字節(jié)級隨機訪問為核心特征,典型代表包括GPFS、Lustre等。在數據預處理階段,文件存儲可有效支持Python、Spark等工具鏈的本地化文件操作,但其擴展性受限于集中式元數據管理。例如,當存儲1O億個文件時,Lustre的MDT(MetadataTarget)服務器響應延遲可能超過 500ms ,導致數據清洗作業(yè)的整體完成時間增加 30% 以上。此外,跨集群文件同步依賴定制化工具(如rsync),在數據收集階段難以實現多地域數據源的實時聚合。同時,面對海量文件時,目錄樹結構會顯著增加元數據管理的復雜性,系統在處理文件查找、權限校驗等操作時容易成為性能瓶頸。這種集中管理模式還可能引發(fā)單點故障問題,導致整體系統的魯棒性降低,無法滿足大規(guī)模分布式數據處理的高并發(fā)需求。
(二)對象存儲
對象存儲采用扁平命名空間和RESTful接口,適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存儲[]。AWSS3等商業(yè)對象系統在數據收集階段表現出顯著優(yōu)勢,單個存儲桶可容納數萬億對象。然而,對象存儲元數據管理能力薄弱,對象標簽僅支持簡單的鍵值對屬性,無法描述復雜的數據血緣關系。例如,在醫(yī)療大模型訓練中,原始數據可能涉及患者ID、檢查時間、診斷記錄等多維屬性,傳統對象存儲難以構建高效的聯合查詢機制。更嚴重的是,對象存儲的最終一致性模型可能導致模型調優(yōu)階段出現數據版本沖突,當多個訓練節(jié)點同時讀取標注數據集時,可能獲取不一致的數據快照。此外,對象存儲在高并發(fā)訪問條件下,接口調用瓶頸尤為明顯,系統響應延時易受影響。用戶需額外設計備份策略,防范數據丟失風險,這些缺陷促使業(yè)界不斷優(yōu)化元數據管理和一致性算法。
(三)塊存儲協議
塊存儲(BlockStorage)將存儲空間劃分為固定大小的塊(通常為 512B~4KB ,通過邏輯塊地址(LBA)直接訪問,不感知文件系統結構。典型的塊存儲協議包括iSCSI、NVMe-oF等。塊存儲提供低延遲與高IOPS,但其缺乏跨節(jié)點共享能力,且硬件成本高昂。在部分千億參數大模型存儲系統中,NVMeSSD硬件成本可以占總預算的 40% 。此外,塊存儲難以支持EB級數據擴展,面對不斷增加的存儲需求,需頻繁停機擴容,破壞訓練連續(xù)性。
(四)HDFS
HDFS作為大數據生態(tài)的基石,通過數據本地化計算優(yōu)化吞吐量。在模型調優(yōu)階段,TensorFlow等框架可利用HDFS的分塊機制實現高效數據讀取。但其架構存在根本性缺陷:NameNode單點故障問題雖通過HA方案緩解,但聯邦命名空間機制導致數據訪問路徑復雜化。例如,當訓練任務需要同時訪問存儲在HDFS集群A的原始數據和集群B的預處理數據時,必須通過跨集群復制或自定義訪問接口實現,顯著增加開發(fā)運維成本。此外,HDFS對小文件的支持效率低下,存儲百萬個KB級標注文件時,NameNode內存占用可能超過50GB,遠超典型服務器的硬件配置。
四、多協議互通存儲方案
隨著大模型訓練場景的復雜化,單一存儲協議難以滿足全流程需求。多協議互通存儲通過打破協議壁壘、實現數據共享,成為解決存儲資源孤島與效率瓶頸的關鍵技術。為打破協議壁壘,業(yè)界提出多協議互通存儲方案,其核心在于構建協議轉換層,實現數據跨協議共享。此外,多協議互通存儲系統通過靈活設計的協議轉換層與全局元數據管理,實現不同數據格式的高效融合,有效減少冗余復制和傳輸延時。同時,它優(yōu)化資源利用,降本,保障全流程高效運行,解決了傳統單一協議在大模型訓練中遇到的瓶頸問題。
(一)互通核心邏輯
多協議互通指同一份數據無需格式轉換即可通過不同協議(如文件、對象、塊存儲)訪問,其核心在于數據語義無損與存儲資源全局共享,優(yōu)勢包括以下幾點:
存儲成本優(yōu)化:避免冗余副本,節(jié)省存儲空間與網絡帶寬。以天文觀測場景為例,傳統多協議存儲需為不同處理階段保留多份數據副本,而融合存儲方案可減少這些冗余存儲開銷。
流程效率提升:消除數據轉換延遲,加速訓練任務迭代。
架構簡化:統一管理界面降低運維復雜度,全局權限聯動機制允許用戶通過任意協議修改權限,其他協議實時生效,減少管理沖突。
(二)典型互通范式
1.基于協議網關
該方案通過硬件或軟件中間件實現協議轉換。例如,AWSStorageGateway可將本地NFS文件接口映射為S3對象接口,使得預處理工具可直接訪問對象存儲數據。但這種架構存在顯著的性能損耗。測試表明,通過網關訪問對象存儲時,隨機讀延遲增加約 40% 且?guī)捓寐氏陆抵谅憬饘俅鎯Φ?65% 。此外,協議轉換導致元數據語義丟失,文件屬性(如創(chuàng)建者、修改時間)無法完整映射為對象標簽。
2.基于虛擬文件系統
該方案采用虛擬文件系統實現協議透明化訪問。典型的實現方式(如CephFS)通過RADOS統一存儲層同時支持POSIX文件接口和S3對象接口,用戶可將同一數據集分別以文件目錄或對象桶的形式訪問。這種方式雖簡化了協議兼容性問題,但不同接口間的語義差異仍可能引發(fā)數據一致性問題。例如,當通過S3接口追加寫入日志文件時,文件接口讀取可能無法實時獲取更新內容,導致模型調優(yōu)階段出現訓練數據缺失。
3.基于統一元數據
該方案基于統一的元數據層,實現跨協議語義統一。以JuiceFS為代表的現代存儲系統,通過分布式元數據庫(如Redis、TiKV)統一管理文件、對象、塊存儲的元數據。在數據收集階段,原始數據以對象形式存入存儲后端,同時其元數據(如數據來源、格式、權限)被記錄在全局數據庫中。在預處理階段,工具鏈可通過文件接口訪問這些對象,系統自動將POSIX操作轉換為對象存儲指令。此方案在AlphaFold訓練任務中取得顯著成效,數據準備時間減少 58% ,但面臨元數據事務處理的性能挑戰(zhàn),當并發(fā)寫入百萬級文件時,元數據庫可能成為新的瓶頸。
4.互通技術挑戰(zhàn)
盡管多協議互通存儲顯著提升效率,但其實現仍面臨多重技術挑戰(zhàn):一是協議語義差異,文件存儲的目錄鎖機制與對象存儲的覆蓋寫入語義不兼容,導致并發(fā)訪問沖突;二是額外的性能損耗,協議轉換需消耗額外計算資源;三是提升運維復雜性,統一存儲架構需管理多協議元數據與權限策略,對運維人員技能要求極高,分布式融合存儲的故障排查耗時較傳統方案大幅提升。
五、統一存儲技術解析
為克服傳統多協議互通的局限性,當前面向AI大模型訓練的存儲系統需要實現統一存儲架構,該方案需要在三大方面實現技術創(chuàng)新。
(一)統一命名空間
通過虛擬化技術整合文件、對象、塊存儲資源,形成全局數據視圖。通過全局視圖,文件系統可將對象存儲桶掛載為目錄節(jié)點,訓練用戶可通過文件路徑直接訪問對象數據。在數據收集階段,多源異構數據可直接寫入統一命名空間,避免傳統架構中必須進行跨協議數據遷移的額外開銷。測試數據顯示,在GPT-3訓練任務中,該技術使數據聚合效率提升 72% ,且存儲空間碎片化問題減少 85% 。
(二)全局元數據管理
基于分布式鍵值數據庫實現跨協議元數據一致性。Ceph的MDS(MetadataServer)將文件系統的inode信息與對象的元數據標簽統一存儲在RADOS層,確保通過不同協議訪問同一數據實體時獲得一致的屬性視圖。例如,當用戶通過S3接口更新數據標簽時,對應的文件修改時間、權限屬性同步生效。在模型調優(yōu)階段,這種機制可避免因元數據不一致導致的訓練中斷。
(三)智能數據分層
依據數據熱度動態(tài)遷移存儲介質,實現性能與成本的平衡。NetAppFabricPool在數據預處理階段將活躍數據集保留在NVMe閃存層,提供微秒級延遲。當數據進入模型調優(yōu)階段后,系統根據訪問頻率自動將冷數據下沉至QLCSSD或對象存儲層。在 LLaMA-2[4] 的訓練任務中,該技術使得存儲成本降低 42% ,同時保障熱點數據的讀取帶寬維持在 25GB/s 以上。更先進的系統(如DellPowerScale)引入機器學習模型預測數據訪問模式,其LSTM網絡對未來24小時數據熱度的預測準確率達91% ,使得分層決策提前量縮短至5分鐘。
六、統一存儲與大模型訓練的適配
在實際的大模型訓練場景中,統一存儲通過多維度優(yōu)化創(chuàng)造顯著價值。
在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統一存儲支持從原始數據到訓練產物的全流程貫通。NVIDIADGXSuperPOD采用VASTData統一存儲方案,在訓練5300億參數的MT-NLG模型時,數據收集階段直接寫入對象存儲層,預處理工具通過文件接口訪問并處理數據,最終模型權重通過塊接口掛載至推理服務器。這種端到端的數據流避免了傳統架構中多次的數據拷貝操作,使整體訓練周期大為縮短。通過端到端數據流方案,各階段數據無縫對接,有效避免了傳統架構中數據反復拷貝引起的時間延遲和資源浪費。同時,統一存儲不僅簡化了數據管理流程,減少了數據搬遷環(huán)節(jié),還大幅提升了訓練效率與模型迭代速度,確保系統穩(wěn)定、響應迅速,為超大規(guī)模模型訓練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保障。
在資源利用率優(yōu)化方面,智能分層技術顯著降低存儲成本。例如,GoogleTPU-v4集群配合統一存儲系統,將預處理中間數據的熱層保留時間從12小時壓縮至2小時,冷層數據壓縮率提升至1:6。在 PaLM-540B[5] 模型的訓練中,該策略使得存儲總體擁有成本(TCO)下降 38% ,同時保障了模型檢查點(Checkpoint)的秒級恢復能力。此外,該方案將熱數據智能緩存于高速存儲介質,避免多余數據復制與傳輸延遲,同時冷數據高效壓縮顯著降低長期存儲成本,確保數據調用響應迅速,全面提升系統資源利用率,保障模型訓練高效穩(wěn)定運行。
在運維管理層面,統一監(jiān)控與策略引擎簡化了混合負載管理。例如,AzureML的存儲服務集成Prometheus和Grafana,可實時追蹤文件、對象、塊存儲的IOPS、延遲、容量等200余項指標,并自動生成協議使用優(yōu)化建議。當檢測到某次訓練任務頻繁訪問小文件時,系統自動將這些文件合并為對象存儲中的大文件,使元數據操作量大幅減少,從而提升GPU的利用率。在運維管理層面,統一監(jiān)控與策略引擎大大簡化了混合負載管理流程。以AzureML存儲服務為例,其集成Prometheus和Grafana工具,實時監(jiān)控文件、對象和塊存儲的IOPS、延遲、容量等200余項關鍵指標,為運維人員提供全面數據支持。當系統檢測到某次訓練任務頻繁訪問小文件時,便自動觸發(fā)優(yōu)化策略,將這些小文件合并成大文件存儲,極大地減少了元數據操作次數,不僅降低了系統負載和管理復雜性,還有效提升了GPU的利用率,確保模型訓練和實時推理過程更加高效穩(wěn)定,同時為運維團隊減輕了日常監(jiān)控和故障排查的壓力,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系統的可靠性和響應速度。
七、結語
大模型訓練的存儲需求正在推動存儲架構的范式轉變。統一存儲通過統一命名空間、全局元數據管理、智能分層等技術,在性能、成本、管理復雜度之間實現動態(tài)平衡。未來,隨著存算分離架構的普及和持久內存技術的成熟,統一存儲將進一步與AI框架深度集成,形成智能協同范式。對企業(yè)而言,構建面向大模型的多協議統一存儲系統,不僅是突破存儲瓶頸的技術選擇,更是提升AI競爭力的核心戰(zhàn)略舉措。
參考文獻
[1]秦小林,古徐,李弟誠,等.大語言模型綜述與展望[J].計算機應用,2025,45(03):685-696.
[2]蔡睿,葛軍,孫哲,等.AI預訓練大模型發(fā)展綜述[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24,45(10):2327-2337.
[3]李學龍,龔海剛.大數據系統綜述[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5,45(01):1-44.
[4]Touvron H,Martin L,Stone K,etal.Llama 2:Open foundationand fine-tunedchatmodels[J].arXivpreprint arXiv:2307.09288,2023.
[5]Chowdhery A,Narang S,Devlin J,et al.PaLM:Scaling Language Modeling with Pathways[J].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23,24(01):113.
作者單位:海裝駐某地區(qū)代表室
■責任編輯:王穎振 鄭凱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