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上海成為國統區(qū),局勢動蕩混亂,中國共產黨堅持地下斗爭和革命活動。在一片亂象和白色恐怖中創(chuàng)辦《新少年報》,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青少年工作的重視,也顯示了中共對于上海新秩序建構的全面規(guī)劃和系統布局。《新少年報》具備鮮明的政治性與指導性,有力地向少年讀者傳播什么是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同時注重秘密傳播紅色文化,成為當時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教育引導少年兒童的重要輿論陣地。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的今天,研究該報的教育理念、作用機制與價值導向,可知中共于革命特殊時期的艱難環(huán)境下依托報刊在少兒中傳播紅色文化的深層動因、有效實踐與策略選擇,對青少年思想引領的持續(xù)性傳承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
一、《新少年報》的創(chuàng)刊源起
1946年,蔣文煥同志作為學生工作委員會下設的社會青年區(qū)委委員,分工領導小教、民校、夜校等黨支部。為了在黑暗統治下有效組織凝聚少年兒童,培育革命接班人,蔣文煥同志創(chuàng)議辦一張兒童看的報紙,經上級黨委同意,創(chuàng)辦了《新少年報》并得到組織的大力支持。
(一)《新少年報》的機構、機制與背景
蔣文煥領導的少兒工作支部黨員參與創(chuàng)辦該報。施德鈺、胡德華等負責編輯,王業(yè)康、季勤先等負責印刷出版、對外聯絡、財務,吳蕓紅、顏學琴、祝小琬等負責聯絡、寫稿,段鎮(zhèn)、馬云連、馮炳成、沈理陽等負責組織小通訊員和發(fā)行。辦報遵循地點隱蔽、個別聯系、分頭推進、專人對外等策略原則,三年從未脫期,這一方面得益于編輯部隊伍達成共識、堅定信念:“這是黨組織交給的任務,一定要辦成報紙,一定要辦好報紙,一定要使報紙在少年兒童中扎下根?!笔Y文煥說:“我們一定要把報紙辦成孩子們的好朋友、好老師,使孩子們喜愛它。如果我們被捕了,當讀者們知道《新少年報》是共產黨辦的,那時孩子們就會知道共產黨能代表他們的利益,是好人,這就擴大了黨的影響了。”另一方面,得益于廣泛的思想認同與社會力量。通過中共上海地下黨員與進步教師觸達小讀者,同時推動少年群體成為辦報主體之一。
(二)《新少年報》的辦報宗旨及純少兒文化教育方向
《新少年報》具有其鮮明的辦報宗旨及教育方向。第一,充分映照時代訴求與少年擔當?!缎律倌陥蟆访麅群S富:“新”寓意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新中國的少年叫“新少年”,給新少年看的報紙叫《新少年報》,傳遞對新中國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體現少年是“希望”和“主力軍”。第二,具有鮮明少兒風格。文字與圖畫讓少兒喜歡看、看得懂,避免暴露報紙與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間的關聯。第三,以破除精神貧困抵御“精神饑餓”。發(fā)刊詞中寫道:“在今天,重之生活的壓迫下,連最基本的讀書求學的權利都有危險,當然談不上書報雜志等精神食糧的享受”“而我們如果不努力去找精神食糧,也會變成一個什么都不知道的少年,因為我們的腦子也會慢慢地“死’去的”,該報為少年兒童在艱難環(huán)境中開辟獲取知識的渠道。
第四,注重擬態(tài)互動凝聚少年力量。創(chuàng)刊時將自身擬化為一位出生在民國三十五年的少年兒童,“我決定和你們見面,來幫助大家共同去探求新的知識,希望大家來和我合作,如果你們高興的話,從讀了我的報紙以后,就寫一封信來表示同意,并且以后常常寫稿子因為我是屬于大家的呀!”該報充分調動讀者情緒,爭取少年兒童認同,鼓勵少年兒童積極參與寫稿和提問活動。
二、《新少年報》完全少兒化的主體欄目與內容特色
創(chuàng)刊初始,報紙為八開四版規(guī)格,后逐步形成時事、知識、少年園地、文藝等較為明確的四版分類格局。
(一)時事版巧設“噱頭”,推動形成國內外重大事件的價值判斷與意識覺醒
該版曾嘗試多種新聞撰寫形式,均未達預期效果。蔣文煥同志在第53期開設“小孫七十二變”欄目,首篇時事稿件題為《小孫周游歷國》,開篇以小孫引入:“我是孫行者的第一百四十代子孫,所以大家都叫我小孫行者。為了讓孩子更易記,簡稱‘小孫’。我有七十二變本領,但已經是科學的了。”依據情節(jié)需要,小孫靈活運用乘飛機、翻筋斗、化身飛鳥、爬蟲、樹葉乃至鈔票等“七十二變”能力,經歷失業(yè)挨餓后,最終成為《新少年報》社記者。巧設“噱頭”既可突破新聞封鎖,還可通過新奇有趣的情節(jié)激發(fā)少兒對國家事務的關注度與參與意識,強化個體認知與國家發(fā)展間的緊密聯系。
(二)知識版巧設“問題”,實現科學知識的系統性傳授與唯物史觀的初步建構
從41期開始,該版以《大自然大社會》作為版名,構建“小馬”形象。在一則情節(jié)中,媽媽打破了心愛的砂鍋,引發(fā)小馬一連串疑問:為何會打破砂鍋?為何砂鍋會破碎,而切菜刀不會?砂鍋破碎時是否會“喊痛”,若不會,原因又是什么?問題接連不斷,致使媽媽惱怒地拿起掃帚追打他。即便如此,小馬一邊氣喘呼呼地奔跑,一邊仍在追問:“為何不跑時心跳平穩(wěn)、呼吸正常,而快跑后就會氣喘呼吁?”針對問題,作者運用科學原理詳細解答?!靶●R”的質樸特質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他所具備的“質疑精神”是對少兒心理與行為特質的精準把握,他像是少兒群體的代表,激發(fā)小讀者對周圍世界的探索欲望,通過問題鏈提升科學知識傳授的系統性。
(三)少年園地版巧設“信箱”,強化群體間的深度交互與協同聯動
該版設立深受讀者喜愛的“咪咪信箱”,解答學習、生活、思想等各類疑難問題。起初由吳蕓紅負責編寫,后祝小琬、顏學琴加入團隊,樹立起極具威信的大姐姐與好朋友形象。信稿高峰期,日收量可達一百五十封,“咪咪姐姐”們仍逐一審閱信件。這打破了傳統報刊與讀者間的單向傳播模式,構建起雙向互動關系。她們精準把握來信中的思想特征,將黨的教育理念傳遞至個體少年,也構建起思想交流與友誼締結的空間,凝聚集體力量解決少年困境。
(四)文藝版巧設“場景”,精準刻畫社會底層生活的多元模態(tài)與具象景觀
蔣文煥同志以“哈哈大王”為筆名創(chuàng)作系列長篇小說,借童話幻想深刻揭露舊社會黑暗。《愛皮西游記》巧用ABC諧音,強調兒童雖具頑皮天性也應關注時事,以獨特視角觀照東西方世界?!逗⒆觽儭肪劢顾忝棺又?、流浪兒、老板之子及小尼姑等不同身份兒童,刻畫其苦惱皆源于萬惡舊社會的生存狀態(tài),《丁丁的日記》如實反映底層兒童生活。在當時的文藝環(huán)境中,專為少年兒童編繪的連環(huán)畫資源稀缺,且常見內容多為舊戲改編,故該版既承擔了社會批判責任,又發(fā)揮了教育引導功能,引領讀者直觀地認識社會不公與苦難根源,創(chuàng)造多元且可視化的場景。
三、《新少年報》于少兒教育領域的傳播實踐與經驗剖析
《新少年報》立足少兒教育傳播特色,展現出以兒童視角為核心的傳播智慧與社會動員價值。其精準把握少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打破成人話語壟斷,將復雜時局轉化為貼近生活的話語;通過奇幻敘事、文藝浸潤等隱性傳播方式,在趣味閱讀中滲透革命思想;構建互動渠道、組織多元實踐,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成長。
(一)循性啟導:基于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特征的教育宣傳策略構建
《新少年報》精準洞察少兒身心發(fā)展特性,遵循教育傳播規(guī)律使讀者心生喜愛,給予少年讀者希望和力量。
1.把握成長規(guī)律,推動認知引導的具象化。一是具象形塑實現信息的具身化表征。不直接套用成人進步報刊模式,以淺近直白卻富有吸引力的語言激發(fā)探索欲。塑造虛構記者“小孫”,將復雜時局轉化為易于理解的生活場景。二是搭建思維進階路徑,完善拓展認知結構。知識版以“小馬”形象將知識融入故事,有助于少年兒童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邏輯。
2.聚焦情緒需求,推動情感生發(fā)的共鳴化。一是聚焦生活以實現精神世界建構。文藝版勾勒社會底層兒童的生活實景,推動讀者感知生活映射。二是激發(fā)積極的情感體驗。深入南碼頭、十六鋪、蘇州河邊等區(qū)域訪貧問苦,真實場景極大沖擊了小讀者認知:“原來學校外面還有這么大一個天地,這么大一個課堂!以前,我看到西摩路臭溝里的棄嬰,我為之而哭泣;我還看到寶隆醫(yī)院門洞里凍死的乞丐,渾身發(fā)紫,普善山莊的收尸車來收尸,我也為之而哭泣?,F在我明白了,光是哭泣是沒有用的,我應該拿起筆去寫,讓人們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中?!蓖ㄟ^正義力量的展現為少年讀者提供情感認知:“必須推翻反動統治,徹底改變社會制度,勞苦大眾才能結束這悲慘命運?!?/p>
3.滿足自我認同,推動自我意識培養(yǎng)的主體化。一是創(chuàng)設適配個體發(fā)展的情境以實現價值外化。少年園地版提供展示平臺增強讀者自信心和自我認同。編輯部指出:“那版面可以看見一個個活潑而健康的影子,是那么天真,那么可愛,是少年們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二是塑造以集體內核為導向的認同感培育。一位小通訊員在酷熱夏日,自滬西長途跋涉至南市,遭學校校長驅逐,仍前往其他學校繼續(xù)推廣《新少年報》。小讀者說:“我并不懂得什么高深的理論,但深切懂得《新少年報》是我們自己的報,《新少年報》愛新少年,新少年愛《新少年報》?!痹搱笏鶄鞑サ倪M步思想具有強大凝聚力和感染力,無需復雜的理論闡釋就能觸動內心。
(二)潛化潤育:借由靈活策略與隱匿路徑的革命思想傳播機制溯源
《新少年報》采取一系列策略迷惑國民黨當局,使其難以察覺辦報真實意圖,對少年讀者潛移默化教育引導。
1.突破新聞范式,推動思想傳播隱性化。一是以奇幻敘事增強新聞敘事張力。設“小孫七十二變”等特色欄目,避開嚴苛審查,在奇幻詼諧的游記中融入革命元素,引導少年兒童在趣味體驗中了解時局。二是故事元素的嵌入實現政治傳播從顯性灌輸到隱性滲透。“小孫”專欄借助人物塑造、情節(jié)推進等文學技巧,規(guī)避傳統生硬的灌輸模式,實現政治理念的隱性傳播。
2.依托文藝體裁,促進精神思想傳播的浸潤化。一是以真實情節(jié)刻畫社會實態(tài)與生活圖景。精準捕捉底層場景,構建起與少年兒童境遇產生強烈共鳴的“第三空間”。讀者感慨:“《新少年報》在我眼前打開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第一次嘗到了人間的溫暖,第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嚴,第一次感受到朋友間的平等,第一次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為社會服務,這些都是比金子還可貴的無價之寶??!”二是以虛幻故事映射社會現實并形成批判性反思。蔣文煥以“哈哈大王”筆名創(chuàng)作《愛皮西游記》《愛皮東游記》《怪物游村》等故事,表層奇幻絢麗,深層內涵則是對舊社會黑暗面的犀利揭露。
(三)多元協動:深化與受眾互動聯結以增益革命教育傳播效能的路徑拓展
《新少年報》構建全面且層次多元的互動范式,達成教育主體與受教育客體間的雙向信息交互以及協同成長發(fā)展的目標。
1.構建互動渠道,推動教育宣傳的持續(xù)化。一是精準定位受眾需求以形成互動生態(tài)。該報每封信都回復,匯聚集體力量解決少年群體面臨的困難。二是建構問題框架以提供認知方向。小讀者寫詩表達對黑暗現實的不滿,編輯部將其傷感語句調整為向往光明的表述:“通過斗爭,黑暗終將過去,光明必將到來?!痹撟x者對報紙的啟發(fā)教育深表感激并參加了革命。另有小讀者的文章僅描寫農村秋收景象,編輯部在回信中提出啟發(fā)性問題:“為什么農民辛苦一年,要把打下的稻谷送到終年不勞動的地主家里?”報紙幫助少年突破表象,理解社會結構和階級關系。新中國成立后,這位少年成為縣委干部,仍記得信件內容。
2.豐富活動形式,促進報紙育人的實踐化。一是系統性的活動策劃提升讀者的參與度與體驗感。為少兒提供“聯歡會”“一日夏令營”“小小圖書館”“小記者訓練班”等涉及文化學習、社會實踐以及興趣培養(yǎng)的活動,拓展他們的認知邊界,引導讀者更宏觀、更系統地審視各類現象。二是在實踐戰(zhàn)略中構筑“內視具象”?!靶∠壬\動”推動少兒成為知識傳播主體,實現助人的自我價值實現;“模范少年運動”塑造健全人格,實現從角色認知到責任擔當的升華;“石榴花運動”借助英勇的石榴花形象,構建行為范式與價值標桿,以精神激勵和認知塑造構建穩(wěn)固且正向的價值觀體系。
(作者凌怡系上海市團校學科建設部副部長,上海少先隊輔導員培訓學院執(zhí)行副院長,黨的少年兒童工作學科執(zhí)行學科長;郝雨系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系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專項課題(A類)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傳統文化基源與中華民族復興研究”(項目編號:23JDTCZ017)、2024年上海共青團青年工作研究課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少年兒童運動史研究”(項目編號:2024QYKTLX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德華,吳蕓紅.地下少先隊的搖籃[M].北京:少年報社(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內部資料),1996.
[2]吳蕓紅,顏學琴.風雨《新少年報》[M].北京:原《新少年報》編輯部(內部資料),2015.
[3]段鎮(zhèn),沈功玲.上海少先隊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郭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