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b)-0179-05
Research on the New Cha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ldeology and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We Media
KONG Fanfei, DING Dong (School of Marxism,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 Liaoning,11O14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 thechangesof colege students'ideologyandbehaviorinthecontextof we mediathroughquestionaires,sostoproviderefereceforollgesnduiversitstoarrutidologialandplialducatonforldents andpromoteIntemetenablingeducation.[Content]Analyzethepositiveandnegativechangesincoegestudentsthinkingandbehavior,adproposepracticalcopingstrategies.[Method]Randomsamplingwasusedtoselect450undergraduatestudentsastheresearchsubjects.Theresearchmainlyfocusesonlearningmethods,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values,andotheraspects.Result andConclusion]Thepositivechanges inthethinkingandbehaviorofcolege students inthecontextofwemediaicludethepowerof learning,thebridgeofcommunication,andtheresponsibilityoftinking;negativechangesincludethe\"coconhouse\"ofthinking, the\"socialanxiety\"ofcommuicationandte\"lyngflatofehavior;thcopngstrategiesicdeutilingselfediatologto promotethe mentalhalth developmentofcollge students,exploringthe\"O2O\"activitymodelinthecontextofwemediandptimizing the for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elf media resources.
Key Words: Contextof we media; Colege students; Thought and behavior; Positive change; Negative changes; Response strategy
“健全網絡生態(tài)治理長效機制,發(fā)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推動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是中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根據(jù)第5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的網民規(guī)模達11.08億人,網絡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10.70億人,整體較2023年增長700余萬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數(shù)量的49.0% 。\"2這表明,自媒體正日益浸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生于互聯(lián)網崛起時期,長于互聯(lián)網影響和主導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當代大學生,更是具備了許多有關自媒體的時代特征。
本文以學生為對象,隨機抽取各學院不同年級、專業(yè)的45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50份,有效回收率達 98.25% 。在所有調查對象中,男生占比 52.89% ,女生占比 47.11% ,生源地遍布遼寧、河南、山東、安徽等22個省份。綜合來看,本次調查選取的樣本特征符合研究要求。問卷共設置34個問題,主要從學習方式、人際交往及價值觀等三個方面開展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研究,并結合自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規(guī)律,探索符合實際的引導對策,為高校更好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積極推動互聯(lián)網賦能教育提供借鑒。
1大學生對自媒體運用情況
在回收的450份問卷中,450名大學生均使用自媒體,并有超過 90.00% 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比較依賴或非常依賴自媒體。
1.1 自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次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 100% 的大學生都正在使用自媒體。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認為,當一段時間沒有瀏覽自媒體會感到與外界脫軌。自媒體以其“自主化、多樣化、個性化、大眾化、碎片化、即時化\"等特點受到人們的歡迎,尤其是在便攜式通信設備深人普及的今天,自媒體已深度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例如:上課期間使用\"學習通”“雨課堂\"等平臺參與教學活動;日常生活需要時刻關注微信、QQ上的校園通知;閑暇時間刷抖音、微博以放松心情。自媒體以其鮮明的特點捕獲了大學生群體,并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深度融合,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短視頻和即時通信自媒體更受大學生歡迎
問卷中列舉的抖音、微博、微信、小紅書、快手、知乎等自媒體平臺,有 85.78% 和 76.89% 的大學生認為抖音和微信是最主要的信息獲取平臺。抖音和微信作為短視頻和即時通信自媒體的代表,在大學生信息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經調查,有 80.89% 的大學生愿意在自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超過66.00% 的大學生會將自己與自媒體上更優(yōu)秀的人進行比較,并以此評價自己當前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短視頻和即時通信自媒體受到大學生歡迎的原因在于這些平臺既滿足了大學生的分享欲和創(chuàng)作欲,又符合大學生常把自己代入更好的生活中以檢視當下生活狀態(tài)的思維習慣。
1.3大學生在自媒體的內容選擇上存在性別差異
首先,在對自媒體的依賴程度上,有 89.62% 的女生選擇了依賴選項,這一比例明顯高于男生。其次,在內容選擇上,男生偏向于新聞時事和網絡熱點,而女生更傾向于生活娛樂和直播帶貨。其中,有81.13% 的女生選擇在自媒體上學習生活健康類知識,明顯高于男生的 57.14% 。此外,當身邊朋友出現(xiàn)小矛盾或需要和他人商討事情時, 32.08% 的女生選擇通過自媒體進行交流,而不是面對面交流,僅有16.81% 的男生選擇相同的方式。這些都表明,在研究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時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性別的差異性,科學適量地制定相應對策
2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積極影響
2.1學習有力量:大學生能夠主動運用自媒體學習
調查顯示, 44.89% 的大學生認為自媒體的主要吸引力在于能夠及時提供新知識和信息,這一比例超過了選擇自媒體娛樂屬性的 38.22% 。這表明,以往人們對使用自媒體的大學生的刻板印象,即沉迷娛樂和消費不能自拔的形象正在慢慢淡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合理使用自媒體的陣營,這一趨勢在學習方面顯得尤為突出。
在回答調查問卷中“通過自媒體平臺學習主要是因為?”的問題時, 70.22% 的大學生選擇出于專業(yè)課程知識、作業(yè)、考試的需要,另有相同比例( 70.22% )的大學生選擇出于補充和改善自己的學習技巧??梢钥闯?,大學生使用自媒體開展學習活動,一方面來自客觀需求;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提升。大學生使用自媒體學習的知識類型包括大學考試類、技能學習類、科普類等,占比均在半數(shù)以上。可見,當自媒體為大學生提供學習便利的同時,大學生也在主動適應并積極探索高效的學習方式,兩者的深度交互使大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主動。
2.2交流有橋梁:大學生能夠合理使用自媒體語言
自媒體語言是指“在自媒體語境下以適應快速變化的信息環(huán)境和個性化的表達需求\"的一種話語形式,是更具“圈層化”的網絡語言。經調查,有96.44% 的大學生了解并使用自媒體語言,其中62.67% 的大學生在上網聊天時使用最多,另有27.65% 的大學生將其運用到日常交流中。由此可見,自媒體語言在大學生中被廣泛使用,且不僅局限于網絡社交。在多數(shù)大學生看來,自媒體語言不僅使信息傳達得更加簡明生動,還能充分展現(xiàn)自我個性、增進與他人的感情,但他們并沒有因此而無限擴大使用范圍,有超過 60.00% 的大學生認為在課堂和文字作品中最好不要使用自媒體語言,表明當代大學生在與自媒體的交互中,正在逐漸改變自己被動的一面,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方式減少自媒體對其學習生活的影響。因此,在大學生合理使用自媒體語言的趨勢下,自媒體語言對于大學生交流交往的橋梁作用愈發(fā)明顯。
2.3 思想有擔當:大學生以正向觀念審視自媒體
自媒體平臺雖然為大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空間,但也容易導致其沉迷網絡或被不良內容帶偏。多數(shù)大學生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并開始以正向的認知態(tài)度審視自媒體。當大學生與身邊朋友出現(xiàn)小矛盾時,僅有 24.00% 的大學生選擇通過自媒體進行交流,而 59.11% 的大學生愿意撕開網絡這層保護膜,面對面地去解決問題。由圖1所示,在調查“自媒體應當具備哪些特質?\"時,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認為自媒體應當實事求是、維護人民利益和社會穩(wěn)定、真實客觀地反映社會現(xiàn)象,而不應為了商業(yè)利益導致廣告鋪天蓋地、內容粗制濫造。在調查“自媒體的現(xiàn)狀是機遇還是挑戰(zhàn)”時, 54.67% 的大學生認為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表明大學生在與自媒體進行深度綁定的同時,又能以正向觀念審視自媒體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工作成效和新時代大學生具備的思想擔當。
圖1大學生認為當前自媒體應當具備哪些特質調查
3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消極影響
3.1 思維\"繭房”化
“繭房\"在學術領域中通常指“信息繭房”,由凱斯·桑斯坦首次提出,意為在信息傳播中用戶會習慣性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如同蠶蛹一般將自己桎梏在自我認知的繭房里\"。在“信息繭房\"的作用下,一部分缺乏獨立思考的人群對自己的觀念深信不疑,逐漸形成觀念固化,這就是思維“繭房”化的過程。如今,雖然大學生能夠運用自媒體隨時獲取信息和知識,但這些碎片化的內容會弱化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得部分大學生沉浸于自媒體帶來的自我陶醉中,摒棄了對信息內容的辯證性思考。調查顯示, 52.00% 的大學生認為使用自媒體上癮的原因是App會通過大數(shù)據(jù)信息精準投放用戶感興趣的內容, 33.00% 的大學生認為是自身精神世界匱乏導致對自媒體沒有抵抗力。這表明,自媒體帶來的大學生思維“繭房”化是由技術手段和心理需求共同推動的,從而加大了“破繭\"的難度。
3.2 交際\"社恐”化
“社恐\"是“社交恐懼癥\"的簡稱,曾與\"社牛\"作為一組自媒體語言詞匯引發(fā)青少年群體的“人設\"共鳴。根據(jù)《中國青年報》聯(lián)合中青校媒的調查報告顯示: ?93.10% 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研究發(fā)現(xiàn),有 82.49% 的大學生在空閑時間里會優(yōu)先選擇自媒體互動而不是線下互動,這就會出現(xiàn)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大學生們在自媒體上活躍非凡,到了線下卻落寞不堪。與線下社交相比,自媒體為“社恐\"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虛擬、泛化、具有安全感的社交空間,在這里,大學生因碎片化的網絡關系而獲得存在感和認同感,并逐漸陷入自己的社交舒適圈,當再次面對不可控的線下交際時,原本“社恐”的大學生就變得更加“社恐”了??梢?,自媒體雖然為大學生提供了交際便利,但也加劇了他們回避、退縮的心理狀態(tài),使大學生的交際出現(xiàn)“社恐”化趨勢
3.3 行為\"躺平\"化
自媒體傳播信息的門檻低、操作易、涉及人群廣,導致自媒體上的信息內容常出現(xiàn)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人們使用自媒體的美好初衷。據(jù)調查,69.00% 的大學生認為自媒體平臺存在資源良莠不齊和虛假信息的現(xiàn)象,可見此類問題已經引起了大學生的重視。但大學生并未表現(xiàn)出應有的積極態(tài)度,反而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躺平\"化傾向。調查顯示,當面對自媒體上的不良信息時,多達 64.00% 的大學生選擇直接忽略或不采取行動,僅有一小部分大學生選擇舉報,甚至有 27.56% 的大學生認為自媒體傳播的手段多樣化,信息量大,發(fā)布惡意虛假信息也可以理解。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自媒體上龐雜的信息量增加了大學生對于信息處理的不確定性;二是大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自媒體內容從而滋生了對惡意虛假信息的鈍感力。這種不確定性和鈍感力使大學生游弋于自媒體空間,面對破壞這一空間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時卻喪失動力和斗志,選擇了“躺平”。行為“躺平\"化現(xiàn)象已經蔓延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多個方面,給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zhàn)。
4自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我們要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 + 政務、文化、教育、醫(yī)療、消費等平臺建設,促進資源開放共享,用更多更好更及時的網絡信息服務內容為廣大億萬網民服務。\"自媒體從互聯(lián)網時代孕育而生,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也對高校開展“互聯(lián)網 + \"教育提出更高質量的要求。重視自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實現(xiàn)自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維度良性互動,是對高校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的重要探索。
4.1借助自媒體技術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借助自媒體技術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措施,更是應對思維“繭房\"化的必要途徑。其一,自媒體技術為思政教師建立起一個了解學生的信息渠道,即可以通過學生朋友圈、抖音、微博等自媒體平臺,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維情況,若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布消極內容時能夠及時處理并妥善引導;其二,高校要在自媒體陣地中占據(jù)“主動權”,充分利用易班、校園官方自媒體等平臺的長效監(jiān)督機制,開發(fā)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如“社交平臺\"“短視頻\"“生活決策\"等功能以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及時有效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tài),確保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其三,借助新興的大數(shù)據(jù)、AI等數(shù)字技術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防范和科學引導。大數(shù)據(jù)技術可以“高效、科學、精準地掌握當前學生關注的熱點\";人工智能生成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方法,能夠更便捷、直觀地了解大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趨勢。
4.2結合自媒體語境探索\"O2O\"活動模式
在\"互聯(lián)網 + \"時代,“020\"被定義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方式,其核心在于“實現(xiàn)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的完美結合\"[。調查顯示, 63.11% 的大學生認為開展有關營造自媒體健康環(huán)境的趣味活動是引導自媒體積極影響的有效方式。另有數(shù)據(jù)表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可顯著降低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郁檢出率\"??梢?,結合自媒體語境探索“020\"活動模式是高校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思政教育的潛在發(fā)力點。此類校園文化活動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是個性化,高校通過搭建自媒體平臺給大學生提供展現(xiàn)個人能力的活動空間;二是團隊性,團隊協(xié)作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大學生的社交潛力;三是實踐性,基于線上積累的活動成果開展線下實踐,促使大學生走出虛擬社交,獲得真實良好的社交體驗。其中,指導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分類考量,確保每一位參與活動的大學生都能保持活潑、自信的狀態(tài)。
4.3 利用自媒體資源優(yōu)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式
自媒體與大學生的深度交互給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更多樣的教育形式。高校利用大學生喜愛的自媒體平臺,定期推送具有趣味性、互動性的視頻資源,既可以是馬克思所處時代背景的動漫素材,又可以是馬克思主義形成、完善和發(fā)展的趣味講解,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同?;谏鲜鲂问?,針對大學生思維“繭房”化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自媒體資源開展教育;針對大學生交際“社恐\"化可以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屬性進行指導;針對大學生行為“躺平”化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端正其思想行為。此外,高校必須充分發(fā)揮自媒體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作用,合理依托自媒體平臺上的短視頻和直播素材,打造即時的宣傳教育欄目,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一知半解”到“深入人心\"的轉變。
5 結束語
自媒體作為當代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場域,在改善其學習方式、促進人際交往、端正思想態(tài)度方面產生了不同于人們舊有認知的積極變化。但其消極變化也同時發(fā)生,并伴隨大學生與自媒體的深度交互而呈現(xiàn)出新樣態(tài),即大學生在思維方式、交際能力和現(xiàn)實行為方面出現(xiàn)的不良現(xiàn)象。如何引導大學生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健康發(fā)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高質量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的關鍵一環(huán)。高校應當重視自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實現(xiàn)自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維度良性互動,積極探索“互聯(lián)網 + \"教育新模式。在未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應當進一步認識到自媒體不僅是一種信息傳播的工具,更是增進師生相互理解的重要橋梁。
參考文獻
[1]健全網絡生態(tài)治理長效機制[N].重慶日報數(shù)字報,2025-04-14(9).
[2]第5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25-01-17)[2025-04-12].https://www.cnnic.cn/n4/2025/0117/c88-11229.html.
[3]邱勤,關雯文.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的新樣態(tài)與引導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9):77-80.
[4]徐金超.自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6):61-63.
[5]白永生,趙佳怡.自媒體話語的意義重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24(10):121-126.
[6]凱斯·桑斯坦.信息烏托邦[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7]中國青年報.超八成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輕微\"社恐\"[EB/OL].(2021-11-23)[2025-04-12].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11/23/content_18V5pNuY.html.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周蓉.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集群行為的特征、風險及控制策略[J].高教探索,2021(8):117-121.
[10]張妍妍.“互聯(lián)網 + \"背景下《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實現(xiàn)020教學模式的研究[J].齊齊哈爾高等師范??茖W校學報,2024(5):91-93.
[11]趙五一.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的正面影響探究[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24,42(1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