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黃的照片定格了66年鉆石婚的溫馨,30年風雨同舟繪就了這個家庭美滿和睦的溫馨圖景。
2025年1月31日,正月初三。屋外萬家燈火通明,春節(jié)的喧囂還未退散,張小娟家中卻略顯冷清。兒子劉傳奇在初二那天已回消防站值班,只留兒媳陪著老兩口。張小娟踮起腳,從臥室墻上取下一張泛黃的照片,那是一張全家福。照片拍攝于2019年春節(jié),是張小娟公婆66周年結婚紀念日。照片里,兩位老人身穿朱紅唐裝,兒孫們笑盈盈地簇擁在身邊,滿是溫馨與幸福。她用雙手輕輕擦拭著照片,指尖撫過公婆微笑的皺紋……雖然兩位老人已相繼離世,但對她來說,這張照片不僅定格了一個家族團圓的時刻,也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個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的動人故事。
夫妻和睦,詮釋互助之美
時間回到1994年,張小娟與同為煤礦工人的劉恒清喜結連理。他們的家就在礦區(qū)里,與公婆、叔伯姑嫂住在一起。幾家人的煙火氣在磚墻瓦舍間升騰,交織成如晨曦般暖黃的光暈,將粗礪的煤灰都染上了蜜色的溫柔。
劉恒清是一名電工,負責井下電氣設備的維修;張小娟在黨委宣傳部門工作,是一名“礦嫂”。煤炭行業(yè)的特殊性決定了這對夫妻的生活注定充滿挑戰(zhàn)。那時,礦井里的開采設備落后,安全系數較低,事故時有發(fā)生。一次,劉恒清和同事在維修設備時,意外發(fā)生了。由于同事未按安全規(guī)定操作,設備突然拉弧,高壓電產生的強光電弧瞬間灼傷了同事的臉和手臂。劉恒清因為側身立于設備旁,才僥幸躲過一劫。從此,每次丈夫出門上班,張小娟都會反復叮囑他注意安全,一定要嚴格按規(guī)定操作設備。她的口頭禪是:“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痹谒闹?,丈夫是家中的頂梁柱,是她的依靠,絕不能出任何意外。
1995年,兒子劉傳奇的出生為這個家庭增添了新的歡樂。然而由于工作忙碌,張小娟通常比丈夫晚回家。丈夫默默承擔起家務,先回家做飯、照顧兒子,等待妻子歸來。如果有一天張小娟到家時沒看到丈夫,她的心就會瞬間揪緊,坐立不安……她打電話到丈夫的單位,詢問:“劉恒清怎么還沒回來?” “井下還有一些活兒沒干完,劉師傅需要加班呢。嫂子放心哈,沒事兒!”聽到這樣的回答,張小娟懸著的心才會稍稍放下。不過,她從不在丈夫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擔憂,避免給他增加心理負擔。在她看來,夫妻關系的核心在于互相支持。她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支持”的真正意義。她鼓勵劉恒清努力學習技能,考取職業(yè)技能登記證書。在她的支持下,劉恒清從初級電工一路考到技師級別,成為礦里的技術骨干。每當井下設備出現問題,其他人修不好的時候,領導總會說:“趕緊去找劉師傅,這事兒就他能搞定。”而當張小娟萌生學習心理學的念頭時,丈夫也毫不猶豫地支持她。
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張小娟被災區(qū)的救援工作深深觸動。她在報紙上看到,山西煤礦的一名女職工通過學習心理學,考取了咨詢師資格證,并主動前往地震災區(qū)做心理疏導的志愿者。這讓她深受觸動。此后,張小娟開始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知識,劉恒清則主動承擔起全部家務、照顧孩子,讓妻子能夠心無旁騖。經過一年的努力,她在答辯中取得了90多分的優(yōu)異成績,順利通過了心理咨詢師考試。
一張證書,讓張小娟的人生發(fā)生了變化。成為礦區(qū)的心理輔導員后,她定期為礦嫂們上課,指導她們如何正確處理夫妻關系,幫助丈夫舒緩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她深知,礦工的情緒直接關系到安全生產,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避免操作失誤,從而大大降低事故發(fā)生率。她不僅將心理學知識運用到礦區(qū)員工的心理健康工作中,還將其融入社會,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這種能力,也讓她在處理家庭事務時游刃有余。
孝老愛親,傳承家風之美
張小娟的公婆年事漸高,行動越發(fā)不便,劉家兄妹輪流照料,家中始終和氣融融。直到2009年寒冬,婆婆被確診為尿毒癥,時間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鍵。
作為兒媳,張小娟二話不說,照顧婆婆的飲食起居。尿毒癥患者每周需透析三次,張小娟與叔伯姑嫂輪流送老人去醫(yī)院。只要有時間,她總會陪著婆婆,推著輪椅穿梭在消毒水氣味彌漫的血透中心。每到周末,她必定親自照料,陪老人曬太陽、嘮家常,一坐便是整整一天。
清晨,張小娟帶著婆婆來到花園,看花朵上晶瑩的露珠。傍晚,她會將輪椅調至135度,這是婆婆觀賞晚霞最舒適的角度。她推著婆婆,牽著公公,沿著石板小巷走向落日余暉。輪椅碾過碎石的聲響與拐杖叩擊地面的節(jié)奏,交織成一曲動聽的二重奏。每到節(jié)日,張小娟總用儀式感裝點生活:母親節(jié)的康乃馨芬芳馥郁,父親節(jié)的向日葵朝氣蓬勃,中秋月餅盒中會藏著婆婆心儀的耳環(huán),春節(jié)新衣里則疊著給公公的大紅包……她的點滴孝心被叔伯姑嫂看在眼里,也被街坊鄰居夸在嘴邊。這樣的日子,她過了十余年。
2018年,婆婆的病情急轉直下。一個深夜,公公的一聲嘆息驚醒了張小娟。原來,公公正握著婆婆的手念叨:“這輩子連張結婚照都沒有,我對不住你?!眹@息里充滿了遺憾。張小娟把公公那句嘆息裝進了心里:無論如何,她都要為公公補上這個遺憾。除夕夜,當爆竹聲震落屋檐積雪時,她已經把劉家兄弟姐妹的電話撥了個遍:“正月初六,誰也不能缺席!”她要給公公婆婆辦一場隆重的66周年結婚紀念儀式。
初六清晨,晨光尚未驅散夜色,張小娟提前來到早已預訂好的酒店。憑借多年活動策劃經驗,她全神貫注地指揮工作人員布置現場。這場儀式,在她的巧思下逐漸成形,氣球、彩帶、蛋糕、酒席,一應俱全。兩位老人身著喜慶的唐裝,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笑容滿面,臉上的皺紋里仿佛都洋溢著幸福的光澤。
儀式進行時,婆婆坐在主位上,公公手捧鮮花緩緩走向她。當那雙布滿老年斑的手顫巍巍地遞出鮮花時,整個空間仿佛凝固了。兩雙枯瘦的手緊緊相握,66年的風霜雨雪,都在此時化作無聲的告白。這一幕讓在場的親人無不動容。此時,張小娟忽然讀懂了婚姻的真諦。原來最好的愛情從不是驚天動地的誓言,而是丈夫永遠為她留的一盞夜燈,是她始終把丈夫的安危掛在心中。夫妻二人就像礦洞深處并行的兩列礦車,在黑暗中始終朝著微光相向而行。張小娟用鏡頭記錄下了這個溫馨時刻。這一天,那張定格幸福的全家福誕生了。
2020年,婆婆安詳離世。此后每次家族聚會,大家手機里總會播放兩人鉆石婚的溫馨時刻。劉家二姐感慨:“多虧弟妹,要不現在我們都不知道咋懷念媽媽?!?/p>
言傳身教,彰顯教育之美
張小娟的善良與付出,不僅為家族注入了溫暖與慰藉,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她的言傳身教,讓兒子劉傳奇自幼就懂得了孝敬長輩、尊重他人。
2022年,因疫情防控政策,張小娟與丈夫都需留守單位。27歲的劉傳奇主動扛起照顧爺爺的重任。他寸步不離地守護在老人身旁,從晨光初照到夜幕深沉,喂藥喂飯、輕聲安撫,每一個細節(jié)都傾注了滿滿的溫暖。幾個月后,老人在孫子的悉心陪伴下,帶著欣慰的微笑,安詳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劉傳奇常說,自己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也在他們的背影中成長。自從張小娟考取心理咨詢師后,她被甘肅省婦聯聘為家庭教育師資骨干,配合開展家庭教育公益講座。對于困難兒童、留守兒童,她更是上心,經常隨叫隨到。兒子劉傳奇時常跟隨母親參與公益活動,見過她幫助他人的模樣。他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母親那樣的人。
2016年,張小娟得知當地福利院里有一名16歲的孩子,因與老師產生矛盾而輟學,打算外出打工。院長焦急萬分地找到張小娟,希望她能出面勸導這個孩子。她帶著劉傳奇一同前往。
在福利院里,張小娟與孩子促膝長談,詢問其輟學的原因。孩子的眼里滿是迷茫與無奈,他告訴張小娟,自己想通過打工實現經濟獨立。張小娟沒有直接反駁,而是與他一起算了一筆經濟賬。她細致地分析了打工的現實困境,接著引導孩子思考上學的意義。通過對比,孩子明白,只有繼續(xù)上學獲取知識,才能在未來贏得更高收入和更好發(fā)展機會。
離開福利院時,張小娟還帶他去市區(qū)吃漢堡,用簡單的美食傳遞溫暖。第二天,福利院傳來好消息:孩子已經返校上課。如今,那個孩子早已畢業(yè),參加工作,在新疆某企業(yè)成為一名職工。他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生活步入正軌。
母親用實際行動為劉傳奇樹立榜樣,讓他在親身參與中感受幫助他人的意義。大學畢業(yè)后,劉傳奇考取了公務員,選擇成為一名消防基層管理干部。張小娟夫婦全力支持兒子的選擇。他們深知,這份職業(yè)源自兒子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的勇氣和擔當讓他們感到無比自豪。
正如父母所期望的,劉傳奇始終將安全責任放在第一位。前兩年的春節(jié)期間,他一直堅守在消防站值班,連回家看望父母的時間都沒有。2025年春節(jié),考慮到剛剛結婚,劉傳奇特意請假回來陪伴父母和妻子共度春節(jié)。不過在正月初二那天,他又回到消防站繼續(xù)值守。張小娟夫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們始終堅定地支持兒子的選擇。雖然不能常常回家,但劉傳奇會通過視頻與家人相見。那時,他才會卸下平日的堅強,展現出被父母寵愛的孩子模樣。他向父母傾訴工作的辛苦,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由衷的滿足。這份工作雖然充滿危險與勞累,卻是他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而父母的理解與支持是他最堅實的后盾。
2025年3月中旬,劉傳奇在電話里告訴母親,這個月他終于有假期了。他說,自己迫不及待地想回家看看親愛的爸爸媽媽和美麗的妻子。張小娟的心中滿是激動,仿佛已經看到了兒子熟悉的身影。她開始憧憬著一家人在團圓后的溫馨場景,還有那熟悉的歡聲笑語。她跟丈夫商量:“家人變多了,要不重新拍一張全家福。”劉恒清說:“要的要的,這可是咱家‘最美’的見證呀!”窗外的陽光灑在舊全家福上,照片里的紅唐裝依然鮮艷。張小娟知道,新的故事即將開始,而這份屬于家庭的“最美”,仍在繼續(xù)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