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學前教育的同時,法律也為特殊兒童撐起了一片平等包容的天空。
學前教育法第17條
普惠性幼兒園應當接收能夠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殘疾兒童入園,并為其提供幫助和便利。
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與幼兒園就殘疾兒童入園發(fā)生爭議的,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衛(wèi)生健康行政部門等單位組織對殘疾兒童的身體狀況、接受教育和適應幼兒園生活能力等進行全面評估,并妥善解決。
當特殊兒童不再被拒之門外
3歲的小麥被診斷為孤獨癥譜系障礙(ASD),他語言發(fā)展遲緩,社交互動困難,對感官刺激(如嘈雜聲音)敏感,喜歡重復性活動,但認知能力在拼圖等方面表現(xiàn)突出。兩年前,父母滿懷期待地為小麥申請進入一家公立幼兒園。得知小麥需要一些額外關注時,園長說幼兒園師資不足,很難照顧到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實際上,小麥一直在專門的康復機構接受訓練,但缺乏與普通孩子的社交互動。即便有醫(yī)院提供的評估報告,顯示小麥具備在支持環(huán)境下融入普通幼兒園的潛力,幼兒園仍以“師資不足”“無法保障安全”等為由拒絕小麥入園。
2025年6月1日,學前教育法落地,小麥的父親接到一家公立幼兒園拋來的橄欖枝,歡迎小麥入園,他心中的一塊石頭也終于落了地。
與小麥相比,來自北京的孤獨癥小孩鎖鎖更為幸運,因為早在5年前,他就順利進入一家公立幼兒園。入園后不久,老師發(fā)現(xiàn)鎖鎖與其他孩子有很大區(qū)別,但家人無論如何都不承認孩子有問題。鎖鎖磕磕絆絆地讀到中班,再也無法融入正常的園所生活。經多次溝通,家人最后決定由姥姥入園陪護,但他們仍拒絕對鎖鎖進行干預和特殊教育。幼兒園嘗試對他進行一對一陪伴和引導,但因為不是有融合教育資質的園所,收效甚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一年比一年嚴重。鎖鎖后來進入小學后根本無法適應,一年級沒讀完就回家了,這讓曾經帶他的老師很是唏噓。
雖然學前教育法支持每個孩子都有正常入園的權利,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隨班就讀。只有一些特殊癥狀相對較輕、處在“邊緣”的孩子才適合隨班就讀。當然到底什么適合孩子,需要專業(yè)機構的診斷,而非家長自行判斷。
當孩子正常入園后,幼兒園的老師、同伴都會與家長并肩作戰(zhàn)。這個時候,家長應調整期待,盡早聯(lián)系專業(yè)機構,開展“園-家-醫(yī)”協(xié)同訓練,科學干預,盡早在選擇教育環(huán)境、實施教育策略時作出更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