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特殊的兒童,他們在身體、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難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因此落實“融合教育”很有必要,它能讓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一同進入幼兒園,接受相同的教育,獲得公平的對待,有助于特殊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讓他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打造融合教育環(huán)境
建設外部環(huán)境。針對身體存在先天缺陷的幼兒,幼兒園應做好通道設計工作,確保園內通道的寬敞性和平坦度,或者運用一些輔助器械,方便幼兒在園內行走。針對感官存在缺陷的幼兒,幼兒園應著重打造“感官室”,如打造“聽覺感官室”,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聽覺環(huán)境,幫助幼兒接收各種聽覺信息,鍛煉他們的聽覺能力。又如打造“視覺感官室”,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生活中的視覺場景,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識別能力,補齊幼兒身上的短板,從而實現融合教育。
建設心理環(huán)境。第一,溫馨感。溫馨感主要源于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愛,要求教師對特殊幼兒給予特殊的關懷。比如,一部分幼兒先天記憶力較差,無法記住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教師需要用溫柔的話語鼓勵幼兒,如“我相信你”“老師會一直陪伴你”等,讓幼兒感受到被理解和關愛。
第二,安全感。安全感可使讓幼兒放下心中的防備,主動融入幼兒園生活。為了給幼兒帶來安全感,教師可建立班級幫扶機制,鼓勵普通幼兒輪流幫扶特殊幼兒,如陪伴特殊幼兒進行體育活動,使特殊幼兒感受到安全。
第三,集體感。特殊幼兒十分重視集體感,希望自己能融入集體生活,被同伴公平對待。為了給特殊幼兒帶來集體感,教師應及時幫助幼兒克服困難,帶領幼兒正常參與集體活動。比如,在“數字接龍”游戲中,教師提前將需要接續(xù)的數字透露給特殊幼兒,讓特殊幼兒提前記憶,便于他們順利參與集體游戲,自然地融入班集體。
開展融合教育活動
開展“特殊兒童也能行”融合活動。“特殊兒童也能行”屬于一項集體性幼兒園活動,在此項活動中,教師會將幼兒園中的特殊幼兒編排為一個小組,與普通幼兒組進行比賽,以此證明特殊幼兒的能力,培養(yǎng)特殊幼兒的自信心,從而實現教育融合的效果。
例如,在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教師開展了“特殊兒童也能行”的比賽活動,比賽項目為拔河。教師分別將班級中視力、聽覺、身體協(xié)調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存在缺陷的四名特殊幼兒分為一個小組,再將其余幼兒分為若干個四人小組。隨后,教師請?zhí)厥庥變捍硪猿楹灥姆绞經Q定比賽對象,進行拔河比賽。比賽時,教師重點對特殊幼兒進行技巧指導。在教師的指導下,特殊幼兒按照統(tǒng)一指令進行發(fā)力。通過小組合作,特殊幼兒順利取得了本次比賽的勝利,體現出良好的協(xié)同配合能力。在幼兒園其他課程中,教師也可組織幼兒進行“特殊兒童也能行”活動,如合唱比賽、繪畫競賽等,充分關照特殊幼兒,讓他們找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更好地融入幼兒園教育,實現融合教育的目標。
開展“特殊兒童你最棒”融合活動。“特殊兒童你最棒”是一類針對特殊幼兒個體的學習活動,目的是發(fā)掘特殊幼兒的特長,幫助特殊幼兒建立自信心。教師應細致觀察特殊幼兒,找到他們的特長,并設計相應的活動,讓特殊幼兒在自我證明的同時,順利融入幼兒園班集體。
例如,某班級中有兩名特殊幼兒,教師對這兩名幼兒進行跟蹤調查,了解到其中一名幼兒擅長繪畫,能繪制出精美、逼真的圖案;另一名幼兒具備良好的語言基礎,自主學習了一些漢字,能進行順暢的溝通與表達。結合這兩名特殊幼兒的特長,在融合教育活動中,教師分別組織了“場景繪畫大賽”和“猜字謎比賽”,具體活動內容如下:
【場景繪畫大賽】教師組織幼兒來到園內的小樹林旁,讓幼兒對照看到的場景進行繪畫活動,要求幼兒盡可能還原場景,最后根據幼兒繪畫的精美度和逼真性進行綜合評分。在活動中,特殊幼兒表現得十分出色,不僅畫出了小樹林的生機盎然,還描繪出了一些細節(jié),如小鳥在枝頭歡快歌唱,樹葉在空中隨風飄蕩,最終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教師為這名幼兒頒發(fā)了“最佳小畫家”獎狀,以此激勵幼兒不斷進步。
【猜字謎比賽】教師提前準備一些字謎,如“大雨下在橫山上”“小丫丫摔了個底朝天”等,幼兒需要根據文字提示,聯想對應的漢字,每成功猜出一個字謎便可獲得相應的積分。特殊幼兒憑借自身良好的漢字基礎,一路披荊斬棘,最后獲得的積分遠超其他幼兒,教師為該名幼兒頒發(fā)“識字小能手”獎狀。
進行融合教育滲透
在幼兒園融合教育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課堂上的教育引導工作,還應將其滲透到特殊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他們得到充足的關愛和幫助,從而逐步融入正常的幼兒園生活。
融入生活管理。小龍是一名多動癥幼兒,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經常擾亂課堂秩序。如繪畫課上,小龍大聲喧嘩,擾亂了課堂秩序,給其他幼兒造成了困擾。在午餐和午休期間,小龍也時常大聲說話,或者不自覺地做出一些肢體動作,讓其他幼兒感到不適。為了幫助小龍改正自身的不良行為,融入班級生活,教師讓小龍擔任為期一周的“班級秩序管理員”,并耐心告訴小龍:“班級秩序就交給你了,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管好班級,讓所有小朋友安靜地學習。”小龍積極參與班級管理,不僅逐漸學會了控制自身行為,還能引導其他幼兒遵守規(guī)則。
教師讓小龍參與生活管理,擔任“班級秩序管理員”,一方面,表現出教師對特殊幼兒的信任,激發(fā)了特殊幼兒的內驅力,使他學會控制自我行為;另一方面,也能幫助特殊幼兒融入班集體,讓特殊幼兒形成集體意識和榮譽感,為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
融入集體勞動。小張是一名患有肢體性疾病的特殊幼兒,他手腳僵硬無力,很難參與幼兒園常規(guī)活動,尤其在進行勞動時,他只能靜靜地坐在一旁。為了讓小張融入班集體,與同伴一起參與勞動,教師請小張擔任“勞動調派員”,負責指揮其他幼兒進行勞動。同時,他還可以結合自身想法,提出建議。擔任勞動職務后,小張十分開心,向同伴積極分享自己的想法,如“我覺得用報紙擦窗戶會更亮”“大家可以先把凳子放到桌子上,然后再用拖把清理教室地面”等。在小張的建議和指揮下,幼兒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勞動,最后高效地完成了勞動任務。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巧妙設計,讓特殊幼兒參與集體勞動,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又融入了班集體,進而實現了融合教育的目標。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與成長的搖籃,教師應公平對待每一名幼兒,讓每名幼兒都能融入班集體,成為幼兒園的一員。教師應大力開展融合教育的相關研究,創(chuàng)設良好的幼兒園環(huán)境,開展優(yōu)質的幼兒園活動,并將融合教育滲透到幼兒園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助力幼兒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