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之時,記憶中總有一抹揮之不去的舌尖上的味道,它就是家鄉(xiāng)當?shù)氐膫鹘y(tǒng)特色小食——麥冷蒸。
麥冷蒸,自古有之,北方人叫“碾轉(zhuǎn)”。
陣陣初夏的風吹來,吃麥冷蒸從捋麥穗頭開始。
麥冷蒸的時令性很強,巧手的農(nóng)婦們總是抓住時機,戴著草帽、手套、挎上竹籃到麥田捋麥穗頭。
麥,必須是元麥;穗,必須是色澤翠綠、灌漿飽滿、日趨成熟的麥穗。
小時候,我記得無論走到田頭路邊,還是走到橋頭,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農(nóng)婦,挎著竹籃,竹籃上面蓋一塊白凈的毛巾。她們步履匆匆,向集市走去,售賣麥冷蒸。
麥冷蒸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農(nóng)耕五月,田里青黃不接,人們不得已用麥冷蒸來充饑,如今卻成為時令美味。
麥冷蒸從上市到退市只有短短十幾天,它以麥穗為原材料,從選材到制作都頗有講究,要吃上一口還真不容易。
首先是摘麥穗的時機,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摘得太早,麥粒里都是漿液,在石磨里一磨就流失殆盡,空余殘渣。摘得太晚,麥粒黃熟干硬,在口腔里如食草一般,難以下咽。時機妙在必須在麥粒灌漿飽滿之際,此時,麥粒將熟未熟,膠質(zhì)黏著,柔軟又糯韌,既清香又鮮嫩。
做麥冷蒸要將摘好的麥穗放在竹籃里,用手搓下麥粒,用篩子篩去雜屑,再利用風揚去麥芒。
炒麥粒的火候是關鍵,將麥粒放入大鐵鍋內(nèi)用文火翻炒,得心應手的人并不用鍋鏟,像炒茶一般,用手不斷翻騰麥粒,在鍋里不斷揉搓,溫度和火候都靠手感把握。
要是炒老了,會有煙火味,要是沒炒熟,會有生腥味,鍋里翻騰的熱氣氤氳到眼眶,香味撫平五臟六腑,在麥粒將變色的一剎那,斷火起鍋。此時,麥粒依如初見般保持著茵茵綠色。
將炒熟的麥粒去皮、揚殼、過篩,最后將麥芯放入石磨中,石磨四周的縫里緩緩吐出一條條綠絲,一縷縷清香也漸漸氤氳開來。將磨好的“綠絲帶”從石縫里挖出來,捏成任意形狀,麥冷蒸就做好了。
做好的麥冷蒸色澤青碧,麥肉糯軟微甜,麥麩粗韌,風味獨特,恰到好處。而且,做好的麥冷蒸必須當天食用,隔夜就會失去清香本色而大大影響口感。細嚼慢咽,唇齒留香,絲縷纏綿。
麥冷蒸的吃法也多樣,捏個團直接吃是最簡單的吃法。也可以蘸糖,或包入豆沙餡,絲絲甜味會一直在舌尖跳躍。用少量油將麥冷蒸和槐花一起炒,白綠相映,可謂珍饈美饌,讓人胃口大開。
要是你在黃昏的街頭巷尾買了一小團麥冷蒸,則需且吃且珍惜。要知道,這一口美味帶著清晨田間的露水,摻雜著大半天的慢工細活,迎著夕陽,抵達舌尖。
這人間風味,是游子永遠抹不掉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