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擔(dān),多么堅韌,多么結(jié)實,再重的擔(dān)子也能挑得起?!狈_《井岡翠竹》,袁鷹筆下這樸實無華的短句如星火迸濺般點燃了我的思緒——毛竹的堅韌,不僅是井岡山巍峨的風(fēng)骨,更是穿透歲月長河的革命精神。我恍若看見翠竹穿透歷史煙云而來,竹節(jié)里一圈圈的年輪鐫刻著整個民族的覺醒,在黎明中挺立成一座革命精神的豐碑。
寒光凜冽的竹釘陣從紙頁間破土而出,三十里山路鋪滿削尖的鋒芒。戰(zhàn)士們在黃洋界和八面山的夜風(fēng)中削竹釘,埋下三十里埋伏,讓敵人“魂飛魄散,鬼哭狼嚎”。這蘸著露水打磨的竹釘刺穿敵人的狂妄,守住井岡山的尊嚴,何嘗不是扎根在民族脊梁上的錚錚鐵骨?從竹釘陣到地雷戰(zhàn),兵器在一代代更新,然而當(dāng)梭鏢與吹火筒在硝煙中淬煉出耀眼的火花,令我無法忘懷的是曾經(jīng)以弱勝強的無畏在戰(zhàn)士們心中綻放時的異彩,無法忘懷的是毛竹中流淌著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生存智慧。
當(dāng)硝煙漸淡,竹香在炊煙中緩緩升騰。竹筒飯是革命中軍民們魚水情深的注腳。當(dāng)年,老表們牽掛著山頭紅軍,懷揣竹筒翻越封鎖線,冒著生命危險上山,只為了給戰(zhàn)士們送上竹筒飯。竹節(jié)中蒸騰著糙米的清香,蒸騰著百姓的一腔赤誠。懸崖峭壁間傳遞著民心的溫度,軍民攜手建立起了那生生不息的堅實力量。
挑糧小道的石階上,竹扁擔(dān)的吱呀聲勾勒出挑糧人的剪影。朱德軍長與戰(zhàn)士們肩扛竹扁擔(dān),往返百里山路,竹扁擔(dān)壓彎的弧度里藏著天下大同的密碼。從羅霄山脈到黃土高原,這些浸透汗水的竹扁擔(dān)壓彎了戰(zhàn)士們的肩,卻挺直了革命的脊梁;磨破了肩背上的皮,卻鑄就了革命不畏艱難的精神。
最撼人心魄的是竹滑道上奔涌的綠色洪流,水聲“嘩啦”作響延續(xù)著革命精神。英雄的井岡山人翻山越嶺,消弭山路的險阻,又一次點燃了毛竹希望的火炬。人們在深山砍下三十萬毛竹,在風(fēng)雪天修出橫架高山間的竹橋。山澗轟鳴著竹濤,千千萬萬根毛竹從滑道滑下,踏上去往前線的迢迢征途,這些飛馳的翠竹多像覺醒的民眾,以雷霆之勢沖破千山阻隔,將生命的綠意鋪滿祖國山河。
如今,漫山的翠色掩去過往彈痕,但革命精神卻在我們心中更加清晰?!毒畬渲瘛纷屛艺嬲靼?,真正的英雄主義不在遠方,而在毛竹般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的生活之中。革命先輩們以竹為甲、化竹為槍用最樸素的堅韌改變了這片土地,將寶貴的革命精神留在了這片土地上。當(dāng)新時代的晨光掠過井岡山的竹海,我看見每片竹葉上都閃爍著點點星火——那是革命的火種,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燃燒。
(責(zé)任編輯: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