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宣堡小餛飩時,搟皮要勻、拌餡要活、做湯要準、捏包要巧、下鍋要快,每一道步驟都考驗著師傅的手藝。
在泰興這片被稱作“銀杏之鄉(xiāng)”的土地上,藏著3樣讓人垂涎的美味。金黃飽滿的銀杏當仁不讓拔得頭籌,那獨特的口感與豐富營養(yǎng)早已刻進當?shù)厝说奈队X記憶;糖生姜絲以甜辣交織的奇妙滋味緊隨其后,俘獲了無數(shù)食客的味蕾;位居第三的宣堡小餛飩,憑著精湛手藝與鮮醇口感,成為泰興美食圖譜里不可替代的存在。
這看似尋常的薄皮小餡餛飩,竟能從民國香到今天,還成了非遺榜上有名的美味。如今,在泰興,四代人接力守護的不只是一碗簡單的小餛飩,更是藏在面粉與餡料里的功夫、揉進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的智慧。
小餛飩有大門道
2008年,宣堡小餛飩的制作技藝被列入泰州市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為何這碗小餛飩能讓人如此牽掛?為何它的手藝能躋身非遺之列?答案就藏在每一道工序里。選料上的較真,是美味的起點:面粉得挑最合心意的,搟出的皮子才能薄如蟬翼卻韌勁十足,任湯煮翻滾也不易破;醬油的醇厚、肉渣的鮮香,都是傳人親手調(diào)制的秘方,那獨一份的滋味,從不輕易示人。這也是為何別處的餛飩縱然模樣相似,入口卻總差了宣堡這一口的魂。
不僅如此,包宣堡小餛飩時,搟皮要勻、拌餡要活、做湯要準、捏包要巧、下鍋要快,每一道步驟都考驗著師傅的手藝。餡料必選上等精肉,不用機器絞碎,全憑手工剁制,軟硬度拿捏得恰到好處——太軟則皮易黏,太硬則皮易破。湯料的配比更是關鍵,沸水與醬油的碰撞要恰如其分,才能調(diào)出濃淡相宜的底味。包餛飩時,經(jīng)驗老到的師傅只需單手輕輕一捏,便能將鮮嫩餡料包裹在方寸之間。起鍋前,再舀上一勺醇厚的蟹油淋在湯上,香氣瞬間炸開,一碗精致暖心的宣堡小餛飩便成了。
這碗誕生于宣堡鎮(zhèn)的小餛飩,背后藏著一段跨越近百年的故事?;厮莸?947年,當?shù)赜形蝗朔Q“趙鍋子”的手藝人趙鴻福,帶著對飲食小吃的熱忱踏入這行。他潛心鉆研前人的餛飩技法,在搟皮手法、餡料調(diào)配上下足功夫,就連醬油與佐料的配比都反復琢磨,終于做出皮薄如紙、餡嫩湯鮮的小餛飩。宣堡小餛飩的名號漸漸傳開。
到了第二代傳人田寶林這里,他不滿足于讓這道美味只在小鎮(zhèn)飄香,帶著手藝走出宣堡,將分店開到了全國各地。不僅如此,他還敞開師門,讓省內(nèi)外200多名學徒來此學藝,讓宣堡小餛飩的香氣飄向更遠的地方。
與田寶林不同,第三代傳人馬振亞選擇在家鄉(xiāng)宣堡堅守傳承。三十多年來,他始終守著飛馬小餛飩店,店門前也總排著長隊。有熟客冒著風雨趕來,有旅人特意繞路而至,只為嘗一口馬師傅親手包的小餛飩。
轉(zhuǎn)身亦是堅守
馬振亞的女兒馬菲是宣堡小餛飩的第四代傳人。2005年,曾在消防大隊歷練過的她,目睹了父母經(jīng)營小店的辛勞,毅然辭去穩(wěn)定的工作,回到家鄉(xiāng)接過這門手藝與生意。剛上手時,馬菲常常出錯,雖然宣堡小餛飩制作步驟一共也就拌餡、搟皮、捏包、做湯、出鍋5項,但做起來卻沒那么容易。
“力氣大了皮會破,力氣小了餛飩又捏不緊。父親的要求很嚴格,每個餛飩都必須達到形似泡泡的標準才行?!瘪R菲說,“那時我做夢都在學習包制手法?!睆念l繁出錯到熟練地包餛飩,馬菲花了好幾年才從最開始的1分鐘倒騰出1個餛飩,進步到后來每分鐘包10個標準的宣堡餛飩。如今,她最快1分鐘能包出三四十個餛飩。
2016年,馬菲懷揣著對這門手藝的熱愛與憧憬,在泰興市區(qū)開啟了獨立創(chuàng)業(yè)的征程。一間小店,僅她一人打理,配上4張桌子,便是夢想起步的模樣。那段日子里,清晨5點,她就已趕到店里,在氤氳的熱氣中低著頭包餛飩。憑著味道好、價格親民,這家小店慢慢攢起了第一批忠實食客。她還為這份傳承注冊了“宣堡飛馬”商標,談及自家餛飩的獨特之處,她自信滿滿:“除了皮薄餡鮮,那碗紅湯可是獨家秘方,旁人想學也學不來,更沒法復制這份滋味?!?/p>
泰興的桃花美食節(jié),是本土美食高手過招的舞臺,各領域的美食代表都會在此齊聚。馬菲參賽的第一年,就像一匹蓄勢待發(fā)的黑馬,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和令人驚艷的手藝,在餛飩比拼中一舉奪魁。自此,“宣堡飛馬小餛飩”的名氣愈發(fā)響亮,接連斬獲第十一屆中國·江蘇國際餐飲博覽會餐飲品牌創(chuàng)新獎,還成功入圍《江蘇省地標美食記憶名錄》、第三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運河美食展特色TOP10必吃榜單,榮獲“江蘇名小吃”等多項榮譽。馬菲本人也先后成為江蘇省鄉(xiāng)土人才“三帶”能手,還在泰州退役軍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拿下三等獎。
為了讓更多年輕食客愛上這道傳統(tǒng)美味,馬菲在口味與食材上不斷探索??吹交疱伬飩涫軞g迎的蝦滑,她靈機一動,研發(fā)出了鮮嫩Q彈的鮮蝦餛飩;嘗過火爆的蟹黃湯包,又琢磨起蟹黃餛飩的滋味?!鞍拘伏S是最棘手的,火候不夠,蟹黃太嫩,不僅不好保存,還帶著腥味。”她笑著回憶研發(fā)時的不易,“只能一次次試,一遍遍調(diào)整配比,才找到最合適的方法?!?/p>
就這樣,“宣堡飛馬小餛飩”從最初單一的鮮肉口味,漸漸拓展出鮮蝦、蟹黃甚至刀魚等多種風味?!艾F(xiàn)在蟹黃餛飩已成了店里的招牌,賣得可火了?!瘪R菲的話語里滿是自豪。
手把手教出真功夫
名氣一天天響亮,生意一日日興旺,然而這對馬菲來說,成了“甜蜜的負擔”。每逢節(jié)假日,父母守著的宣堡鎮(zhèn)老店便迎來客流高峰,一天營業(yè)額輕松破萬,可這亮眼數(shù)字的背后,是連軸轉(zhuǎn)的忙碌。12元一碗的小餛飩,一天能賣出近千碗,按每碗20個算,光是現(xiàn)包就得趕制2萬個?!傲璩?點就得爬起來開工,連我在內(nèi)5個人圍著案子不停包,手指都快磨出繭子,忙到打烊才能歇口氣?!瘪R菲說起這些,語氣里帶著心疼,“母親本就有腰椎間盤突出和腦供血不足的老毛病,一個長假熬下來,疼得直不起腰,舊疾又犯了?!?/p>
“宣堡小餛飩是非遺,機器哪能替代手工的溫度?食客們吃的就是這口現(xiàn)包現(xiàn)煮的鮮?!瘪R菲心里清楚,要讓這門手藝走得更遠,就得把它播撒到更多地方。創(chuàng)業(yè)這些年,她總想著幫襯他人,店里的服務員多是困難群眾,遇上有創(chuàng)業(yè)想法的,她就敞開大門開放加盟,包餡的手法、調(diào)湯的訣竅,手把手教得毫無保留。碰到實在困難的家庭或是退役軍人家屬,她更是直接減免加盟費,只盼著大家能靠這門手藝謀生發(fā)展。
如今,“宣堡飛馬小餛飩”的招牌已在全國33座城市亮起。馬菲也從沒停下學習的腳步,一點點摸索出成熟的加盟體系:“每個加盟商都得來泰興總部培訓,從食材挑選到調(diào)味比例,樣樣都有標準,就是為了讓各地食客嘗到的都是地道的宣堡味。”
“離開軍營20多年,可‘退伍不褪色’這六個字,早就刻進骨子里了?!瘪R菲心里始終惦記著退役軍人。聽說90多歲的傷殘老軍人曹錦壽獨居,她拎著親手包的熱餛飩上門看望,聽老人講當年的故事;得知鄰村退役軍人徐耀祖重病在床,家里還有倆娃上學,她當即送去幫扶金;70多歲的老兵季冬林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賁門癌反復住院,她了解情況后,揣著慰問金登門,拉著老人的手讓他放寬心。
馬菲選的創(chuàng)業(yè)路,沒什么“高大上”的科技含量,也不是什么新潮賽道,而是競爭最激烈的餐飲圈。宣堡小餛飩講究純手工,沒法像流水線產(chǎn)品那樣批量生產(chǎn),注定是份“小而美”的事業(yè)。盡管如此,馬菲的心里還藏著更大的“野心”。她的線上網(wǎng)店早已開張,老一輩“讓餛飩香飄全國”的心愿,正借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東風慢慢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