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詩的經(jīng)典作品里,《琵琶行》絕對是亮眼的存在。表面上看,它寫的就是白居易在江邊偶遇琵琶女的故事。但仔細品讀,能發(fā)現(xiàn)這首詩里藏著白居易獨特的敘事手法,還有他藏在心底的復(fù)雜情感。今天就仔細拆解拆解,看看它到底妙在何處。
一、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敘事結(jié)構(gòu),節(jié)奏緊湊
(一)開篇設(shè)懸,吸引讀者
詩的開頭,白居易沒急著講琵琶,而是先給大家描繪了一幅秋夜送別圖一一秋天的晚上,詩人在江邊送朋友,楓葉和荻花被風吹得沙沙響,一種凄涼、孤寂的氛圍躍然紙上。就在這時候,江面突然飄來一陣琵琶聲,本來要走的人都被琴聲勾住了,不愿意走了。讀到這兒,讀者肯定好奇:這彈琴的到底是誰?彈的曲子又是什么樣?白居易用“聞聲尋人”的方式,一下就把大家的好奇心勾起來了,也為后面的故事發(fā)展埋下了伏筆。這種開篇方式,打破了常規(guī)敘事的平鋪直敘,借琴聲制造意外轉(zhuǎn)折,通過聲音引入新的敘事線索,讓詩歌從一開始就充滿戲劇性。
(二)樂聲層次的動態(tài)鋪陳與留白藝術(shù)
琵琶演奏這段,是全詩的重頭戲,白居易寫得特別有層次。剛開始,琵琶女只是調(diào)弦校音,“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還沒正式彈呢,就能讓人感覺到這琴聲里藏著故事,一下就把期待值拉滿了。正式演奏的時候,白居易用了好多形象的比喻?!按笙亦朽腥缂庇?,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把大弦的聲音比作急雨,小弦的聲音比作人小聲說話,兩種聲音混在一起,又像珠子里啪啦落在玉盤上。沒聽過琵琶的人,看了這段描寫,也能在腦子里想象出聲音的樣子。而且他還寫了演奏節(jié)奏的變化,從“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那種輕快流暢,像黃鶯在花叢里唱歌,到“幽咽泉流冰下難”的滯澀低沉,仿佛泉水在冰下艱難流淌,再到“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的停頓,最后“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激昂爆發(fā),就像突然打破平靜的激烈場面。節(jié)奏忽快忽慢、忽強忽弱,緊緊抓著讀者的情緒,讓人跟著音樂起伏。白居易對音樂的描寫,不只是單純的聲音模擬,比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特意強調(diào)了停頓留白的藝術(shù)效果。這種手法和繪畫里的“計白當黑”異曲同工,通過無聲的間隙,讓讀者有了更多想象空間,也讓情感的表達更加深沉。
(三)雙線敘事交織,命運故事相互映照
演奏結(jié)束后,故事進入琵琶女身世自述環(huán)節(jié)。白居易用了雙線敘事的手法,一條線是琵琶女講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從小時候就學會彈琵琶,在教坊里小有名氣,到年輕時特別風光,富家子弟爭著給她打賞,再到后來長輩離世,自己也慢慢變老,最后變得孤孤單單,只能嫁給商人,把她從風光到落魄的過程講清楚。另一條線是白居易自己的經(jīng)歷,雖然這時候他沒展開說,但字里行間能感覺到,他在聽琵琶女故事的時候,也在暗自把兩人的命運作對比。這兩條線相互交織,不僅讓故事更豐富,也為后面兩人情感共鳴做了鋪墊。
(四)情感大爆發(fā)的結(jié)尾,余味悠長
等琵琶女講完自己的故事,白居易終于說出了自己的情況,原來他被貶到江州,日子過得也不順心。這時候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直接把兩人的命運綁在了一起。不管是琵琶女還是白居易,都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雖然身份不同,但那種失意、無奈的感覺是相通的,情感一下就從個人感慨升華到了對人生際遇的普遍思考。最后“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以白居易淚濕衣衫的畫面結(jié)束全詩,留給讀者無盡的感慨和想象。結(jié)尾的情感爆發(fā)并非突兀。從開篇的送別愁緒,到聽曲時的情感共鳴,再到身世互訴,情感始終在層層遞進。“同是天涯淪落人”這句點題之筆,把個體的悲傷升華為對人生無常的共同體驗。這種處理方式,讓詩歌既有具體的故事依托,又有抽象的哲理思考,達到了敘事與抒情的完美統(tǒng)一。
二、生動鮮活的細節(jié)描寫,讓文字有了生命力
(一)人物形象靠細節(jié)“立”起來
白居易特別擅長用細節(jié)刻畫人物。就說琵琶女出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個“遮”的動作,把她糾結(jié)、害羞,還有點自卑的心理全表現(xiàn)出來了。她為啥遮著自己,是因為太久沒在人前演奏,有點不好意思,還是覺得自己現(xiàn)在落魄的樣子見不得人?一下子就讓人物形象豐滿起來。寫她年輕時的風光,也沒直接說她的厲害之處,而是通過側(cè)面描寫她彈完曲子讓專業(yè)樂師都佩服,化完妝其他歌女都嫉妒,富家子弟爭著送她貴重禮物,讓人想象出她當時有多受歡迎。還有用發(fā)飾打拍子打碎了、漂亮裙子被酒弄臟這些生活細節(jié),把她以前奢華的生活場景勾勒得栩栩如生。這些細節(jié)描寫讓人物擺脫了平面化,琵琶女不再是簡單的歌伎形象,而是有情感、有經(jīng)歷、有心理變化的立體人物。
(二)演奏場景的多感官細節(jié)刻畫
描寫琵琶演奏的細節(jié),更是《琵琶行》的一絕。“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一個“低眉”的神態(tài)、“信手”彈奏的動作,就能讓人感覺到琵琶女完全沉浸在音樂和自己的情緒里,借琴聲訴說心事?!拜p攏慢捻抹復(fù)挑”,短短七個字,用了四個不同的指法動作,把彈琵琶的專業(yè)技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了解琵琶的人看了,也知道她手法有多嫻熟。等曲子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周圍的船只都安靜下來,只有江面上倒映著皎潔的月亮。用環(huán)境的安靜來襯托琵琶聲的感染力,就好像一場精彩的音樂會結(jié)束,觀眾還沉浸在音樂里,久久回不過神,畫面感一下就出來了。白居易對演奏場景的描寫,調(diào)動了多種感官體驗。除了聽覺上的聲音模擬,還有視覺上的動作刻畫和環(huán)境渲染?!按笙亦朽腥缂庇辍笔锹犛X,“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是視覺,“唯見江心秋月白”則通過環(huán)境描寫營造氛圍。多種感官的綜合運用,讓讀者仿佛置身于演奏現(xiàn)場。
三、真摯深沉的情感表達,跨越千年依然動人
(一)景和情完美融合,氛圍烘托到位
白居易特別會用景色來烘托情感。詩一開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秋天本來就容易讓人傷感,再加上送別場景,還有飄落的楓葉、搖曳的荻花,一下就把凄涼的基調(diào)定下來了。在描寫琵琶女演奏前后,也有很多景色描寫?!白聿怀蓺g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喝酒送別,卻開心不起來,分別的時候,只見月亮倒映在茫茫江水里,月色的清冷和離別的悲傷融合在一起。還有琵琶女獨守空船時,“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同樣是明月江水,卻烘托出她孤獨寂寞的心境。景里藏著情,情借著景表達出來,讓人感同身受。這種情景交融不是簡單的以景襯情。白居易筆下的景物,往往和人物的心境形成呼應(yīng)。秋夜的蕭瑟對應(yīng)著離別愁緒,江水的蒼茫映襯著命運的無常。而且景物描寫在詩歌中多次出現(xiàn),每次都和不同階段的情感變化相契合,成為情感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命運相似引發(fā)共鳴,情感真摯強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詩能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它說出了一種普遍的人生感受。白居易被貶,遠離京城,政治抱負沒辦法實現(xiàn),心里滿是失落和無奈。琵琶女從風光無限變得無人問津,也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兩個人,一個是被貶的官員,一個是落魄的歌女,身份不同,但在命運的波折面前,卻有著相通的感受。白居易對琵琶女的同情,其實也是對自己遭遇的感慨?!拔衣勁靡褔@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聽到琵琶聲已經(jīng)忍不住嘆息,聽完她的身世,更是感慨萬千。這種情感層層遞進,把詩人內(nèi)心的復(fù)雜情緒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命運共鳴的表達,突破了個體情感的局限。它讓讀者看到,無論身份地位如何,人在面對命運無常時都有共同的情感體驗。這種對人性共通點的挖掘,是《琵琶行》能夠打動不同時代讀者的重要原因。
(三)音樂成情感寄托,無聲勝有聲
在《琵琶行》里,琵琶聲不只是聲音,更是琵琶女和白居易情感的寄托。琵琶女把自己的喜怒哀樂、人生經(jīng)歷都融進了琴聲里,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她的故事。白居易聽著琴聲,也感受到了里面的情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對琵琶聲的描寫,其實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心情。從最開始被琴聲吸引,到聽出里面的悲傷,再到和琵琶女的命運產(chǎn)生共鳴,音樂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起了兩個人的情感,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