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縈繞齒間的夏日煙火氣,便是生活最本真的甘霖。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滋味,在異鄉(xiāng)的餐桌上體會最深。每逢盛夏,瓜果盈市,同樣的青翠碧綠,到了不同灶頭,便化作迥異的煙火風情。逛清晨菜市,聽鼎沸人聲,品當?shù)貢r令料理,實乃最接地氣的旅行。生于斯長于斯的成都人,夏日的家常餐桌總少不了幾味瓜蔬。且看這三則夏瓜小記,浸潤著蜀地的濕熱與家的溫情。
清涼苦瓜記
小孩子多半懼憚苦瓜的滋味,甜美的糖果才是童年難以抗拒的誘惑。我的兒時記憶里,苦瓜幾乎缺席,各色糖果倒是???。直到40多歲,一次牙齦腫痛(俗稱“上火”),想起老人常說苦瓜清熱降火,便買了幾根,切片熬水。連飲數(shù)日,腫痛竟?jié)u漸消退了。自此,苦瓜便走進了我的生活。
除了涼拌,苦瓜吃法還不少。那年我哥的房子屋頂壞了,需要翻修。正值盛夏酷暑,哥哥和父親前往工地處理翻修事宜,我則留在家做飯。家里除了兩根苦瓜和排骨,就沒啥菜了。他們也沒說一定要回家吃飯,我一人在家,索性用苦瓜燒排骨。排骨用油和豆瓣醬略炒,摻水,下苦瓜、姜蔥紅燒。我第一次做此菜,也不知味道如何。40分鐘后,排骨軟爛,苦瓜入味,熄火。
半小時后,哥哥和父親回家了,哥哥家的屋頂換了新的,翻修事宜辦妥。饑腸輾轆的父親掀開鍋蓋,頓時喜上眉梢:“苦瓜燒排骨!”招呼哥哥坐下,父子倆風卷殘云,片刻便將一鍋菜掃蕩干凈。哥哥對我說:“何必都去工地呢?你看,你在家做飯,解了我們后顧之憂,不一樣重要嗎?”盛夏吃苦瓜,清熱解暑,排骨增加蛋白質。且苦瓜是哥哥鐘愛的食材,我歪打正著,做了一道受到家人歡迎的應季美食,記憶深刻。
母親常用青椒炒苦瓜片,這是成都人家中餐桌上再常見不過的家常味。不過私以為,苦瓜與雞蛋同炒,清苦中裹著蛋香,更對我的胃口。今年初夏,哥哥探親回家,一不小心上了火,不??人?。我去菜市買了一只小麻鴨,宰成小塊,一半燉藕,一半燒黃豆,再用苦瓜片炒了兩個雞蛋,雞蛋和苦瓜沾滿了鍋氣,不咸不淡,鹽量剛剛好,苦瓜的清香與雞蛋相得益彰,哥哥將之一掃而光,吃得很滿意。
舅媽也愛吃苦瓜,一天專程打電話咨詢我苦瓜的吃法。我便將“碎米芽菜炒苦瓜\"的做法傳授給了她。舅媽一試,果然美味,大喜。此菜,乃我自單位食堂偷師而成,其食材、做法均很簡單,但吃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堪稱夏季餐桌上的佐餐良伴。
消暑冬瓜記
與姨媽聊天總是那么默契、投機,充滿樂趣。一日,我跟姨媽聊到美女,將單位一美女的模樣大致描述了一番。姨媽立刻心領神會,說她屬于那類“小冬瓜臉”。我連忙點頭,佩服姨媽的見多識廣。
小冬瓜,小巧玲瓏,這是近年出現(xiàn)在成都菜市的外地冬瓜。冬瓜,一定得夏天吃,才清香夠味。本地夏天,當家冬瓜是個大而飽滿的“米冬瓜”。母親常拿它煮肉,將煮好的白肉撈出,與本地燈籠椒同炒,便是川味十足的回鍋肉了。而那鍋煮肉的冬瓜湯,清鮮解膩,和肉是夏日絕配。這一牽一素,便成了我們家夏天的深刻印記。
夏天單位食堂常做“冬瓜圓子湯”。米冬瓜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塊,用油鹽略炒,放幾片姜片,些許胡椒粉,摻水煮軟,最后放入小圓子同煮。一個小方碗,盛五六塊冬瓜、三四個小圓子、些許湯汁就滿滿當當?shù)牧恕?元一碗。那圓子像是油炸過,搭配軟糯的冬瓜,特別鮮美。幾個吃得不過癮,于是再來一碗,才勉強作罷。那是十年前的光景了。彼時食堂辦得頗為用心,不乏物美價廉、令人懷念的家常味。后來我在家復刻過,省卻了油炸圓子的步驟,滋味卻也清新可口,別具一格。
除了與肉同烹,冬瓜清素本味亦足動人。金鉤冬瓜,高檔賓館常備菜肴。講究的,用干貝燒,也是海味吃法。或者以姜、蔥、鹽素燒,也開胃下飯。
許多年前,哥哥出了一本散文集《夕拾朝花》,里面提到了冬瓜。哥哥曾在農村見識過一種叫“肉冬瓜”的吃法:掏出冬瓜瓢,灌入新鮮豬血,待血凝固后蒸熟或煮熟。切開后,瓜肉雪白,豬血暗紅,鄉(xiāng)民們戲稱其形色“像極了豬肉”。這無疑是物資匱乏年代,鄉(xiāng)間智慧的生動寫照。
冬瓜清淡開胃,熱量低,對需要控制飲食的糖尿病人(俗稱“糖人”)來說,是理想的蔬菜選擇。不過,用冬瓜做的蜜餞(如冬瓜糖)含糖量極高,自然就不適宜了。
柔蔓絲瓜記
對于絲瓜的印象,極好玩。小時候,我家住小院子。每到夏天,絲瓜藤爬上屋檐。6月、7月開花,無數(shù)褐色的小粉蛾圍繞絲瓜花打轉。明黃色的絲瓜花,花瓣微皺,在陽光下招搖,吸引著無數(shù)褐色小粉蛾縈繞飛舞一—這幅明麗而生動的畫面,至今仍在我童年的記憶底片上閃耀。受過粉的絲瓜花不久開始結蒂長出絲瓜。一個夏
天瘋長,百根絲瓜讓老爸吃得倒了胃口。
我對絲瓜懷著美好的印象,最喜它鮮甜回甘滑嫩的口感。盛夏,大量絲瓜上市。買一根回家,刮皮、切塊,用油略炒,摻少量水,放些許白胡椒粉以及蔥花。最后加入隔夜白米飯,與絲瓜同煮。一道絲瓜湯飯便成了。盛夏天氣炎熱,沒有胃口時,來一碗,清爽解膩,胃口大開,是我的解暑神器。
那年中午,我在新華公園居貝榭茶鋪喝茶,清風拂柳,楊柳依依,充滿詩情畫意。我坐在楊柳下,發(fā)了一條絲瓜湯飯微信,立刻招來加拿大同學的點贊點評,至今常浮現(xiàn)當時的畫面,難以忘懷。
番茄燜絲瓜、金鉤(小蝦米)燜絲瓜、絲瓜雞蛋湯、絲瓜肉片湯,皆是蓉城百姓餐桌上的家常風景。至于客家人的絲瓜釀(將肉餡釀入絲瓜段蒸制),廣東人的絲瓜蟶子湯,聽聞鮮美又富營養(yǎng),可惜尚未得嘗。
苦瓜的微苦回甘,冬瓜的清潤綿軟,絲瓜的鮮甜滑嫩,它們不只是盛夏餐桌上的尋常滋味,更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智慧與一方人家的溫情。每一口,都是對炎熱時節(jié)的溫柔抵抗。這縈繞齒間的夏日煙火氣,便是生活最本真的甘霖。
《烏江船工:一部口述史》
陶少華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0-13903-1定價:86.00元
本書是一部以烏江船工為書寫對象的口述史著作。全書研究了1860年至今烏江流域船工群體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書稿內容包括烏江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資源及開發(fā)歷程、烏江流域的航運發(fā)展概況,以及烏江船工群體曾經的生存環(huán)境、生計狀況和生活習俗,分析了船工與當?shù)厣鐣年P系、船工對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