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認真研讀課文,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從中汲取營養(yǎng),最終自成筆墨氣象。
一、賞讀結構,學謀篇布局之法
文章結構猶如建筑的骨架,決定了內容的布局與層次。許多經典課文是學習謀篇布局的絕佳范例。比如《背影》全文按照“車站送別 $$ 買橘子 $$ 目送離開”的順序展開,作者沒有寫很多事,只選了最打動人心的幾個畫面,但緊扣父子情深的文章主題。這啟示我們,寫作不要面面俱到,要懂得取舍,選取最有代表性的內容。請看范文《校園的梧桐樹》:
推開銹跡斑斑的鐵門,操場邊那排梧桐樹映入眼簾。樹干粗得要兩個同學才能合抱,灰褐色的樹皮裂開一道道深紋,像老人手背上的青筋。這是我來這所學校的第三個秋天。
走近最東邊的那棵,樹根周圍散落著金 黃的葉子。蹲下來細看,葉片邊緣已經卷曲, 葉脈卻還清晰可見,像一張張攤開的手掌。 樹根處有個螞蟻窩,黑壓壓的螞蟻正忙著搬 運樹皮的碎屑。我伸手摸了摸樹干,粗糙的 觸感讓指尖微微發(fā)麻。
轉到樹的西側,陽光透過葉隙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樹腰處釘著塊鐵牌,上面的字已經模糊不清,只能辨認出“1998年植”幾個字。樹皮上刻著歪歪扭扭的“早”字,旁邊還畫了個笑臉,大概是哪個畢業(yè)生的留念。
正午時分,樹蔭下聚滿了吃午飯的同學。有人靠著樹干看書,樹葉的影子在他臉上晃動;有人把飯盒放在突起的樹根上,邊吃邊聊。樹上的知了叫得正歡,偶爾有樹葉飄落,掉在誰的飯盒里,引來一陣笑聲。
放學鈴響后,值日生開始打掃落葉。竹掃帚劃過地面,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夕陽把樹影拉得很長,一直延伸到教學樓的墻壁上。我抬頭望去,最高的枝丫上還掛著個斷了線的風箏,在風里輕輕搖晃。
范文采用了清晰的空間順序結構,按照“遠觀一近看一環(huán)視一特定時段觀察”的順序展開描寫。開篇以校門為切入點,由遠及近地引向梧桐樹,中間部分按方位順序描寫樹干、樹根、樹腰等細節(jié),最后以時間順序展現(xiàn)不同時段樹下場景的變化。全文圍繞梧桐樹,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既展現(xiàn)了樹木本身的特征,又帶出了與之相關的人文氣息。結構安排主次分明,重點描寫了樹干和樹下的場景,略寫了其他部分。
二、辨讀觀點,學立意之法
寫作最怕內容空洞,缺少深刻的思想內涵。優(yōu)秀的文章都離不開明確的中心思想。比如《散步》,表面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實則蘊含著對生命、責任等問題的深刻思考。作者沒有直接說教,而是采用細膩的描寫,讓讀者自然而然領會文章主旨。這啟示我們,寫作時要特別注意學習這種“以小見大”的立意方式,從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的意義,自然含蓄地將主題表達出來。請看范文《他的手》:
每天清晨六點,張師傅的鐵皮水壺準時在值班室里“咕嘟咕嘟”響起。我總能在晨讀前看見他佝僂著背,用那把禿了毛的竹掃帚清掃操場。他的手掌很大,指節(jié)突出,像老樹的根瘤。那天我值日倒垃圾,看見他蹲在花壇邊修補破損的水泥圍欄。他先用鐵絲固定裂縫,再抹上水泥漿,動作很慢卻很穩(wěn)。水泥沾滿了他的手指,在皺紋里結成灰色的痂。我遞紙巾給他,他擺擺手:“不用,洗了還得干活?!?/p>
午休時經過工具房,門虛掩著。張師傅正在用砂紙打磨一塊木板,木屑沾在他的眉毛上。桌上放著個鐵飯盒,里面的饅頭只咬了一口。“給圖書館修書架”,他頭也不抬,“學生們的書老掉下來?!标柟鈴拇皯粜鄙溥M來,將他手背上那道長長的疤照得清楚。
放學時下起大雨。我躲在走廊里看見張師傅冒雨跑向旗桿。國旗被風吹得纏住了繩子,他站著腳去解,雨水順著他的雨衣帽檐往下淌。終于解開后,他把國旗仔細疊好,抱在懷里往回跑,像護著什么寶貝。第二天升旗儀式,國旗在晨光中展開時,我注意到繩結打得特別整齊。張師傅站在隊伍最后面,把手在褲子上擦了擦,然后挺直了腰。
范文圍繞平凡崗位工人的堅守與奉獻,使用“修圍欄、修書架、雨中收國旗”等一連串典型事例表達主題思想。每個場景都聚焦于“手”:沾滿水泥的手、打磨木板的手、雨中解繩結的手,最后以“擦手、挺腰”的細節(jié)收尾,描寫層層深入,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文章并非空泛地贊美,而是借助具體行動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收到了“以小見大”的效果。
三、釋讀人物,學人物描寫之法
人物描寫是記敘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比如在《孔乙己》中,魯迅先生開篇寫了孔乙己的外貌特征:“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人物的外貌形象,并暗示了他的社會處境。用“排出九文大錢”“竊書不能算偷”等表現(xiàn)人物言行,讓迂腐而又可憐的形象躍然紙上。這啟示我們,在描寫人物時要抓住最能體現(xiàn)性格的外貌細節(jié),借助重復出現(xiàn)的習慣性動作強化人物形象,并根據(jù)其身份設計對話,且多借助外在言行折射內心活動。請看范文《修車的老李》:
校門口的修車攤,老李一坐就是十年。
他的工具箱永遠擺在最順手的位置,扳手、鉗子按大小排好,像列隊的士兵。那雙手粗糙得像砂紙,指甲縫里嵌著洗不掉的油污,可擺弄起零件來卻靈活得很。自行車胎漏氣,他捏著內胎在水盆里一轉,手指一按,氣泡冒出來的地方一準是破口。
“學生仔的車,得仔細。”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六年級的王浩剎車不靈,老李蹲著調了半小時,沒收錢。“剎車片得換了”,他抹了把汗,“下周帶五塊錢來就行?!笨傻诙芡鹾妻D學走了,老李只是“嗯”了一聲,把新剎車片放回鐵盒里。
下雨天,他在攤位上撐起發(fā)黃的塑料布,雨水在凹槽里積成小水洼。他弓著背補胎,后頸的皺紋里卡著雨珠。初一的林玲沒帶傘,他扔過去件舊雨衣:“畢業(yè)記得還?!蹦怯暌卢F(xiàn)在還在他車后廂里疊著,三年過去再沒人來取。
最熱的中午,他靠在梧桐樹下打盹兒。草帽蓋著臉,工具箱上擱著半瓶涼白開。知了叫得震天響,他的鼾聲卻更響。教導主任推著爆胎的車過來,站了5分鐘,最后自己掏出了打氣筒。
放學鈴響,他收拾工具的動作比誰都利索。抹布擦過車軸,手指一撥,輪子轉得飛快。“好了”,他拍拍車座,“能騎到畢業(yè)。”
例文開篇以整齊的工具箱暗示老李的嚴謹性格,隨后通過修車的專業(yè)動作展現(xiàn)其手藝的高超。對話描寫簡短卻傳神,如“學生仔的車,得仔細”一句即點明人物態(tài)度。次要人物(王浩、林玲、教導主任)的穿插既推動情節(jié)又側面烘托老李的形象。時間跨度處理巧妙,用“三年過去”等語句拓展了敘事深度,使人物形象更立體。
四、品讀語言,學遣詞造句之法
語言表達是寫作的基本功,直接影響文章的質量?!洞骸芬晃?,在語言運用方面就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朱自清先生在這篇散文中運用了大量準確生動的詞語來描寫春天的景象。如寫小草用“偷偷”二字,傳神地表現(xiàn)了春天悄然而至的特點,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連用三個貼切的比喻,形象展現(xiàn)了春雨的細密。長短句結合,既保持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又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力。寫作時要根據(jù)語境選擇最貼切的詞語,避免詞不達意。句式安排要有變化,交替使用長短句,合理搭配簡單句與復合句,形成錯落有致的音韻美。平時可進行句式轉換練習,培養(yǎng)對語言的敏感度。要注意保持語言風格的一致性,根據(jù)文章體裁選擇最佳的表達方式。請看范文《午后,圖書館》:
陽光斜斜地切過磨砂玻璃窗,在橡木地板上投下一格格金色的光斑。塵埃在光柱里緩緩游動,像被驚醒的微型星系。我站著腳尖穿過第三排書架,指尖掠過書脊,牛皮紙封面“沙沙”作響,散發(fā)出淡淡的樟腦味。
拐角處,管理員正在修補一本脫線的《辭?!?。她用小號排筆蘸著膠水,輕輕刷在書脊上,動作精準得像外科醫(yī)生。膠水的酒精味混著舊書的霉味,在暖烘烘的空氣里發(fā)酵。窗外,一只灰雀落在空調外機上,“篤篤”啄著金屬外殼,節(jié)奏恰好和掛鐘的秒針同步。飲水機突然“咕咚”一聲,嚇得我差點碰倒書架。水桶里升起一串氣泡,晃晃悠悠地炸開在水面。靠窗的位置上,穿紅毛衣的女生正在抄寫什么,鋼筆尖劃過紙面,發(fā)出極細的“嘶嘶”聲。她不時停下,把垂落的發(fā)絲別到耳后,這個動作帶動著手腕上的銀鐲輕輕相撞。二樓傳來管理員推書車的聲響,鐵輪子碾過接縫處像列慢吞吞的小火車。車上的書堆得搖搖欲墜,最頂上那本《鳥類圖鑒》攤開著,彩色插頁里的翠鳥似乎隨時會振翅飛走。
閉館鈴響起時,夕陽已經把西墻的書架染成了蜜糖色。我合上看到一半的《昆蟲記》,封底粘著片干枯的楓葉書簽,葉脈在逆光中清晰如血管。
范文的動詞極具表現(xiàn)力,用擬聲詞增強現(xiàn)場感,長短句交錯形成節(jié)奏變化,感官描寫多元交織,將視覺(光斑、色彩)、聽覺(書聲、鳥啄)、嗅覺(樟腦、膠水)等綜合呈現(xiàn),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般的立體空間感。動詞是句子的靈魂,寫作時要反復推敲動詞,句式結構需靈活多變,不要單調地羅列“主謂賓”,可嘗試倒裝、插入等手法變化語言節(jié)奏。感官描寫要自然融入敘事,不要刻意堆砌。修改時要刪減冗余的副詞、形容詞,讓名詞、動詞自己“說話”。整篇文章的描寫要注意前后呼應,比如前面寫到的細節(jié)后面可換個方式再寫,這樣文章會更連貫。最重要的是,保持語言自然流暢,不要為了追求華麗而寫得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