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煎茶的青煙在唐代的風爐上裊裊升起,當點茶的白沫在宋代的茶盞中翻涌如飛雪,茶器便成了跨越時空的風雅注腳。唐宋兩代,茶文化迎來了黃金時代與巔峰時刻,從陸羽《茶經》規(guī)范的二十四器,到蔡襄《茶錄》細究的點茶妙法,茶事的每一步演進,都在茶器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記。我們將帶你走進這幅鐫刻在茶器上的風雅長卷,一窺千年茶韻里的生活智慧與審美匠心。
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史,是一部與瓷器共生共榮的文明長卷。自神農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的傳說始,茶從藥用植物逐漸演變?yōu)槿粘o嬈罚罱K升華為承載文人風骨與生活美學的文化符號。唐代是茶文化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與文人階層的興起,煎茶之風自南方蔓延至全國,形成“比屋之飲”的盛況。陸羽《茶經》的問世,更系統(tǒng)規(guī)范了茶飲的流程與器具,使茶事活動從單純的解渴需求升華為兼具儀式感與審美價值的文化行為。
宋代則將茶文化推向巔峰,點茶法取代煎茶成為主流,茶事活動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市井百姓,皆以點茶為雅事,甚至衍生出競技性的“斗茶”活動。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專著的出現,標志著茶文化的理論成熟。從唐代的“煎茶青煙起”到宋代的“點茶飛雪輕”,飲茶方式的演變直接推動了茶具的革新,而瓷器工藝的進步,又反過來塑造了茶事活動的審美品格。
唐代煎茶需經烤茶、碾茶、煮水、煎茶等步驟,茶具體系已相當完備。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記載了2 5種茶具,若依功能而分,大抵可分6類——焙碾器、煎煮器、貯盛器、飲茶器、攪拌器、潔茶器。本文將精選數例,以供讀者共同鑒賞。
唐介休窯白釉茶碾(圖1)是唐代茶碾的典型代表。介休窯位于今山西介休,以燒造白瓷聞名,其白釉色潤如凝脂,質感細膩。這件茶碾由碾槽與碾輪組成,碾槽呈橢圓形,碾內有深槽,槽壁微弧,底部平整,便于茶葉研磨;碾輪為圓形,輪面光滑,中心有圓孔,原應有一根中心軸貫穿其中,便于雙手持輪用力碾茶。整體造型簡潔實用,白釉均勻覆蓋,僅在碾槽內側因長期使用留有細微磨痕。
唐代煎茶前需將茶餅炙烤后碾成細末,茶碾的精度直接影響茶湯口感,正如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茶碾》中所寫“ 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可見當時對茶末細度的追求。這件白釉茶碾通體素凈,沒有繁復紋飾,恰合陸羽“珍鮮馥烈,越眾而獨高”的茶器審美。
與茶碾功能相近的茶研,需與棒杵配合使用,方能將餅茶或散茶研磨成粉末狀。圖2為宋代磁州窯系白釉褐彩茶研,呈圓盤狀,中心下凹為研磨區(qū),密布楔形凸起,邊緣略高,防止茶末外溢;底部有矮足,研磨時穩(wěn)定不晃動;器身施白釉,內壁沿口及外壁分別飾有褐彩。宋代點茶對茶末細度要求極高,需“碾羅相合,宜細宜密”,茶研正是實現這一要求的工具。黃庭堅《品令·茶詞》云“只輪慢碾,玉塵光瑩”,生動描繪了用茶研碾茶、羅篩的細致過程。此茶研造型古樸實用,裝飾素雅雋永,體現了磁州窯以俗為雅的獨特風格。
風爐是煎茶的標志性器物,上置茶鍑,用以熬煮茶湯?!恫杞洝吩唬骸帮L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凡三足?;蝈戣F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抬之?!笨梢婏L爐主要為金屬質地。瓷風爐則發(fā)現較少。
圖3是唐代白釉綠彩風爐,出自河南相州窯。圓唇,敞口,口部有三個方撐,直壁斜敞,兩側各有一環(huán)形系,下部鏤空三組通風窗和壸門形出灰口,底座為圓臺形,足部粘連三枚支釘。淺棕灰胎,較粗疏。白釉上通體加綠彩,綠彩不勻,彩多處呈深翠綠色,彩淺處呈黃白色,釉面布滿細碎開片,晶瑩光亮,滿釉支燒。底座上有兩組三環(huán)形鏤空裝飾。不難想像,當“白釉映綠彩,爐中焰正紅”時,會是怎樣一幅唐代煎茶的詩意畫面。
宋代點茶盛行,點茶需用執(zhí)壺向茶盞中注水,水流的緩急、粗細直接影響擊拂效果,故執(zhí)壺流部多設計成細長彎曲狀,便于控制水量。瓜棱執(zhí)壺是宋代十分流行的一類產品,頸部有長有短。圖4為瓜棱矮執(zhí)壺。壺身敞口,溜肩鼓腹,肩頸部飾成組弦紋,腹部以較深壓槽表現出瓜棱狀。一側置長曲流,另一側設扁帶形柄。配有凹形蓋,折邊,邊沿附管形系。白色胎體細密堅致,通體施青白釉,勻凈光潤。
湖田窯位于江西景德鎮(zhèn),以青白瓷聞名于世,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鏡”,青白釉在燈光下泛著淡淡的青色光暈,如秋水映月,不僅與宋代“追求天然”的審美契合,更將實用與雅致完美融合。蘇軾在《試院煎茶》中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描繪的正是用此類執(zhí)壺注水點茶時,茶湯如松風輕鳴的情景。
蓋罐當屬貯盛器之“羅合”,其中“羅”為篩濾器,合即“ 盒”,為盛裝茶末用具,即今之茶罐,唐代多為盒形,少部分為蓋罐形,一般民間使用陶瓷器,貴族則多用金銀器。雖材質不同,卻共享一份茶香雅趣。
圖5為宋磁州窯線條蓋罐,罐身直口鼓腹,下腹斜收,矮圈足。上配圓形鈕蓋,蓋沿與罐口嚴密貼合。灰褐胎,細密堅致。烏黑色釉,光亮如鏡。以瀝粉法飾凸線紋,線紋處呈現醬紅色,罐身三線一組,蓋則一線一組。線條規(guī)整、流暢,與黑釉底色形成鮮明對比,增添藝術層次,打破單一黑釉的單調感,展現出民間工匠的創(chuàng)意與技藝。
圖6為宋磁州窯黑地鐵斑蓋罐。整體造型圓潤飽滿。罐體呈矮胖的鼓腹狀,線條流暢自然,給人敦實、穩(wěn)重之感。蓋為圓形,與罐體口沿相適配,蓋面微凹,中央設有圓形鈕,鈕的大小比例協(xié)調,增添了器物的精致感。通體以黑釉為底色,釉面之上點綴醬褐色花紋,因花紋色澤酷似鐵銹,故又稱“鐵銹花”。鐵斑形態(tài)自然、分布靈動,與黑釉底色相互映襯,產生獨特的視覺效果。
圖7為宋磁州窯黑釉蓋罐。整體造型簡潔而富有韻律。罐體呈飽滿的球形,線條圓潤流暢,從肩部至腹部過渡自然,蓋為穹頂式,蓋頂設有短小的鈕,蓋沿外撇,與罐體口沿相扣合,既保證了密封性,又在造型上形成呼應,增添了器物的層次感,整體比例協(xié)調,盡顯古樸典雅之態(tài)。通體施黑釉,釉面瑩潤如漆,烏黑透亮。無論是造型還是色澤,都完美契合宋代“崇尚自然、追求簡約、注重意境”的審美風尚。
以上三罐以原蓋存世為珍,盡顯古雅意趣。蓋與罐渾然一體,形制合度,或圓潤穹頂、或簡約平沿,鈕飾精巧,于實用中藏巧思。黑釉溫潤,或綴鐵斑靈動,或顯素凈幽光,盡顯宋瓷尚樸、崇簡之美。原蓋留存,不僅見證器物完整之態(tài),更讓后人得窺宋代貯茶器具“器以載道,樸雅相濟”的審美與生活智慧,是宋茶文化與陶瓷工藝交融的鮮活注腳,承載歲月沉淀的韻味,彌足珍貴。
茶者,水中至清至潔之物,而煎茶、點茶皆以水為始基,水之優(yōu)劣,關乎茶湯滋味之高下。唐宋時期,飲茶之風鼎盛,從唐代煎茶的雄渾大氣到宋代點茶的精致入微,每一道工序皆有講究。在這悠悠茶香中,貯水罐作為不可或缺的茶器,默默承載著沏茶之水,亦承載著時代的飲茶風尚與文化底蘊。
圖8為金代磁州窯系黑釉雙耳線條罐,圓凸唇,長直頸稍內斂,頸側有片狀雙耳,窄圓肩,長腹,上腹豎直,下腹斜收,矮圈足。灰褐胎,漆黑色釉,釉薄處泛黃棕色。用瀝粉法做出黑釉凸線紋裝飾。黑釉凸線紋裝飾技法屬于磁州窯系,生產此類產品的窯址有河北觀臺窯、河南鶴壁集窯、山東淄博窯等,多出現于各類壺、罐、瓶類器物,傳世與出土器物較多,但鮮有紀年器物。從此罐大小看,當為熟盂,即用于貯存“二沸”水的容器。
圖9為宋鈞窯雙系罐,整體造型古樸而端莊。罐口微斂,口沿線條簡潔流暢,給人一種內斂含蓄之感。短頸設計,過渡自然,與圓潤飽滿的腹部相連,腹部豐腴,呈現出優(yōu)美的弧線,彰顯出一種敦厚之美。底部為圈足,穩(wěn)穩(wěn)支撐起罐體,增添了器物的穩(wěn)重感。頸部兩側對稱分布著雙系,系的造型簡約實用,方便穿繩提攜,不僅增強了器物的實用性,同時也在視覺上起到了點綴與平衡的作用,使整個罐體造型更加和諧。胎質堅實厚重,通體施天青色釉,釉層豐厚,質感溫潤如玉。該罐體現了宋人對器物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內在精神涵養(yǎng)的重視,將實用功能與審美追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圖10為宋磁州窯黑釉雙系罐,整體造型敦實厚重,頗具古樸之美。罐口較為寬闊,呈直口狀,便于取用內部物品。短頸設計,過渡自然,巧妙地連接罐口與腹部。腹部圓潤飽滿,線條流暢,是罐體的主要部分,賦予其較大的儲物空間。頸部兩側對稱分布環(huán)形雙系。
投茶之前,先煮水。“水方”即煮水烹茶時放在一邊貯水的容器。《茶經》中記載的“水方”為木質,但木質水方不易保存,事實上陶瓷水方在當時也是較為多見。如中國茶葉博物館便收藏有越窯青釉水方。按此罐容量為計,或為“水方”。
誠然,任何一罐于茶事可貯水備煎點,承載唐宋茶飲風雅;于生活能盛五谷、雜物,貼合日常實用需求。一器多用,既具茶事審美意趣,又含生活質樸溫度,盡顯古代器物功能之多元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