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的很愛對AI(人工智能)說“謝謝”。湯米想知道對AI說“謝謝”會耗費多少算力資源,于是,他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帖詢問了全球知名的AI公司Open AI的首席執(zhí)行官奧爾特曼。
對AI說“謝謝”,確實很奢侈。奧爾特曼回復湯米,Open AI處理“謝謝”“請”這類禮貌用語,已經花費了數千萬美元電費。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一項研究指出,AI回復一次“不客氣”,需耗費約44毫升水。如果將全球數十億用戶的資源耗費量加在一起,就可能對區(qū)域性水資源分配造成潛在壓力?!度A盛頓郵報》2024年9月報道,AI在運行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處理一份100字的郵件,就需要耗費約519毫升的水為服務器降溫。
目前,ChatGPT日活躍用戶約為1.23億。如果每人使用AI后都說一句“謝謝”,ChatGPT一天就會耗費超過18噸水,足夠一個成年人使用半年。
從技術原理來看,AI對語言的理解并非基于情感感知,而是依賴復雜的算法模型。為了一句無法被AI感知的“謝謝”而耗費這么多資源,值得嗎?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公開表示自己是堅定的“謝謝黨”。每次用完AI,他都會對AI說“謝謝”。很多人認為,如果對AI講禮貌,會讓AI的回應變得更加溫和、得體,人類值得為此耗費額外的資源來訓練AI。
人類為何如此難以割舍“謝謝”“請”等禮貌用語?南洋理工大學語言學博士陳浪指出,“謝謝”和“請”這類禮貌用語在人類社會中,擁有一些“無用之用”。它們的作用并非傳遞信息,而是作為“社會行為工具”,幫助人們更順利地進行人際溝通。
根據語言學上的“面子理論”和“禮貌原則”,社會化的成年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有“要面子”的心理需求。人們總是希望他人認可自己的正面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贊美和尊重、支持和肯定。在這個基礎上,在人際交往中使用“謝謝”“請”之類的禮貌用語,是一種通過語言技巧,更好地維護社會關系,達成交際目的的策略。
這種現(xiàn)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擁擠的地鐵上,急著穿過人群下車的人,總是反復說著“抱歉”“勞駕”“借過”等禮貌用語,為自己開道。這類話語,比“讓開”“讓我過去”這類命令式的語言,更容易讓人達到目的。
在潛移默化中,人類整體已經形成了習慣說“謝謝”的社會氛圍。當面對AI這一擬人的智慧機器時,人類會不自覺地把對方也當作一個活生生的個體,生怕不說“謝謝”會為后續(xù)的使用留下隱患。
這也是為什么劉慈欣難以拒絕對AI說“謝謝”。他認為,AI未來會帶領人類探究世界的終極奧秘,所以他要給AI留個好印象。
(洛奇獅摘自微信公眾號“AI故事計劃”,邱 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