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在第31屆世乒賽上,張燮林和林慧卿為中國隊摘下首個混雙世界冠軍,開啟了國乒在這一項目上的榮耀征程。此后,歲月流轉(zhuǎn),一批又一批的國乒隊員們憑借汗水與智慧,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一次次將冠軍獎杯攬入懷中。每一個冠軍的背后,都蘊藏著一段關于夢想、堅持和團隊精神的故事。每一場勝利背后,都飽含著訓練的艱辛、戰(zhàn)術的博弈以及對勝利的執(zhí)著渴望。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溯自1971年至今這段波瀾壯闊的乒兵球混雙冠軍之路,深入了解那些冠軍組合的奪冠歷程,探尋他們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感受國乒在混雙項目上所展現(xiàn)出的強大實力與精神傳承。
一
1953-1971:破冰行動
1953年,中國乒乓球男女隊參加了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20屆世乒賽,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派出體育代表隊參加國際單項體育組織舉行的世界錦標賽。6年后的1959年,容國團獲得第25屆世乒賽男單冠軍,正式開啟了國乒的輝煌之旅。1961年第26屆世乒賽,中國男團首次贏得斯韋思林杯,邱鐘惠則首獲女單冠軍;1963年第27屆世乒賽,張燮林和王志良搭檔,首獲男雙冠軍;1965年第28屆世乒賽,中國女團首次贏得考比倫杯,鄭敏之與林慧卿搭檔,首獲女雙冠軍…經(jīng)過十幾年的發(fā)展,中國隊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在乒乓球這項運動中的絕佳天賦,不但在第28屆世乒賽上獨攬五冠,莊則棟還實現(xiàn)了男單三連冠,只有混雙冠軍茲·赫杜塞克杯上還沒有刻上中國人的名字。
在1971年之前,中國隊曾派出張燮林/鄭敏之(第27屆世乒賽擊敗衛(wèi)冕冠軍荻村伊智朗/松崎君代)、張燮林/林慧卿(第28屆世乒賽混雙亞軍)、莊則棟/梁麗珍(第28屆世乒賽混雙季軍)等多對實力強勁的組合,甚至讓兩位世界冠軍莊則棟和邱鐘惠搭檔出戰(zhàn)(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混雙冠軍,第27屆世乒賽混雙季軍),但始終未能登上冠軍領獎臺。
最終,在第31屆世乒賽上,兩位年過三旬的老將張燮林和林慧卿,憑借長膠加削球的獨特打法,為中國乒乓球在世乒賽上集齊了七座冠軍獎杯。
作為2001年入選國際乒聯(lián)名人堂的傳奇人物,張燮林的成就廣為人知,而他的冠軍搭檔林慧卿的名字似乎較少被提及。實際上,這位中國女隊的名宿入選國際乒聯(lián)名人堂的時間比張燮林還要早兩年。
林慧卿祖籍廣東新會,生于印度尼西亞,1959年回國,次年便入選國家隊。林慧卿不但是一代削球女王,更是國乒“初代大滿貫”得主。
1965年第28屆世乒賽,林慧卿為國乒首獲女團和女雙冠軍立下汗馬功勞;1971年第31屆世乒賽上,她又包攬女單、女雙和混雙三枚金牌,成為當時女子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全滿貫”得主(此時國際乒聯(lián)世界杯尚未創(chuàng)辦,乒乓球也未被列入奧運會項目)。
林慧卿還在競爭激烈的全運會上同時斬獲女團和女單冠軍(1965年第二屆全運會),并集齊了全國錦標賽的四項冠軍。而在世乒賽上,除女單之外,其余三項冠軍林慧卿都是首獲者,堪稱“破冰女王”。在那個國乒崛起的時代,張燮林、林慧卿和鄭敏之手中的三塊長膠,在國際賽場上舞出了與眾不同的絢麗篇章。
二
1973-1987:崛起之路
20世紀70年代,國乒在世錦賽上可謂榮耀與遺憾并存,而梁戈亮是這一時期的全程見證者。
從1971年到1979年,梁戈亮連續(xù)五屆參加世乒賽,每屆比賽都有冠軍入賬,總共獲得了六個冠軍,其中包括兩座茲·赫杜塞克杯,但這其中不僅有勝利的歡笑,也有痛苦的淚水。
1971年,21歲的梁戈亮作為秘密武器隨隊奪取了斯韋思林杯,但兩年之后的男團決賽他卻連丟3分(當時是9場5勝制),導致中國男隊4-5不敵瑞典,痛失冠軍。輸球后,梁戈亮心情極為沉重,他一動不動地閉眼躺了一天一夜。時隔兩天,梁戈亮重振旗鼓,與李莉搭檔,一路過關斬將為中國隊保住了混雙冠軍。
接下來的兩屆世乒賽,梁戈亮連續(xù)兩屆助力男團奪冠,其中在1975年第33屆世乒賽半決賽中成功復仇瑞典隊,完成了自我救贖。但在1979年第35屆世乒賽上,中國男隊跌入了最低谷。
這屆比賽在朝鮮平壤舉行,中國女隊包攬全部冠軍,而中國男隊只獲得了“半個冠軍”,即梁戈亮與葛新愛拿到的混雙冠軍。值得一提的是,葛新愛在這屆比賽中表現(xiàn)極為出色,個人斬獲三冠一亞,只差女雙就能實現(xiàn)“大四喜”。
混雙比賽,也是中國男隊在該屆世乒賽上表現(xiàn)最佳的項目,李振恃和閻桂麗獲得亞軍,郭躍華和張立與法國選手并列季軍。男團決賽結(jié)束之后,主教練李富榮在走下領獎臺時發(fā)出豪言:兩年之后一定要奪回冠軍!
兩年之后的第36屆世乒賽上,中國隊一舉包攬七金!正式開啟了“中國打世界1.0時期”。此后連續(xù)三屆世乒賽,中國隊都拿到六個冠軍,僅丟掉了兩個男雙和一個女雙。而混雙從1979年到1987年實現(xiàn)了五連冠,可謂名將輩出:謝賽克/黃俊群(1981年第36屆)、郭躍華/倪夏蓮(1983年第37屆)、蔡振華/曹燕華(1985年第38屆)和惠鈞/耿麗娟(1987年第39屆)。其中曹燕華和郭躍華都曾連續(xù)兩屆奪得世乒賽單打冠軍,引領一個時代的風騷。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蔡振華。蔡振華17歲便進入國家隊,從1981年到1985年參加三次世乒賽,雖然兩次在單打決賽中失利,但也收獲了兩個團體、一個男雙、一個混雙總共四個冠軍。蔡振華的打法極具特點:左手橫握球拍,一面反膠、一面軟防弧,且能靈活倒板,由于兩面膠皮性能差異較大,讓對手極為頭疼,與任何風格的隊友搭檔都能發(fā)揮奇效。1985年世乒賽結(jié)束后,24歲的蔡振華急流勇退,六年之后,年僅30歲的他出任國乒男隊主帥,開啟了另一段國乒輝煌。
三
1991-1999:巔峰時刻
20世紀80年代末期,國乒男隊的隱憂漸漸顯現(xiàn),起源于歐洲的橫板弧圈球打法漸漸成為世界乒壇的主流,而中國傳統(tǒng)直板快攻打法劣勢也一點點暴露出來。1988年,乒乓球首次進入奧運會,但國乒僅獲得男雙和女單兩項冠軍,讓人大失所望。而在1989年第40屆世乒賽上,國乒男隊徹底跌入最低谷,不但痛失全部冠軍,男團更以0-5慘敗給瑞典隊。
這次低谷持續(xù)了三屆世乒賽和兩屆奧運會,率先復蘇的是混雙和男雙,而關鍵人物就是王濤。
在1988年進入國家隊之前,王濤已經(jīng)拿到了全運會和全國錦標賽的單打冠軍,而他的混雙搭檔劉偉13歲就進入國家隊,已經(jīng)是一位“老將”了。王濤的打法很獨特,左手橫板,反手生膠,快攻結(jié)合弧圈球,而且不退臺。劉偉則是國乒第一批女子技術男性化的代表,她和王濤的組合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在比賽中常給人以“男雙打混雙”的感覺。
1991年第41屆世乒賽上,王濤/劉偉先后戰(zhàn)勝了蓋亭/王曉明和李粉姬/金成熙,與隊友謝超杰/陳子荷會師決賽,最終奪回了失去一屆的混雙冠軍。
此后兩屆,王濤/劉偉在決賽中先后戰(zhàn)勝了韓國的1989年世乒賽冠軍劉南奎/玄靜和、隊友孔令輝/鄧亞萍,實現(xiàn)了世乒賽混雙三連冠,成為了這項比賽的真正王者。值得一提的是,王濤/劉偉本應得到一座復制的茲·赫杜塞克杯,但時至今日他們也沒能得到。
另外,王濤和呂林搭檔,還連奪1993和1995兩屆世乒賽男雙冠軍,并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摘金,而王濤在1995年世乒賽男團決賽戰(zhàn)勝瑞典隊的佩爾森后那一躺更是讓無數(shù)電視前的觀眾為之激動落淚,那屆世乒賽國乒再次完成了包攬七金的壯舉。
1997年第44屆世乒賽上,劉國梁/郭娜在決賽中戰(zhàn)勝了孔令輝/鄧亞萍,延續(xù)了國乒在混雙項目上的統(tǒng)治力。兩年之后,劉國梁奪得第45屆世乒賽男單冠軍,集齊了世乒賽(團體、男單、男雙、混雙)、奧運會(男單、男雙)、世界杯(團體、男單)全部八項冠軍,成為了第一位真正的“大滿貫選手”。
1999年荷蘭埃因霍溫世乒賽,是國乒混雙的“巔峰時刻”。該屆比賽,國乒派出9對選手參賽,全部進入16強,最終實現(xiàn)了包攬前八的壯舉!最終,馬琳/張瑩瑩在決賽中以3-1戰(zhàn)勝隊友馮喆/孫晉奪冠。這是馬琳18個世界冠軍的開始,也是張瑩瑩職業(yè)生涯里的唯一一個世界冠軍頭銜。不久后國際乒聯(lián)開始削減世乒賽的參賽名額,像這樣一支球隊包攬前八名的成績再也不可能出現(xiàn)了,而這次國乒混雙的空前成績也為小球時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四
2011-2019:輝煌延續(xù)
進入“大球時代”,從2001年到2019年,在十屆世乒賽中,國乒有四屆包攬7金,一屆因特殊情況獲6.5金,三屆6金,兩屆5金(其中第55屆世乒賽男女團體比賽未舉辦,國乒包攬其余5個冠軍),真正開啟了全面統(tǒng)治的階段。
2001年第46屆世乒賽,國乒囊括七金,而七場決賽中只有混雙是中外大戰(zhàn),秦志戩/楊影對戰(zhàn)韓國的吳尚垠/金茂校。這場比賽不但在當屆比賽對于國乒非常重要,對于秦志戩來說更為重要。此前,楊影在世乒賽上已經(jīng)得到了兩個團體冠軍和一個雙打冠軍,但秦志戩只有一個有些尷尬的世界杯團體冠軍(1994年),并且他在決賽中還沒有上場。而這屆世乒賽,秦志戩只參加混雙一個項目。最終,秦楊組合以3-0輕取對手奪冠,秦志戩也實現(xiàn)了該屆比賽的 100% 奪冠率。
從2003年第47屆世乒賽開始,國際乒聯(lián)決定把單項賽和團體賽分開進行。這屆比賽,王楠獨攬四金,其中和馬琳強強聯(lián)手拿到了混雙冠軍,馬琳拿到了自己的第二座茲·赫杜塞克杯。王濤和劉偉之后,中國隊的優(yōu)秀混雙組合層出不窮,技術構架上各具特色,但都沒有真正形成一段統(tǒng)治時期。
2005年第48屆世乒賽,王勵勤/郭躍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局面。王勵勤和郭躍技術組合合理、打法特點符合時代規(guī)律,郭躍是女子技術男性化的代表人物,她左手持拍,發(fā)球旋轉(zhuǎn)強烈、迷惑性強,接發(fā)球手段多、前三板控制嚴密、上手積極,速度快落點刁;王勵勤整體實力厚實,相持能力出色,正手弧圈球?qū)嵙狈陻呈?,一旦郭躍爭取到機會,他常常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兩人對彼此的打法都不陌生:王勵勤的男雙搭檔閻森,技術特點與郭躍相似,而郭躍的女雙搭檔,也是以實力球見長的牛劍鋒。
“大力/小躍”首次組合便奪得混雙冠軍,兩年之后,他們又在決賽中戰(zhàn)勝了實力強勁的馬琳/王楠,成功衛(wèi)冕。
遺憾的是,2009年橫濱世乒賽,完全有希望沖擊“三連冠”的王勵勤/郭躍,沒能再次配合參賽,讓茲·赫杜塞克杯的爭奪進入了新一輪的“戰(zhàn)國時代”。值得一提的是,憑借混雙的兩次奪冠,王勵勤也成為了世乒賽歷史上唯一一個在男團、男單、男雙和混雙項目上,全部實現(xiàn)蟬聯(lián)的運動員,其“世乒賽之王”的美譽名副其實。
第50屆世乒賽,李平/曹臻奪得混雙冠軍,兩年之后,曹臻又與張超搭檔奪冠,個人實現(xiàn)蟬聯(lián),也完成了國乒在世乒賽混雙項目上的11連冠。
此后四屆世乒賽,國乒在混雙項目上只拿到了1.5個冠軍,都與許昕有關,他與混雙的故事留到下一章來講,因為混雙的“奧運時代”開始了。
五
2020至今:奧運時代
2017年6月,國際奧委會決定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增設乒乓球混雙項目,為這個項目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混雙入奧,與國乒的“養(yǎng)狼”計劃有直接關系。從2009年橫濱世乒賽開始,國乒不再派出一線隊成員參加混雙項目。因此,從2013年到2017年的三屆世乒賽上,混雙冠軍歸屬于四個國家。尤其是2017年德國杜塞爾多夫世乒賽上,吉村真晴/石川佳純摘得混雙桂冠,使得日本乒乓球隊自1979年以來首次登上世乒賽的最高領獎臺,這一結(jié)果更是加速了混雙入奧的進程(日本奪得混雙冠軍是6月4日,而國際奧委會在東京召開執(zhí)委會會議、確定東京奧運會項自變更在6月9日)。同時,國際乒聯(lián)還規(guī)定,各協(xié)會最多派一對組合參加,無疑增加了這個項自的變數(shù)。
2019年匈牙利布達佩斯世乒賽,國乒派出了許昕/劉詩雯的強強組合,目標直指奧運。不出意外,“昕雯聯(lián)播”在混雙決賽中以4-1戰(zhàn)勝衛(wèi)冕冠軍吉村真晴/石川佳純,奪回了茲·赫杜塞克杯。事實上,過去三屆世乒賽,國乒唯一的0.5個混雙冠軍也來自許昕。在第53屆世乒賽,他和韓國選手梁夏銀跨國配對成功奪冠。
但在接下來的東京奧運會上,許昕/劉詩雯卻遭遇了職業(yè)生涯的至暗時刻。
在進入決賽之前,許昕/劉詩雯沒遇到什么挑戰(zhàn),四分之一決賽和半決賽都是4-0橫掃對手。而他們的對手日本隊的伊藤美誠 / 水谷隼在四分之一決賽中卻以 4-3 驚險晉級。
決賽前兩局,許昕 / 劉詩雯以 11-5 和 11-7 取勝,但此后卻連失三局。第六局扳平比分后,卻在決勝局被對手打了一個 8-0,最終以 6-11 輸?shù)舯揪?,與首個奧運混雙冠軍失之交臂。
比賽的最后一球,定格在許昕回球出界的那 0.4 秒。劉詩雯望向記分牌上刺眼的 3-4,淚水與汗水交織的畫面,成為她職業(yè)生涯最深刻的烙印。許昕在賽后說:“這個結(jié)局整個中國隊都接受不了?!倍鴦⒃婗﹦t在她的紀錄片中這樣說道:“乒乓球是我生命的全部,奧運金牌是我唯一沒完成的拼圖?!?/p>
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混雙入奧的同時,一對新星已經(jīng)冉冉升起。在 2017 年 6 月 29 日 -7 月 4 日舉行的亞洲青少年乒乓球錦標賽上,首次搭檔的王楚欽和孫穎莎不但參加了全部四個項目,而且首次配合混雙便輕松奪冠,但這僅是一個開端,而接下來他們將開啟屬于自己的“莎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