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乒乓球的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
他是典型的草根傳奇,19歲以技校學員的身份被調(diào)入上海隊,并一舉幫助上海隊贏得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乒乓球男子團體金牌;
他是長膠的大宗師,手持“變廢為寶”的“怪拍”征服對手,作為主力球員,兩次助力中國隊摘得世乒賽男團桂冠;
他是混雙的破冰者,在31歲的年紀,在自己的最后一次世界大賽上,與林慧卿搭檔為中國隊奪得首枚混雙世界冠軍;
他是女乒的伯樂,在20年的時間里,培養(yǎng)了一位又一位世界冠軍,發(fā)掘培養(yǎng)了稱霸乒壇的“初代大魔王\"鄧亞萍;
他家的客廳猶如一座小型的中國乒乓球歷史博物館,每一件陳列品都和中國乒乓緊密相連,它們都是中國乒乓球屹立世界、常勝常榮的歷史見證。他就是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和教練員,“體育工作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一張燮林。
一 草根傳奇,從技校學徒到國家隊員
“國乒魔術師”的傳奇故事始于上海。1940年,張燮林出生于上海一個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在上海黃河路小學讀二年級時,張燮林便對乒乓球萌生了濃厚興趣。當時,黃河路小學僅有一張乒乓球臺,且學校規(guī)定,只有三年級及以上學生才有資格參與乒乓球活動。
張燮林并未因此放棄,他與低年級小伙伴們齊心協(xié)力,在地上清晰地畫出一條界線當作球網(wǎng),勾勒出兩塊簡易乒乓球臺。借助商店門口投射的燈光,他們在這片簡陋場地上開啟了充滿童趣的乒乓球比賽。偶爾,在弄堂深處,或是菜市場喧囂散去之后,張燮林和小伙伴們利用殘留的菜攤,簡單地用幾塊磚頭搭成球網(wǎng),瞬間化平凡之地為激烈的乒乓球戰(zhàn)場,小白球在兩人之間飛速穿梭,“乒乒乓兵”的擊球聲此起彼伏。
小學三年級時,張燮林終于有機會參加學校的乒乓球比賽,賽制為勝負淘汰制。憑借精湛的球技,他始終穩(wěn)坐擂主之位,一路過關斬將,保持不敗紀錄。盡管張燮林對乒乓球滿懷熱忱,但他的家人尤其是爺爺卻極力反對他打球。爺爺固執(zhí)地認為,打乒乓球會讓張燮林變得“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為了阻止他打球,甚至用刀劈毀了他的幾塊球拍。
為了避免和家人的沖突,張燮林只好將乒乓球拍暫時存放在同學家中,放學后先去同學家取球拍練球,練完再將球拍放回同學家妥善保管。小學六年級時,張燮林開始與工廠里球技精湛的高手過招,盡管這些人大多比他年長十歲有余,但在賽場上,張燮林憑借自身實力,常常讓這些高手鐸羽而歸。
1958年,張燮林中學畢業(yè)后,進入上海汽輪機廠技校學習專業(yè)技能。學習之余,他把自己對乒乓球的熱情寄托在上海市舉辦的民間乒乓球賽事中,一聽到比賽的消息就報名參賽。汽輪機廠技校位于當時的閔行鎮(zhèn),張燮林每次前往市區(qū)參賽,都要搭乘長途汽車,單程耗時近兩小時,往返則長達三個多小時。如此頻繁地奔波于賽場,讓張燮林的父母憂心忡忡,他們覺得兒子過于專注于“副業(yè)”,為此多次與他產(chǎn)生矛盾,甚至發(fā)生激烈爭執(zhí)。
在一次全市性的乒乓球大賽中,張燮林打了14場比賽,而且這些比賽都不是在同一天進行的。為了參賽,張燮林不辭辛勞地在閔行鎮(zhèn)與上海市區(qū)之間往返了28次,最終獲得全市男子單打第5名的佳績。
憑借卓越的天賦和亮眼的比賽成績,1959年,他被選拔進入上海市乒乓球隊,正式踏上專業(yè)球員的征程。
當時運動員屬于干部編制,享有包括食宿在內(nèi)的全方位保障,運動服裝和球鞋也由隊里免費發(fā)放。優(yōu)厚的待遇讓張燮林的家人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開始支持他的乒乓球事業(yè)。
張燮林擅長直板削球打法,在直板快攻打法盛行的上海,這種打法可謂獨樹一幟。絕大多數(shù)上海運動員都以快速凌厲的進攻見長,涉足削球領域的寥寥無幾。張燮林憑借扎實的功底和出色的發(fā)揮,依然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此外,歐陽維、水涵高等幾位選手也在削球領域取得成就,盡管人數(shù)相對較少,他們還是像野草一樣,固執(zhí)地生長。
同年夏天,榮獲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冠軍的容國團赴上海開展巡回表演賽。張燮林被安排與多位國家隊高手切磋較量。盡管當時他削出的球旋轉(zhuǎn)變化相對單一,難以抵擋王傳耀、容國團等國手的猛烈攻勢,但由于削球型選手稀缺,張燮林獨特的打法和堅韌的表現(xiàn)依舊令人矚目。1960年,他成功入選國家乒乓球隊,就此開啟了更為輝煌的乒兵生涯新篇章。
二"變廢為寶,長膠宗師一鳴驚人
1960年6月,一場由全國優(yōu)秀乒乓球運動員參加的團體賽在上海舉行。比賽中,張燮林連續(xù)戰(zhàn)勝了包括容國團、莊則棟、王傳耀和楊瑞華等眾多國家隊高手,震動了整個乒乓球界。
原來,張燮林返回上海時,想要更換球拍的膠皮。由于他原來的球拍膠粒頂部的花紋已被磨平,還找不到相同型號的膠皮。于是,他只能找一塊膠粒相對較長的膠皮進行替換。
張燮林用新膠皮搓出的球具有獨特的特點:按照預期,他搓出的應該是下旋球,可張燮林卻能搓出上旋球或者不轉(zhuǎn)球,這種變化使對手在接球時極易打出高球或直接出界。
張燮林在比賽中推擋的球往往帶有上旋或呈現(xiàn)不轉(zhuǎn)狀態(tài),但令人驚奇的是,每當對手接觸這些球時,它們往往會迅速下墜,意外地下網(wǎng)。此外,張燮林使用特定膠皮削出的球具有極高的變化性,其旋轉(zhuǎn)、不轉(zhuǎn)和下沉的狀態(tài)隨機而難以捉摸,這使得對手在比賽中很難準確判斷他的球路,從而增加了應對的難度。
后來,經(jīng)過上海橡膠三廠張秋成工程師的深入研究,工廠成功利用透明膠材料試制出了一款膠齒長度達到1.5毫米的膠皮產(chǎn)品。在當時的中國直板快攻隊員使用球拍膠粒長度普遍為0.8毫米的背景下,這一創(chuàng)新舉措顯得尤為突出。
1961年春季,日本官方公布了一項乒乓球技術的重大突破:弧圈球。這項技術的開創(chuàng)者名為木村興治,是一位杰出的乒乓球運動員。他身高1.79米,常常佩戴一副張燮林使用特定膠皮削出的球具有極高的變化性,其旋轉(zhuǎn)、不轉(zhuǎn)和下沉的狀態(tài)隨機而難以捉摸,這使得對手在比賽中很難準確判斷球路,從而增加了應對的難度。
黑框眼鏡,比賽中習慣左手直握球拍。木村興治所施展的弧圈球技術,不僅球速迅猛,而且旋轉(zhuǎn)強烈,給對手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中國乒乓球隊教練組經(jīng)過研究和深思,決定派張燮林采用削球技術來應對日本隊的弧圈球打法,這一策略在當時被視為我國乒乓球界的一項重要戰(zhàn)術機密。為了確保這一策略的保密性和有效性,國家體委特地頒發(fā)文件,明確要求立即回收市場上所有正在銷售的長膠球拍,并規(guī)定全國范圍內(nèi)僅有張燮林、林慧卿、鄭敏之三位選手獲得使用長膠球拍的資格,其他任何選手未經(jīng)國家隊正式批準,均不得擅自使用長膠球拍。這一規(guī)定直至1966年才停止生效。1961年4月,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開幕。張燮林參加男單角逐,任務是將日本名將星野擋在八強外。在團體賽中,中國隊容國團、徐寅生等出戰(zhàn),以5比3戰(zhàn)勝日本隊,奪得男團冠軍。
單項賽中,張燮林遭遇星野,起初取得2比0領先,此后星野調(diào)整戰(zhàn)術,雙方陷入苦戰(zhàn),大比分也被扳平。關鍵的第五局,張燮林加強反攻,最終3比2戰(zhàn)勝星野晉級八強。
此屆男單八強中,中國選手占據(jù)6席,最終中國隊包攬前四名,莊則棟奪冠,李富榮獲得亞軍,張燮林和徐寅生并列第三。
1963年4月,第27屆世乒賽在布拉格舉行,張燮林參與男團、男單、男雙和混雙四個項目。男團決賽在中日兩隊間展開,主教練傅其芳將張燮林排在第一主力的位置。決賽開始,莊則棟首戰(zhàn)失利,張燮林迅速調(diào)整狀態(tài),以凌厲多變的削球先后以2比0戰(zhàn)勝三木圭一和木村興治,幫助中國隊拉開比分差距。徐寅生也發(fā)揮出色,最終中國隊以5比1戰(zhàn)勝日本隊,蟬聯(lián)男團冠軍。日本選手對張燮林的球技贊不絕口,星野稱其球技“如楊柳般堅韌”,木村興治形容他的削球“像難以捉摸的烈火”,張燮林也因此獲得“乒壇魔術師”的美譽。此屆賽事,張燮林還與王志良搭檔在男雙決賽中以3比0完勝日本組合,奪得中國運動員在世乒賽上的首個
早在第28屆世乒賽時,張燮林就已與林慧卿搭檔出戰(zhàn)混雙賽場。他們一路過關斬將,成功闖入決賽,但在最終的冠軍爭奪戰(zhàn)中,惜敗于日本隊的木村與關正子,遺憾獲得亞軍。復盤失利原因,主要是兩人皆為削球打法,在回合較量中相對被動,面對對方的連續(xù)拉攻,應對辦法有限。
回國后,二人在混雙訓練中大膽創(chuàng)新。張燮林著重加強接發(fā)球時的直接搶攻練習,避免在接發(fā)球環(huán)節(jié)讓對手毫無壓力、得以從容出手;林慧卿則專門針對男選手的強力進攻展開特訓,并融入倒板削球技術,力求豐富比賽中的球路變化。時隔兩屆世乒賽,兩人再度回歸混雙賽場。盡管對其他隊伍的技術狀況了解有限,但此前積極創(chuàng)新、改變技戰(zhàn)術套路的訓練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由于特殊原因,中國隊缺席了第29屆和第30屆世乒賽。時隔六年再次踏上國際賽場,31歲的張燮林與30歲的林慧卿決心不讓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留下遺憾。
男雙冠軍。在男單賽事中,張燮林也晉級四強,最終斬獲季軍,當日他比賽的總時間長達十小時。
1965年,第28屆世乒賽在盧布爾雅那舉行,張燮林再次參加四項賽事。在男團決賽中,他雖負于高橋浩,但戰(zhàn)勝小中健,助力中國隊奪冠。男單八強戰(zhàn),張燮林與西德“切削機器”紹勒爾苦戰(zhàn)兩小時,相持最長的一球打出了322個來回。前四局戰(zhàn)平后,第五局張燮林25比27惜敗。男雙決賽,張燮林與王志良不敵隊友徐寅生和莊則棟,獲得亞軍。
再次闖入混雙決賽,張燮林和林慧卿面對的是斯蒂潘契奇(前南斯拉夫)與亞歷山德魯(羅馬尼亞)的跨國強強組合。其中,斯蒂潘契奇拉球的旋轉(zhuǎn)度和質(zhì)量在國外男選手中名列前茅。比賽伊始,林慧卿在應對斯蒂潘契奇的高質(zhì)量拉球時,果斷選擇對著球網(wǎng)出手。因為若像平常那樣保證球的過網(wǎng)弧度,削過去的球極易冒高,進而被對方抓住機會發(fā)起強攻。所以林慧卿采取“大膽謹慎”的策略,不懼下網(wǎng)風險,針對斯蒂潘契奇的特點另辟蹊徑,使得我方在“女”對“男”的對抗環(huán)節(jié)中,不給對手太多可乘之機,從而在整體實力上占據(jù)上風。
三"混雙首冠,職業(yè)生涯完美收官
1971年,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開幕。當時,張燮林由于年齡增長,體力有所下滑,僅參加了混合雙打項目的角逐。
憑借張燮林的巧妙搶攻、林慧卿的果敢出手,以及兩人長期積累的默契配合,他們最終以3比1戰(zhàn)勝對手,奪得中國隊歷史上首個混雙世界冠軍。
從1971年至今,國乒已經(jīng)有17對運動員先后22次獲得世乒賽混雙冠軍,從張燮林/林慧卿到王楚欽/孫穎莎,國乒混雙的冠軍傳承已經(jīng)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在這屆世乒賽賽場之外,一件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悄然上演。一天,美國乒乓球隊隊員科恩賽后誤上了中國乒乓球隊的班車。眾人彼此打量,一時間無人敢先開口,氣氛格外安靜。此時,中國隊隊員莊則棟主動與科恩打招呼,并贈送給他杭州織錦。兩人的互動被記者捕捉并迅速見報,就此,關閉長達22年的中美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緩緩開啟。
世乒賽結束后,中美兩國乒乓球隊展開互訪,張燮林當年也隨隊訪問了美國。他回憶道:“美國人民都十分友好,我們參觀了底特律的汽車工廠。每場表演賽現(xiàn)場都座無虛席。我們與美國運動員相處也十分融洽,有時還會手拉手入場?!?/p>
就這樣,“乒乓外交”成為世界政壇的一段佳話,而張燮林也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之一。
四"輝煌成就,20載締造女乒傳奇
從日本奪冠歸來,張燮林結束了球員生涯,出任國家隊教練。1975年,中國女隊連續(xù)第二屆在世乒賽團體賽上失利,他危受命出任女隊主教練,開啟了另一段傳奇。
上任伊始,張燮林針對當時“兇狠”的世界乒壇主流打法,創(chuàng)新提出“狠、快、準、靈”的四字指導思想,同時著重強調(diào)基本功的重要性,效果立竿見影。在1976年第33屆世乒賽上,女隊時隔10年之后再次摘得團體桂冠。從1975年到1995年,在擔任女乒主教練的20年時間里,張燮林帶隊取得10屆世乒賽女團冠軍、9次女單冠軍、8次女雙冠軍、9次混合雙打冠軍以及3枚奧運金牌。在他執(zhí)教期間,中國隊參加的奧運會乒乓球比賽從未讓女單金牌旁落。1988年漢城奧運會,乒乓球首次入奧,賽場上同時升起三面五星紅旗。在張燮林的悉心指導下,葛新愛、曹燕華、焦志敏、童玲、陳靜、喬紅、劉偉等一大批世界冠軍相繼涌現(xiàn),他也成為名副其實的“點石成金手”。
張燮林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培養(yǎng)出了中國乒乓的一代天驕鄧亞萍。1986年,張燮林到河南鄭州觀看一場全國比賽。鄭州隊里一個身材不高、胖乎乎的小女孩讓他“眼前一亮”,張燮林記下了她的名字一鄧亞萍。
當張燮林提出選拔14歲的鄧亞萍進國家隊時,教練組為此前前后后開了三次會,每次都只有張燮林一人投贊成票。那時,乒乓球女隊幾乎都是瘦高型隊員,所以其他教練依舊按照原來的標準選拔隊員。其他教練見他堅持,都勸道:“老張,個頭兒矮的運動員在技術上受限制?!?/p>
在第三次會議上,張燮林說道:“雖然鄧亞萍個子矮,但對方所有的回球?qū)λ齺碚f都是高球,都是進攻的機會,都可以發(fā)起扣殺,這是巨大的優(yōu)勢。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接著,他拿出自己整理的鄧亞萍比賽數(shù)據(jù),說:“她在一次比賽中失誤11分,最后還能贏2分獲勝。我問過那個對手,‘她已經(jīng)失誤11分,你怎么還會輸’。對手說,‘她老是進攻,我越想控制她,失誤越多’。這說明鄧亞萍是個極具進攻特點的運動員。我相信,經(jīng)過教練組的訓練,她完全能把失誤控制在5分之內(nèi),這樣她就能輕松戰(zhàn)勝任何對手了?!?/p>
張燮林的執(zhí)著打動了其他教練,15歲的鄧亞萍成功入選國家隊,在張燮林的麾下接受訓練。
鄧亞萍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她每天給自己加練,總是最后一個離開訓練館?!斑@個孩子真是拼了命。我們訓練是下午5點55分結束,結束以后有的隊員去洗澡了,她還要再找另外一個同樣刻苦訓練的隊員說,‘我們兩個再加班,我陪你40分鐘,你陪我40分鐘?!虻胶髞砟_都腫了。她訓練有時候我也叫她停。所以鄧亞萍自己說,一上場她就在想,‘我一定要贏你,我平時這么刻苦,別人受不了的罪我在受,我憑什么輸給你?’”張燮林回憶道。
由于經(jīng)常加練錯過食堂的飯點,鄧亞萍只能在宿舍里吃方便面。有一次張燮林去查房,知道了以后心里很不好受,就與愛人商量,從家里拿了雞蛋給鄧亞萍增加營養(yǎng)。幾天后,他把一兜雞蛋放在鄧亞萍宿舍,對她說:“以后你吃方便面打兩個雞蛋?!闭f完轉(zhuǎn)身就走。鄧亞萍接過雞蛋,紅了眼圈。
但在訓練場上,張燮林又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皯{良心說,我沒有一個好臉色給隊員。我從來不表揚,沒說‘鄧亞萍練球刻苦,大家向她學習’?!睆堐屏终f道。“我不是冷臉也是笑嘻嘻的,她們跟我都挺好,表揚不要動腦筋,發(fā)揮好打贏比賽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批評你要動腦筋,我要說出來你為什么錯。鄧亞萍也是這樣,我給她解決一個技術問題,她一打又贏了,那么她當然佩服我了?!?/p>
張燮林曾將自己多年擔任主教練的經(jīng)驗總結為“二十八個心”,包括“專心”“好奇心”“愛心”“苦口婆心”等,既有賽場上的規(guī)范,也有賽場下的指導。
讓張燮林欣慰的是,鄧亞萍悟性極高,只需稍加點撥就能領會。“有時我只要給一個眼神,她就明白我的意思了。”師徒間越來越默契,鄧亞萍的成績也越來越好。1992年和1996年,鄧亞萍包攬女單、女雙4枚金牌,成為中國奧運史上首位奪得4枚金牌的運動員。
1995年底,張燮林結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中國女乒教練及主教練生涯,擔任國家體育總局乒乓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
在張燮林的領導下,中國女子乒乓球隊在國際賽場上展現(xiàn)出強大實力,長期占據(jù)領先地位。他本人先后獲得國際乒聯(lián)授予的優(yōu)秀教練員特別榮譽獎、國際乒聯(lián)杰出貢獻獎。國際乒聯(lián)前主席沙拉拉評價道:“張燮林在中國和世界乒壇上取得的成就,后人難以超越。”
退休后,張燮林始終致力于乒乓球事業(yè)的推廣與發(fā)展。他不僅在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還頻繁參與各類社會活動,時常受邀外出講學。多年來,他從未離開乒乓球領域,繼續(xù)為這項運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從運動員到傳奇教頭,張燮林用半個世紀的堅守,將中國女乒推向巔峰,更以伯樂之眼和革新之智,為世界乒壇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中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