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墻的碎片
◎劉小楓
柏林墻上曾有過一種文化,如今這種文化變成了碎片。
自從民主德國的一些公民在柏林墻東側掘開了幾個大口,讓東西柏林人自由往來,柏林墻開始變成歷史的廢墟。柏林人紛紛涌到柏林墻,用鐵錘和鐵砧在墻上敲下幾塊碎片,作為歷史遺物的紀念品珍藏起來。
如今,柏林墻西側的圖畫和語言被人們用鐵錘敲成碎片。誰知道這些帶有各色油料的碎片在幾十年或幾百年以后會值多少錢呢?如今,巴掌大的一塊碎片售價已高達十個西德馬克,誰知道以后會升值多少?除此之外,用小小的碎片做成的精致耳環(huán)和胸針,已在柏林墻前出售。不難想見,以柏林墻的碎片做成的藝術品種類會日益繁多。
人們帶著歡慶的心情涌到柏林墻,在這里漫步或敲擊碎片。然而,我在著名的布蘭登堡門的柏林墻西側,見到一篇寫在大木板上的優(yōu)美散文。上面的文字告誡人們“柏林墻被掘開了,但是,這并沒有伴隨著勝利的凱歌,只有沉重的記憶帶來的苦澀思索”,為什么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要筑起高墻把人隔絕開?為什么人們要用種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把人類敲成碎片?難道只是在政治領域才有一座座柏林墻?
令人深思的是,把人在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絕開的柏林墻,是由主張整個人類擁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筑起來的。這一現(xiàn)象絕不僅只具有諷刺的意味。值得慶幸的是,如今神話在其帷幕之內(nèi)已變成了碎片,這些碎片不知與多少活生生的人的肉體和精神碎片摻合在一起。柏林墻文化是人類之恥辱的符號,柏林墻的碎片亦是人類之恥辱的記憶符號。作為一種藝術品,柏林墻的碎片是非常獨特的,它意指的或蘊藏著的絕不是人類的歡悅,而是人類永遠洗刷不凈的污穢和永遠消退不了的悲哀。
柏林墻是用鋼筋和水泥鑄成的,這意味著現(xiàn)代技術可以構筑隔絕人身、詆毀人身的墻的原材料。墻在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柏林墻作為一個普通的象征絕不僅只具有政治意味。
唯一能穿透那隔絕、詆毀人身的墻的是愛。然而,令人悲哀的是,如今愛本身也成了碎片,甚至也經(jīng)常成為一種墻。人的愛不是神的愛。一旦人的愛與那自我犧牲的上帝之愛相分離,就必然變成碎片。這難道不是我們的現(xiàn)實?
(選自《這一代人的怕和愛》,有刪改)
讀與悟
作者首先關注社會現(xiàn)象,柏林墻墻體碎片被人收集,甚至將其制作成藝術品。然后追溯歷史,直接指出隔開人們的是某種“主張整個人類擁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但導致的結果卻是德國的分裂。最后引導讀者思考:怎樣的愛才能讓社會更美好?
讀與寫
作者從人們收集柏林墻碎片的現(xiàn)象入手,追溯歷史,分析原因,引導讀者感受歷史曾經(jīng)的“荒謬”,最后反思當下的社會。文章描繪現(xiàn)象、分析原因、反思當下,層層深入,邏輯性強,且作者在寫作中多次運用問句,情感飽滿,讀來發(fā)人深省。
銘記“九一八”,誰都阻擋不了我們踏浪奮進
◎仲 田
歷史長河,能留住幾寸光陰?能銘記幾個瞬間?“九一八”便是其一,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時間柱上,永遠不會磨掉。
90年前,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炮轟東北軍北大營,進而攻擊沈陽城。這是日本軍國主義蓄意制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隨后4個多月時間,128萬平方公里的東三省淪陷,3000多萬東北同胞開始了14年的亡國奴生活。民族的傷痛加劇撕裂,國民的傷痕持續(xù)加深,屈辱苦難深扎在那片我們熱愛的土地,久久難以愈合。
……
銘記國恥,就要牢記歷史教訓。當軍國主義的鐵蹄,踐踏在國土上的那一刻起,殖民侵略的恥辱,瞬間變成傷及每個中國人的“子彈”,穿透了皮肉、穿透了胸膛,也穿透了一些人的脊骨。也是從那時起,無數(shù)人勇敢站了起來,不畏強暴、勇于赴死,為民族贏得骨氣與尊嚴。今天,我們牢記這段恥辱、傷痛的歷史,就是要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更要知恥而后勇,為民族復興汲取奮斗與拼搏的力量。
不忘戰(zhàn)爭,就是為了維護和平。歷史終會逐漸久遠,但歷史的悲劇絕不能重演。銘記歷史,不是要延續(xù)仇恨,而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才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才能促進全世界永享和平安寧。這是包括中國人民在內(nèi)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真摯心聲,而那些妄圖歪曲事實、扭曲歷史的人,終究會被時代拋棄,其圖謀也終究不會得逞。
牢記歷史,就是為了開創(chuàng)未來。90年過去了,如今的中國早已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個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一個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使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在以后的前進道路上,肯定還會面臨各種風險挑戰(zhàn)、遇到各樣荊棘坎坷,但歷史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風浪,只要萬眾一心向前進,定能踏浪而行、馭浪而勝。歷史也同樣啟示我們:越是艱險越向前,在新征程上奮勇搏擊、迎難而上,任誰都阻擋不了民族復興的奮進步伐。
在遼寧沈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殘歷碑”巨大石雕巍然屹立,碑形為翻到1931年9月18日的臺歷。歷史的一頁,如此赫然醒目,印入人心。在此駐足腳步,回望歷史,再翻開新的一頁,追尋未來的新篇就此打開。請相信,我們始終有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帶著歷史的使命與擔當,鍥而不舍地向前奔跑,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
(選自“人民網(wǎng)”2021年9月18日,有刪改)
讀與悟
作者飽含深情地說“九一八”是刻在中華民族記憶中的重要歷史瞬間。冰冷的數(shù)字背后是鮮活的生命,鏗鏘的議論背后是永不屈服的立場。作者在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號召我們牢記歷史、維護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
讀與寫
作者從歷史事件著筆,描繪了“九一八”事件帶來的慘烈后果,繼而發(fā)出議論。三個觀點句逐層深入,引發(fā)讀者深思。文中,作者多用短句,語調(diào)鏗鏘,讀來自有一種沖破阻礙建設華夏的旺盛力量,又以駐足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的“殘歷碑”作結,首尾呼應,讀者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