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9月起,日本沿海地區(qū)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大量水母如同受到某種神秘力量的驅使,成群結隊涌入多處核電站的海水泵房,密密麻麻纏繞在旋轉濾網上。這一現象并非首次出現,實際上自2002年以來,日本海域已多次發(fā)生越前水母大規(guī)模暴發(fā)的事件。這些體型龐大的水母不僅給核電站的正常運轉帶來嚴重困擾,更讓當地漁民的生產作業(yè)陷入困境,成為困擾日本沿海地區(qū)的持續(xù)性生態(tài)難題。
巨型水母出現
越前水母又叫野村水母,原本在中國東海北部、黃海、渤海大量繁衍生息,那里是它們世代棲息的家園。然而,每年夏季,大自然的神秘力量開始發(fā)揮作用,黑潮(暖流)分支及對馬暖流如同無形的巨手,牽引著水母成體及幼體隨洋流向東北方向漂移。
許多越前水母穿越浩渺的海洋,經朝鮮海峽進入日本海,開啟一場跨越海域的奇妙之旅。這種遷移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周期性的自然現象。
越前水母來到日本海域后,仿佛找到了理想的棲息之所,并迅速適應了這里的環(huán)境,開始繁衍生息,數量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攀升。
1921年,日本福井縣(舊稱越前國)的近海海域,當地的漁民像往常一樣,駕駛著漁船,熟練地操控著漁具,進行著日常的捕撈作業(yè)。他們期待著每一次收網都能有滿滿的收獲,為生活增添一份保障。
漁民們忙碌地收著網,突然,有人興奮地喊起來:“這一網太沉了,一定網到了不少漁獲,我們要發(fā)財了?!迸赃叺娜藚s緊張地補充道:“小心點,不要把漁網扯破了?!北娙她R心協(xié)力,費了好大的力氣,才緩緩將漁網拉上甲板。
當漁網完全打開的那一刻,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種從未見過的異常龐大的巨物。它的傘蓋奇大無比,直徑遠超普通水母,呈現出一種半透明的乳白色,在陽光的映照下,隱隱透出神秘的光澤。傘蓋邊緣的觸手又長又粗,如同一條條靈動的蛇在海風中輕輕擺動,仿佛在展示著它的威嚴。
漁民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怪物嚇得臉色蒼白,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他們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刻將這一情況匯報給了當地政府。
當地政府得知此事后,高度重視,迅速派出了經驗豐富的生物學家野村貫一前往調查。野村貫一接到任務后,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漁港。當他來到甲板上時,只見那只巨型水母已經被漁民們潑上了粗鹽進行防腐處理。盡管如此,它那龐大的身軀依然散發(fā)著一種令人敬畏的氣息。
一位老漁民心有余悸地走到野村貫一身邊,聲音顫抖地說道:“這東西纏網的時候就像一堵肉墻,我們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它弄上來。割開它的時候還流出好多黏液,黏糊糊的,特別嚇人!我打了一輩子的魚,從沒見過這么可怕的東西。”
老漁民的話讓野村貫一更加意識到這次調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覺得,這種神秘的巨型水母的出現,可能會對當地的海洋生態(tài)和漁業(yè)生產產生重大影響。
野村貫一在漁港臨時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漁棚實驗室,開始對這只怪獸展開詳細的研究工作。他首先測量了巨物的尺寸,結果讓他大為震驚。這只巨物的傘徑竟然達到了2.3米,體重更是高達220公斤,相當于兩名成年男性的重量。如此龐大的體型,在海洋生物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經過仔細的觀察,野村貫一發(fā)現這只巨物有8條皺褶口腕,數百副口,傘蓋上布滿了顆粒狀突起物。更讓他警惕的是,刺細胞分布于傘緣及口腕,一旦接觸到人體,很可能會導致皮膚紅腫、劇痛。
野村貫一一邊記錄著這些特征,一邊在腦海中搜索著相關的知識,試圖找出這種生物的類別。他翻閱著自己所學的生物學資料,回憶著曾經見過的各種海洋生物,但始終沒有找到與之完全匹配的記錄。
在觀察過程中,野村貫一還注意到巨物的觸手間吸附著未消化的磷蝦群。這一發(fā)現讓他有了新的思路,他認為這足以證明這種巨物以浮游生物為食,而且其日濾水量堪比小型游泳池,進一步說明它是一種體形巨大且食量驚人的生物。
通過外部觀察,野村貫一初步判斷這是一種巨型水母,但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決定進行解剖。然而,這只水母實在太重了,僅憑他一人之力根本無法順利完成解剖工作。于是,他找來一位經驗豐富的助手協(xié)助。
在助手的幫助下,野村貫一小心翼翼地劃開水母的表皮,助手則在一旁幫忙固定水母的身體,防止它滑動??僧斔麄兠鎸闵w厚達15厘米的中膠層時,常規(guī)工具根本無法施展。兩人經過一番商討,改用漁港專用的鯊魚鋸。
鯊魚鋸鋒利無比,鋸齒尖銳,在他們的操作下,艱難地切入中膠層。每一次鋸動都伴隨著巨大的阻力,仿佛在與這神秘生物的力量進行一場較量。
經過一番艱苦的解剖后,野村貫一通過其內部結構和相關特征進一步確認了自己的判斷,這就是一只巨型水母。他看到了水母復雜的消化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等內部結構,這些結構都與他所了解的水母特征相符合。
野村貫一將他的發(fā)現詳細記錄下來并且上報給相關機構。他知道,這些數據和觀察結果將為后續(xù)對這種巨型水母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有助于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這種神秘生物的生態(tài)習性、繁殖規(guī)律。
越前水母爆發(fā)
鑒于在這次調查中的杰出付出,當地政府決定以野村貫一的名字命名此種水母為野村水母,而且由于發(fā)現的地點是在越前國,又稱其為越前水母。從此,越前水母這個名字便在科學界和當地流傳開來,成為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然而,此后許多年,越前水母仿佛銷聲匿跡一般,再也未曾在日本海域出現。正當眾多研究者認為它已經離開日本時,卻爆發(fā)了一場他們未曾想到的水母危機。
1958年9月13日清晨,青森縣漁民佐藤健二的木船剛駛出八戶港,就被眼前的景象“釘”在原地。海天相接處,整片海域泛著詭異的粉紅色。他湊過去看才發(fā)現,海面上密密麻麻漂浮著奇怪的大型漂浮物。這些數以百萬計的半透明巨物正隨波起伏,在日照下反射金屬光澤,類似魚雷外殼,有的地方還有圓頂狀凸起,看上去就像魚雷引信。
此時距二戰(zhàn)結束僅13年,太平洋殘留水雷未完全清除,船員對海上不明物體高度警惕。佐藤健二害怕極了,以為這又是新型的武器。他急忙聯(lián)系當地政府報告自己的發(fā)現。
與此同時,青森-北海道海域航行的軍艦因螺旋槳被水母堵塞,被迫停航。軍艦上的瞭望手田中突然指向東北方海面上的“金屬反光體”嘶吼著:“是魚雷!蘇軍的魚雷試驗!”除了他們,許多人也發(fā)現了這種新型“武器”,恐慌像病毒般在漁船間蔓延,有人慌忙拋錨,有人掉轉船頭往港口狂奔,更有人抓起無線電大喊:“海面出現新型水雷!請求海軍支援!”
這個發(fā)現很快引發(fā)連鎖反應。橫須賀海軍基地的驅逐艦緊急整裝待發(fā),自衛(wèi)隊反水雷部隊的掃雷艇在港外布下防潛網。日本海上保安廳出動掃雷艇,靠近后發(fā)現這些“魚雷”無尾跡、無航速,僅隨波浮動。保安廳認為這并不是魚雷,有可能是生化武器。
此時,八戶港漁民收網時發(fā)現這種半透明的巨物壓碎了漁網里的漁獲,漁網散發(fā)刺鼻腥臭,進一步加劇了“生化武器”的猜疑。政府只好派出生物學專家進行調查。
生物學專家團隊迅速抵達現場,他們身著防護服,小心翼翼地接近那些漂浮在海面上的半透明巨物。在初步觀察后,專家們發(fā)現這些物體并非魚雷或生化武器,而是一種罕見的巨型水母,其外形和反光特性在特定光線下極易被誤認為金屬物體。
專家團隊不斷翻閱資料,終于了解到這些巨型水母就是越前水母。越前水母的爆發(fā)讓所有人都害怕起來,他們試圖找到水母數量激增的原因,但是科學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始終沒有揭開謎團。
而且,讓人疑惑的是,之后許多年越前水母又沒有如此大規(guī)模爆發(fā),只是偶爾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直到2005年夏天,在日本福井縣的越前海岸,老漁民中村一郎正滿心期待地收網,希望能有個好收成。然而,當漁網被拉上來的那一刻,他的臉色瞬間變得陰沉。
漁網里塞滿了幾噸重的越前水母,那些原本應該捕獲的雪蟹,此刻被水母的毒觸手蜇得潰爛不堪,幾乎沒有一只能幸免于難?!斑@已經是本周第三次了!”中村一郎憤怒地咆哮著,他用力將水母剁碎,然后狠狠地扔回大海,以此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但他不知道,這樣的舉動在無意間加劇了水母的泛濫。
此后,越前水母頻繁爆發(fā),導致當地漁業(yè)損失超百億日元。日本水產研究所里,抗議書堆積如山,漁民們紛紛呼吁:“請別再叫它們越前水母!這會毀了越前蟹的招牌!”
在日本海從事捕撈作業(yè)的漁民常常會發(fā)現,他們原本熟悉的捕魚海域,已經被越前水母所占據。這些巨型水母食量驚人,每次下網,漁獲的一半往往都被它們吃掉。而那些僥幸沒有被吃掉的漁獲,一旦被水母灼傷,也很難存活下來。
最初,面對水母的困擾,漁民們通常會選擇將它們殺掉剁碎,然后扔回大海。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樣的做法反而讓水母的泛濫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連續(xù)多年,日本海域都發(fā)生了越前水母大爆發(fā)。尤其是2009年,在青森縣八戶港鮭魚捕撈季實際的捕獲量比往年減少了一半。三澤漁港,比目魚等魚類的捕獲量比往年同期減少了60%。漁民們望著空蕩蕩的漁網,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憂慮。他們不知道,這種情況還要持續(xù)多久,自己的生計又該如何維持。
日本政府此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便派東京大學的宮本教授前往漁村展開調查。宮本教授接到命令后就帶著專業(yè)的設備趕赴漁村展開調查。
宮本教授抵達漁村時,海面上漂浮著大量越前水母,漁民們望著被破壞的漁網和稀少的漁獲,滿臉愁容。看來要解決問題,必須找到水母爆發(fā)的根源。
揭開危機謎團
宮本教授帶著團隊來到海邊,操控著先進的水下探測設備。高清攝像頭緩緩潛入海底,將海底的畫面清晰地傳回船上的屏幕。起初,屏幕上只有一些常見的海洋生物和礁石,大家有些失望。但宮本教授沒有放棄,他仔細地觀察著每一個細節(jié)。
突然,屏幕上出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在海底的管道上,附著著許多微小的、半透明的生物。它們呈小傘狀,傘蓋邊緣有著細小的觸手,緊緊地吸附在管道表面,仿佛與管道融為一體。宮本教授眼前一亮,他意識到這可能就是解開謎團的關鍵。
團隊成員迅速操控設備采集樣本,回到臨時搭建的實驗室后,宮本教授將樣本放在顯微鏡下,幾毫米的水螅體清晰地呈現在眾人眼前。
宮本教授清晰地記得海月水母、桃花水母等水母都是依靠水螅體繁殖的。也就是說越前水母很可能也是依靠水螅體繁殖的水母。
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宮本教授決定從多方面開展研究。他先對采集的水螅體樣本做基因測序。實驗室里儀器不停運轉,大家緊盯數據。結果出來后,與已知靠水螅體繁殖的水母基因一比對,發(fā)現越前水母水螅體基因片段與其高度相似,初步證實了推測。
接著,宮本教授在實驗室模擬不同海洋環(huán)境,觀察水螅體繁殖。他設置多個水箱,控制水溫、鹽度等變量。一段時間后發(fā)現,水溫升高、海水富營養(yǎng)化時,水螅體出芽生殖加快,新個體不斷分離生長,說明環(huán)境對繁殖影響大,也證明水螅體在種群增長中的關鍵作用。
為弄清水螅體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分布和數量變化,教授帶團隊擴大海底調查范圍。他們乘科考船,對不同海域進行搜索,收集分析數據后繪制出分布圖。結果顯示,靠近漁村、受人類活動影響大的海域,水螅體數量更多,說明人類活動改變了環(huán)境,利于水螅體繁殖。
此外,宮本教授還調查了漁民處理水母的方式。發(fā)現漁民捕撈到越前水母后殺死丟回大海,而水母被殺時會排出卵子和精子受精,這加速了水母種群增長。了解到了越前水母的各種習性,宮本教授將所有資料整理成文上報政府,又抽出時間給漁民們科普。
宮本教授指著水螅體,神情嚴肅地對漁民們解釋:“它們就像泡泡槍,只要環(huán)境合適,隨時能射出小水母。而且當水母被殺時,會立即排出身體的卵子和精子,使之在水里受精。你們把被殺死的水母倒回大海,這些卵子和精子亦同時回到大海,并大量繁殖?!?聽到這樣的解釋,漁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行為竟成了水母泛濫的幫兇。于是,他們開始嘗試改變處理水母的方式,比如將捕獲的水母運到岸上進行處理,或者嘗試將水母加工成其他產品。
經過多年的研究,宮本教授還發(fā)現,人類對海洋的破壞行為,在不知不覺中為水母的繁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過度捕撈導致水母的天敵數量急劇減少,海洋污染則促進了藻華的形成,為水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人造建筑,如海底管道、人工礁石等,為水螅體提供了更多的附著表面。而海洋中的噪聲污染,又趕跑了水母的競爭對手。
最令他震驚的是,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后,越前水母的種群數量迅速增長,在福島周圍的水域中,出現了大量的水母。宮本教授認為,越前水母對核電廠輻射的抵抗力很強,所以才能在被污染的海洋環(huán)境里生存并大量繁衍生息。
面對水母泛濫的嚴峻問題,人們開始思考各種解決辦法。有人提出,通過食用水母來緩解這一危機。
在東亞和東南亞的部分國家,食用水母有著悠久的歷史,海蜇就是餐桌上常見的美食。然而,目前世界上能接受吃水母的人群仍然只是少數。
雖然一些廚師已經開始研究水母的烹飪方法,甚至出版了《水母烹飪手冊》,但許多國家的食品安全局尚未批準水母作為合法食物,這意味著想要讓大部分人將水母端上餐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想要單純依靠吃來解決水母泛濫的問題,似乎并不現實。
宮本教授指出盡管越前水母給日本漁業(yè)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在復雜的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水母也有著積極的一面。
一些以浮游生物為食、不吃魚類的水母,會成為小魚的天然庇護所。許多小魚為了躲避天敵的追捕,會躲在水母的傘蓋下面,跟隨水母一起游動,它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共生關系。
宮本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95%的越前水母的傘蓋下都罩著小魚,這些小魚不僅在水母的保護下免受天敵侵害,還能以傘蓋里的浮游生物為食,生活得十分愜意。此外,水母對海洋碳循環(huán)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水母大量死亡并沉入海底時,就如同鯨落一般,為底棲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將表層的營養(yǎng)物質輸送到了海底,同時也把大氣中的碳固定在了海底,這種現象被稱為‘水母落’?!?/p>
為了讓人類和越前水母共同生存,宮本教授也在日本各地進行科普講座。許多日本的漁民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后也逐漸意識到,一味地厭惡和排斥水母并不能解決問題。漁民們開始嘗試與科學家合作,共同探索解決水母泛濫問題的有效方法。
一方面,漁民們積極響應號召,減少過度捕撈,努力保護水母的天敵和競爭對手,希望通過恢復海洋生態(tài)的平衡,來抑制水母的過度繁殖。另一方面,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嘗試利用水母的積極作用,開發(fā)一些與水母相關的產業(yè)。比如,將水母加工成有機肥料,用于農業(yè)生產;或者提取水母中的有效成分,應用于醫(yī)藥、化妝品等領域。
越前水母入侵事件,不僅是日本面臨的難題,也是全球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的挑戰(zhàn)。它警示著我們,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可能對海洋生態(tài)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必須尊重自然規(guī)律,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否則,我們將不得不面對更多像水母泛濫這樣的生態(tài)危機。
""""""""""" 編 輯/張 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