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xiàn)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近來,AI工具DeepSeek掀起了一股熱潮,越來越多的人言必稱DeepSeek,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每每借DeepSeek尋找依據(jù),求得答案,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話:“DeepSeek是這樣說的?!?/p>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與感悟?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文題材料指向人們對DeepSeek的過度依賴,思想被算法操控,喪失自我思想。我們習慣于從DeepSeek處直接獲取答案,會逐漸失去主動探索、深入思考的能力,如同被剪斷翅膀的飛鳥,再也無法在思想的天空自由翱翔。這也警醒我們,在使用AI工具時要適度,不能失去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能力?;谝陨戏治?,考生可按下面的步驟審題立意。
第一步:抓準核心矛盾。文題材料聚焦的核心問題是:當AI能快速給出答案時,人類是否還需要獨立思考?對此,我們要思考技術便利性與人類主體性的矛盾、知識獲取效率與思維能力退化的矛盾。
第二步:拆解關鍵詞?!把员胤QDeepSeek”反映人們對AI的盲目信任,甚至放棄自主判斷?!皩ふ乙罁?jù),求得答案”要求我們思考AI作為工具的價值(提高效率)與風險(取代思考)。“思考與感悟”的重點不在評價AI技術本身,而在探討人類如何與之共處。
第三步:確定寫作方向。從正、反兩面分析,最終落腳到“平衡之道”上。
參考立意:AI工具是人類認知的“加速器”,而非“替代品”;讓DeepSeek成為拓展思維的杠桿,而非禁錮思考的牢籠;在借助算法提高效率的同時,永葆質(zhì)疑、反思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身處AI蓬勃發(fā)展的時代,我們要保持理性清醒,堅守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的陣地……
佳作展示一
借科技之翼,守思維之光
◎秦潤萌
在DeepSeek掀起的熱潮中,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角落充斥著對AI工具的依賴。人們凡事借其尋求依據(jù)、獲取答案,言必稱“DeepSeek是這樣說的”。這種現(xiàn)象發(fā)人深?。嚎萍祭顺睕坝慷粒覀儠诚砥鋷淼谋憬輹r,該如何堅守自身的思維與判斷?掩卷覃思,我們應借科技之翼振翅高飛,守思維之光熠熠長明。
以科技為帆,乘風破浪啟新程??萍纪鹑绺邟熘?,能借助強勁東風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培根曾言:“知識就是力量?!笨萍颊侵R最有力的具化呈現(xiàn),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比如運動員借助智能分析設備,將動作精細剖析至每一個關節(jié)的角度、每一次跳躍的力度,憑借科技之力,不斷突破自我;科研工作者運用AI算法,篩選分析龐大的基因數(shù)據(jù),大大加速了研發(fā)進程。在社會發(fā)展的航道上,科技助力我們駛向更遼闊的天地。如若沒有科技這股力量,我們怎能如此迅速地跨越時空的局限,讓世界緊密相連?
以思維為舵,穩(wěn)行浪尖破迷霧。過度依賴科技,恰似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船舵,思維將陷入迷茫與失控。愛因斯坦曾深刻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碑斘覀儾患偎妓鞯亟蛹{AI給出的答案時,思維便會逐漸被禁錮,喪失想象與創(chuàng)新的活力。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AI繪畫軟件縱是可以集百家精華創(chuàng)作出畫作,但藝術家卻能以獨特的審美與靈感為作品注入靈魂,使作品具有生氣和韻味。倘若科技與思維彼此分離,我們的社會發(fā)展將會失去多少蓬勃的動力與絢爛的色彩?
科技與思維,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唯有深度融合,方能行穩(wěn)致遠?!皩W如弓弩,才如箭鏃。”科技是箭鏃,幫助我們更快更準地到達目的地;思維是弓弩,決定著前行的方向。在信息時代,我們更應保持清醒,不被科技的洪流所裹挾,以思維為舵,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校準方向。比如在教育領域,AI可以輔助知識教學、但學生更應注重的是深度思考的培養(yǎng)、思維的提升,如果過度依賴工具,我們終將因缺乏獨立思考,毀掉自己的未來。
身處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應張開雙臂擁抱科技,更要堅守思維的陣地。借科技之翼,跨越山川湖海;守思維之光,穿透迷霧陰霾。轉(zhuǎn)動科技與思維的雙輪,向著未來全速進發(fā),在時代舞臺綻放自己獨特的光彩。
◆點評
本文既有時代鮮活度,又蘊含傳統(tǒng)智慧。在結(jié)構層次上,采用“總—分—總”結(jié)構,以“翼、舵、輪”核心意象貫穿,形成“破題—立論—升華”閉環(huán)。在論證時,引用了培根“知識力量”與愛因斯坦“想象力”的名言,暗合“科技VS人文”的爭論。
佳作展示二
乘科技扁舟,撐思辨長篙
◎于茗淇
“DeepSeek是這樣說的”,當AI工具如潮水漫卷生活之岸,世人皆視其為萬能之匙。然而,若失卻思辨之舵,人們恐將陷于虛妄之淵;若棄科技之舟,人類發(fā)展將停滯不前。故我們應執(zhí)科技之舟楫,撐思辨之長篙,在時代洪流中破浪前行。
科技乃文明演進之炬火,助益社會發(fā)展。昔者張衡創(chuàng)地動儀,窺天地之玄妙;李時珍著《本草綱目》,集千載醫(yī)藥之智慧。今人袁隆平躬耕隴畝,以科技育嘉禾;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以妙手濟蒼生。更有科研人員躬耕于宇宙奧秘,才有如今逐夢九天的浪漫。此皆科技之功也。科技是文明進步之階梯,科技之力助吾輩跨越山海,登臨文明之巔。但科技只是工具,它能承載智慧,而非智慧本身,DeepSeek亦如是。
過度依賴科技如刻舟求劍,終致思維僵化。蘇軾詩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今人沉迷算法之網(wǎng),恰似莊周夢蝶,忘卻本心。觀學子臨題不思,而求于搜索引擎,久而久之,思維漸如涸澤。反觀陳景潤于陋室中演算哥德巴赫猜想,以孤燈黃卷為伴,終成一代大家。此乃思辨之光,破除技術迷霧者也。科研者鑄AI之劍,更需以思辨為舵,方能不迷失航向。
智慧之道,在于科技與思辨之交融?!盾髯印酚醒裕骸熬由钱愐玻萍儆谖镆?。”科技之舟固可載人遠航,然若無思辨長篙定向,恐將隨波逐流。觀錢學森開創(chuàng)的“工程控制論”,將哲學思辨與實際操作結(jié)合起來,以思辨為楫,以科技為舟,追尋真理之光,提出許多前瞻性發(fā)展建議。我們也只有將科技與思辨結(jié)合,方不負文明傳承之重任,亦能在時代浪潮中寫下嶄新篇章。正如《周易》所言:“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笨萍紴槠?,思辨為道,二者相合,方為大智慧。
“科技如炬,照亮未知;思辨若帆,指引歸途。”讓我們執(zhí)科技之利刃,斬破蒙昧之繭;秉思辨之明燈,照亮前行之路。在算法編織的星河中,唯有思辨能在數(shù)字洪流中守護文明最璀璨的星光。如此,方不負天地立心之志,亦不負時代賦予之使命!
◆點評
本文構建起橫跨千年的文明坐標系,論點呈現(xiàn)三棱鏡式解構——科技炬火(工具價值)、思維僵化(異化危機)、智慧交融(辯證統(tǒng)一)。尤其巧妙化用“刻舟求劍”典故,以及《荀子》《周易》中的名言,以古喻今,內(nèi)涵深刻。
【本版習作作者系山東德州市慶云縣第一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