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語料庫輔助話語分析方法,對比1988-2009年與2010-2024年西方主流報刊中海南形象演變。研究發(fā)現,報道視角從宏觀描述轉向具體化、多元化,采用雙重敘事的方式塑造海南形象;海南總體形象由資源豐富且潛力巨大的區(qū)域經濟開發(fā)試驗區(qū)轉變?yōu)橐愿叨乳_放和國際化為目標的高端旅游目的地和全球經貿中心,存在的問題呈現延續(xù)和復雜化的特征。文章為海南外宣策略提供實證支持,以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
關鍵詞:海南形象;演變;西方主流報刊;話語分析
海南海洋資源豐富,與東南亞各國相鄰,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具有顯著的區(qū)位優(yōu)勢。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qū);2009年年底,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步入正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賦予海南新使命。海南形象隨其定位不同而演變。媒體承載社會意識形態(tài),其話語會影響讀者的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主流媒體的主要受眾是各領域的權威人士,能引導社會輿論。因此,分析不同時期西方主流報刊關于海南的報道,可以發(fā)現西方社會對海南的認知和態(tài)度的變化。
一、海南形象研究現狀
海南的形象定位隨著時局發(fā)展而更新。王慧敏提出國際化、信息化和自由便利化的海南形象定位。羅璠和言唱主張將海南的形象定位從省域旅游形象提升為自由貿易港旅游形象,并建議將戰(zhàn)略導向、要素信息和內涵層次納入海南旅游形象定位框架中,形象定位與國家戰(zhàn)略、自貿港功能和旅游規(guī)劃有機結合,突出地域特色、文化內涵與多元價值信息。同時,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學界對海南形象塑造提出諸多建議,如運用網絡公關、通過地方政府形象來提升海南形象,而付業(yè)勤等人根據形象修復理論提出旅游地形象恢復的策略。在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王麒霽呼吁將區(qū)域歷史、文化符號融入城市品牌形象構建中。于赫建議政府、企業(yè)、公民和媒體合作,共同塑造和傳播??趪H形象,從而提升海南的國際形象。而言唱認為海南應通過獨特的認知符號、高質量的貿易環(huán)境等構建自貿港旅游形象。
當前研究為深入探討海南形象奠定了基礎,但較少研究采用語料庫,從話語分析角度對外媒報道中海南形象的演變進行實證分析。本文自建語料庫,采用批評話語分析理論對西方主流報刊在1988-2024年期間塑造的海南形象進行實證研究。本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國際社會對海南的認知與評價、優(yōu)化海南國際形象。
二、理論框架
話語是建構現實世界、社會關系和認知世界的意義框架,它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也對社會現實的建構有重要影響。話語分析主要探討話語的意識形態(tài)效應,采用從形式語言學到批判話語分析等多種理論視角,致力于揭示語言與權力、意識形態(tài)及社會結構之間的復雜關系。
傳統(tǒng)批評話語分析的研究通常采用定性方法來分析單一文本的語言特征,但這種方式因易受到主觀偏見和語料代表性不足而被質疑。20世紀80年代以來,語料庫語言學為批評話語分析提供了新思路。通過整合語料庫的定量分析與話語分析的理論視角,研究者能夠從更大規(guī)模的數據中挖掘深層信息,同時降低主觀性。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迅速發(fā)展。這一方法顯著強調了研究結論的客觀性和可靠性,為批評話語分析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強大支持。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分析1988年以來,西方主流報刊涉瓊報道中的海南形象演變,主要回答以下問題:西方主流報刊對海南的報道特征是什么?西方主流報刊在不同階段塑造了什么樣的海南形象?
(二)研究語料
本研究以“Hainan”為關鍵詞,在factiva上檢索從1988-2024年5月間西方主流報刊關于海南的報道。首先通過設定“Hainan”在單篇報道中出現頻率≥5次,排除只提及海南但與海南無關的報道。隨后,全文通讀,人工剔除與海南相關性較弱的報道,篩選出來自《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衛(wèi)報》《泰晤士報》和《路透社》的81篇相關報道作為研究語料。最后,對語料進行人工整理、校對,轉存為.txt格式,用Emeditor軟件進行降噪、詞根還原、標記等處理,形成本研究的專門語料庫,形符數為68213。因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是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本文以《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的發(fā)布為分割點,將語料分為1988-2009年和2010-2024年兩個子庫,前者含36篇報道,形符數為36629,后者含45篇,形符數為31584。
(三)研究步驟和方法
先以“Hainan”為節(jié)點詞,以BNC為參照語料庫,左右跨距設為5,根據MI(互動信息)值,提取兩個子庫的前10個搭配實詞,考察西方主流報刊對海南總體認知的變化。接著,詳讀索引行,從質性研究的角度探討海南形象的變遷。
四、結果與討論
(一)“Hainan”搭配詞分析:媒體對海南認知演變
本文選取兩個階段報道中與“Hainan”的搭配強度在前10的實詞(見表1),梳理搭配詞特征,探討西方主流報刊對海南的認知演變。
1988-2009年的搭配詞中,“governor”和分別排第1和第2,表明媒體關注政府治理,以及海南與廣東的關系。“island”“province”“coast”“southern”的搭配強度表明海南的自然資源與地緣優(yōu)勢突出?!癳conomy”“development”“exchange”和“property”表明報道關注海南的經濟發(fā)展與合作,尤其是房地產業(yè)。報道中前10位搭配詞涉及海南政治治理、區(qū)位優(yōu)勢和經濟發(fā)展,構建了一個以房地產開發(fā)為主的海島省份形象。
2010-2024年的搭配詞中,“duty”“trade”“free”“plan”和“zone”表明報道海南自貿港建設在西方社會中受熱議?!癵roup”和“industry”表明報道關注海南在吸引大型企業(yè)集團和產業(yè)發(fā)展上的努力?!癵olf”反映了高爾夫等休閑產業(yè)的吸引力,表明海南高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皊outhern”和“province”表明海南的地緣優(yōu)勢和戰(zhàn)略地位被媒體關注。報道中前10位搭配詞主要涉及海南自貿港建設、高端休閑產業(yè)及海南的地理位置,呈現一個國際貿易中心、高端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通過對比兩個階段報道中“Hainan”高頻搭配詞發(fā)現,前期主要從較宏觀角度來報道海南的發(fā)展,而后期更關注海南具體的經濟發(fā)展定位和規(guī)劃,所塑造的海南形象從區(qū)域經濟開發(fā)試驗區(qū)轉變?yōu)橐宰再Q港建設和高端休閑產業(yè)為目標的全球經貿中心和高端旅游目的地。
(三)索引行分析:媒體對海南態(tài)度的演變
索引行能幫助研究者挖掘文本的深層含義及其所反映的態(tài)度傾向。本文以“Hainan”為檢索項,提取報道中的索引行,其中,1988-2009年有419條,2010-2024年有344條。通過索引行分析,考察西方主流報刊在兩個階段對海南的態(tài)度演變(見表2)。
表2顯示,1988-2009年西方主流報刊對海南的態(tài)度以中性為主、消極態(tài)度次之,積極態(tài)度較少的特點,表明這一階段海南發(fā)展尚未贏得西方社會的高度認可。2010-2024年西方主流報刊對海南的態(tài)度以中性態(tài)度為主,但積極態(tài)度占比顯著提升,而消極態(tài)度占比顯著下降的特點。這一階段對海南傾向于正面報道,表明海南發(fā)展被西方社會的認可,海南的國際形象得到提升。兩個階段的報道都以中性態(tài)度為主,但積極和消極態(tài)度更能反映媒體的態(tài)度傾向。本文對比兩個階段的積極和消極態(tài)度索引行所涉及的方面,分析媒體對海南的態(tài)度,進一步探討報道中的海南形象的演變。
1. 1988-2009年報道的積極和消極索引行分析
這一時期報刊對海南的積極報道涉及地緣優(yōu)勢、政策紅利和發(fā)展成果。(1)地緣優(yōu)勢。報道稱海南“被上天眷顧”(blessed),是一個自然資源豐富(a bounty of tropical crops)、氣候宜人(warm year-round、humid climate)的熱帶(tropical)島嶼,有天然地理優(yōu)勢(Hainan’s southern location is also an advantage)、得天獨厚的港口資源(excellent natural deep water harbour),表明海南在旅游業(yè)和海上貿易的發(fā)展?jié)摿?。?)政策紅利包括行政審批程序簡化(direct approval from Beijing)、稅收和土地政策優(yōu)惠(virtually tariff-free regime、Land is cheap)等,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增強企業(yè)家對海南發(fā)展的信心(entrepreneurs are confident)。(3)發(fā)展成果。報道稱,1992年海南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qū)(fastest-growing economic region),旅游業(yè)迅猛發(fā)展(boom in tourism),成為度假天堂(holiday paradise),并帶動了當地高端酒店等服務業(yè)發(fā)展(luxury hotel boom)。此外,房地產市場活躍(the most lively markets),開發(fā)商態(tài)度樂觀(more optimistic)。
這一時期報刊對海南的消極報道包含經濟、政治及歷史形象,其中經濟最受關注(見表4)。(1) 發(fā)展落后,經濟體系脆弱。報道指出海南基礎設施不完備(lacks the basic roads, water and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缺少繁榮的制造業(yè)和經濟帶(lacks the geographic and developmental advantages of boom economies)等。同時,房地產市場過熱(too rapid),出現泡沫現象(a bubble that could burst with the slightest tremor)。另外,海南發(fā)展銀行倒閉使海南陷入經濟危機(collapse、Confidence has been shaken)。(2) 政局不穩(wěn)。報道認為海南領導層的頻繁變動導致海南發(fā)展停滯(put the reforms there on hold)。報道還認為,海南失去中央的重點支持,被邊緣化(a laggard... an island of lost opportunities)。(3)歷史形象。報道描述了海南在歷史上長期被用作流放地,氣候惡劣、海盜頻出(land of exiles, pirates and pestilential climate)。
綜上所述,1988-2009年的報道塑造的海南形象呈現出鮮明的兩面性。積極索引行將海南描繪成一個自然資源豐富、享有政策紅利、經濟活力強的熱帶島嶼,凸顯了它的巨大潛力。同時,報道也塑造了海南的負面形象:經濟體系脆弱、政局不穩(wěn)、歷史印象欠佳,反映了海南早期發(fā)展中面臨的結構性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傊?,這一時期,西方主流報刊既肯定了海南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潛力與機遇,也揭示了其在發(fā)展中的短板和困境。這種雙重敘事塑造了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潛力與問題交織的海南形象,為理解當時的海南提供了多維視角。
2. 2010-2024年報道的積極和消極索引行分析
媒體圍繞海南國際旅游島和自貿港建設,從發(fā)展規(guī)劃、政策紅利和發(fā)展成果三方面對海南進行正面報道。(1) 發(fā)展規(guī)劃方面,主要圍繞海南國際旅游島(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和海南自貿港(a pilot free trade zone)的建設來報道,如旅游市場火爆(turn a frothy market into a frenzied one),將成為頂尖國際旅游目的地(a top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和全國最大的自貿港(be much bigger、much greater than the mainland free-trade zones)。(2) 政策紅利方面,如簽證政策寬松(looser visa rules、visa-free access)、關稅減免(slashed taxes)、外資準入放寬(significantly ease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investment)、多種產業(yè)開放和國際化(seed production, tourism, medical care, aviation, and new energy vehicle manufacturing)。(3) 發(fā)展成果顯著,如旅游業(yè)發(fā)展蓬勃(an upscale tourist resort)、高端旅游設施配套完善(rapidly developing hotel industry、the world’s biggest golf club)、成為奢侈品購物中心(luxury’s centre)、房地產市場持續(xù)繁榮(a short-lived property boom)、與海南相關的股票大幅上漲(popped、jump、surged)。
對海南的負面報道主要圍繞經濟、環(huán)保、區(qū)域競爭力及外界疑慮。(1) 經濟上,房地產泡沫、旅游形象不佳。大量開發(fā)商涌入,房地產市場過熱,房價過高(so inflated, so outrageously expensive and unsustainable),引發(fā)人們對房地產泡沫的擔憂 (fueling fears of a Hainan bubble)。此外,報道還指出旅游市場在管理、服務和誠信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損害了海南的旅游形象(a mess、tourists being cheated、a poor reputation at managing things)。(2) 環(huán)保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矛盾突出。報道指出,海南在經濟開發(fā)過程中忽略了生態(tài)保護,導致生態(tài)被破壞,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生活、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發(fā)展(destroyed a mountain、not suitable、a potential risk of flooding and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supplies),增加海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難度。(3) 區(qū)域競爭力低。報道指出海南缺少高素質人才(a shortage in talent、lacks ... educated, often worldly work force)和類似廣東制造業(yè)集群地帶(lacks ... manufacturing belt),在高端服務和奢侈品牌方面與國際大都市差距大(lacks the restaurant options、the most haute luxury brands are missing),降低了海南的區(qū)域競爭力。(4) 外界的疑慮。報道稱,海南當前的發(fā)展可能會沖擊港澳的經濟,如搶走香港的奢侈品客源(poach Hong-Kong’s luxury shoppers)、博彩計劃或威脅港澳經濟(poses a threat to Macau and Hong-Kong)等,加大香港經濟復蘇難度(harder for Hong-Kong’s economy to recover)。此外,海南的低稅和低監(jiān)管政策可能會引發(fā)其他地區(qū)的不滿(resent its low taxes and other perks),導致中央政府對其采取反制措施(promp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push back)。然而,報道也指出,海南并未像港澳一樣享有自由政策(not traditionally enjoyed the relative freedoms),中央政府似乎并未放松對海南的控制(little inclination to relax its control, not about to give up control),而是嚴格監(jiān)管資金流動等(place strict limits on money movement and other restrictions on daily life)。并且,海南的發(fā)展可能會加劇貧富差距(the growing gap between China’s rich and poor)。
綜上所述,2010-2024年的報道也采用復雜的雙重敘事方式塑造海南形象。積極索引行強調了海南在自由貿易港建設、國際旅游島發(fā)展以及經濟多元化方面的成就,將海南塑造成一個開放、繁榮且國際化的綜合發(fā)展平臺。而消極索引行則揭示了房地產市場過熱、旅游形象不佳、生態(tài)保護不力、區(qū)域競爭力不足以及政策和制度尚待完善等問題,反映了媒體關注海南發(fā)展過程中的阻礙。這種雙重敘事既展現了海南的潛力與成就,也揭示了其未來發(fā)展中需要改進的方向,從而塑造了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海南形象。
五、結語
本文自建西方主流媒體涉瓊報道語料庫,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理論,通過分析搭配詞和索引行分析,探討1988-2009年和2010-2024年期間西方主流報刊涉瓊報道中的海南形象的演變。研究發(fā)現,第一,西方主流報刊用復雜的雙重敘事方式對海南進行報道,報道視角從1988-2009年的宏觀層面轉變?yōu)?010-2024年的具體問題,報道視角變得多元化和細致化。第二,兩個時期的西方主流報刊報道都同時塑造了海南的正面和負面形象。正面形象從1988-2009年的區(qū)域經濟開發(fā)試驗區(qū)轉變?yōu)?010-2024年的以自貿港建設、高端休閑產業(yè)和國際化發(fā)展為標志的高端旅游目的地和全球經貿中心,經歷了從潛力到實踐、單一到多元、從內顧到開放的變化。而負面形象則呈現出延續(xù)與變化,早期的報道更多關注海南內部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反映其發(fā)展初期的脆弱性與不確定性;后期的挑戰(zhàn)更加復雜,反映了海南在快速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多重考驗。鑒于此,相關主體應明確區(qū)域形象的塑造是一個多維度的動態(tài)過程,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生態(tài)和政策等因素,注重長期效應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加強與國際媒體溝通,消除國際社會對海南的誤解和質疑,提高海南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度,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推動海南的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王慧敏.自由貿易港建設背景下海南的形象建構與傳播[J].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7):62-63.
[2]張瑞華,史鑫媛.西方媒體關于中醫(yī)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基于語料庫的視角[J].外語研究,2023,40(01):17-22+29.
[3]王寧,張璐,曹斐.英國媒體中的北京形象:基于《泰晤士報》2000-2015年的框架分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25(04):1-6.
[4]羅璠,言唱.比較視野下海南自由貿易港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06):83-91.
[5]黃桂玲,初云玲.海南國際旅游島形象建設與網絡公關策略[J].旅游縱覽(行業(yè)版),2011(18):43-44.
[6]黃桂玲,謝永飛.海南政府公關形象塑造與國際旅游島建設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1(07):93-97.
[7]付業(yè)勤,陳雪鈞,曹娜,羅艷菊.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網絡輿情危機管理與形象修復研究[J].南方論刊,2016(05):45-48.
[8]王麒霽.構建海南自由貿易港城市品牌新形象[J].新東方,2020(03):12-16.
[9]于赫.自貿港建設背景下??谑袊H形象塑造及傳播探析[J].傳媒,2023(23):63-65.
[10]言唱.海南自由貿易港旅游形象建設:國際經驗與本土實踐,南海學刊,2023(03):44-54.
[11]辛斌,高小麗.批評話語分析:目標、方法與動態(tài)[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03):1-5.
[12]Fairclough,N.Analyzing Discourse [M].London:Routledge,2003.
[13]Widdowson,H.Discourse and Interpretation: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Reply to Fairclough,1996][J].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6,5(01):57-69.
[14]Baker,P.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M].New York and London:Continuum,2006.
[15]許家金.語料庫與話語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基金項目:2021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西方主流媒體報道中的海南形象:基于語料庫的話語分析”〔項目編號:HNSK(QN)21-79〕。
(作者單位:王初艷、馬雪,三亞學院外國語學院;鄧云華,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