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代英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人之一,著名的政治家、理論家、宣傳家。在風云激蕩的革命年代,惲代英注重道德修身,憧憬理想社會;擔負救國責任,探索建黨道路;一生安貧樂道,踐行十年“守義”;勇當革命“鼓手”,抵制立三路線??箲?zhàn)時期國統(tǒng)區(qū)進步作家林軼青稱其為“最得群眾信仰之一人,青年對之尤甚”。周恩來稱其為“中國革命青年的楷模”。
道德修身,志存高遠
惲代英,字子毅,祖籍江蘇武進,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自幼深受中國傳統(tǒng)儒學“修齊治平”思想的濡染。五四時期,惲代英的思想與行為具有鮮明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他以成為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為崇高人格理想,并堅信唯有通過嚴格的自我修養(yǎng),才能逐步實現(xiàn)澄清天下的抱負,最終邁向大同社會的理想境界。
為了砥礪道德品行,惲代英探索實踐了多種修身之道:
第一種是自訟修身。1916年8月20日,就讀于武昌私立中華大學的惲代英,在《學生雜志》上發(fā)表《自訟語》,以深刻的自我反思開啟道德修行。他從八個維度嚴格審視自身不足:處世經(jīng)驗匱乏、人情世故不通、交友疏于甄別、盛氣凌人、怠惰拖延、隨意取用他人財物、貪睡遲起、做事缺乏恒心。在文章結(jié)尾,惲代英更是直指問題根源,坦言自身弊病源于“志力不強”“畏多敬少”“自欺飾非”。他言辭懇切,既深刻剖析自我,更表達了“愿天下人無此弊病”的宏愿,表現(xiàn)出超越個人修身的濟世情懷與責任擔當。
第二種是日記修身。惲代英幾乎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以求道德品行之精進。1918年3月23日,惲代英詳細列舉了自己的常犯過失:“大過:妄想、嫌惡人、說謊、不惜時、藐視日程、發(fā)怒、不清潔。中過:戀床、晏睡、失禮、未作應(yīng)作事、作事無成效、未刷牙、呼吸出聲。小過:忘事、遲到頃刻、不惜物、不節(jié)用飲茶、未飲水、含指口中?!彼J為日記修身有一個益處是“詳于反省則神志清明不昏不怠,反省而未改過莫自餒且加倍責志”。1919年惲代英表示“吾得日記之益大矣”,并決意“吾以是觀吾品性也”。
第三種是日程修身。惲代英制訂“修養(yǎng)記分格”,即將一天時間精確地分為十至十三個時段,每個時段都有相應(yīng)的學習、工作或助人等任務(wù)以及完成該項任務(wù)的分數(shù),一般總分為100分。如果某時段的相應(yīng)任務(wù)沒有完成或完成不好,則該時段不得分或酌情給分;如果個人在品行道德方面存有明顯問題,則要酌情扣分。該日各個時段的總分和減去應(yīng)扣的分數(shù)即為最終修養(yǎng)得分。此外,為了防止自己在假期中出現(xiàn)道德懈怠,惲代英還專門設(shè)計了假期自省表,并在朋友當中廣泛宣傳,試圖將這種道德修養(yǎng)量化方式推廣給個人和團體評價使用。
在堅守圣人君子人格理想的基礎(chǔ)上,1917年,惲代英自稱為“抱持大同主義者”。不過,惲代英那時的大同社會理想帶有中西交融的色彩,一方面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底色,另一方面也兼具西方思潮的時代元素。1917年6月,惲代英僅用8天時間就讀完《烏托邦》一書,認為這本書值得翻譯。8月12日,惲代英規(guī)劃“心目中應(yīng)作之事”,將翻譯《烏托邦》一事列入計劃,可見空想社會主義對其觀念的深刻觸動。此外,惲代英曾一度崇尚無政府主義。1919年9月9日,惲代英在給王光祈的一封信中說,“從實告訴你,我信安那其主義已經(jīng)七年了,我自信懂得安那其的真理,而且曾經(jīng)細心的研究”。這表明早在1913年,年僅18歲的惲代英便已開始信仰無政府主義了。
新村主義作為五四時期無政府主義思潮的一個分支,經(jīng)由周作人等知識分子的引介傳入中國。盡管這一理論遭到胡適等學者的質(zhì)疑,卻在當時的進步青年群體中激起熱烈反響。毛澤東、鄧中夏、何孟雄、黃日葵等革命者早期都曾深受其影響,甚至積極謀劃新村建設(shè)實踐。1919年11月1日,惲代英在日記中記錄下他與林育南(香浦)關(guān)于“新村構(gòu)想”的討論,主張在鄉(xiāng)村建立簡約生活模式,降低生活成本;倡導廢除金錢交易,消除私有財產(chǎn),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分配原則。約一個月后,他用一副對聯(lián)勾勒出理想中的社會形態(tài)——“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為探尋改造社會的路徑,1920年初,惲代英毅然辭去中華大學附中部主任一職,在武昌創(chuàng)辦利群書社。他明確提出書社“不在營業(yè),在于介紹文化”的宗旨,通過書報流通傳播思想,實踐共同生活理念,試圖以這種自下而上的“共同生活”模式,推動社會的漸進變革,最終實現(xiàn)大同理想。1920年10月,惲代英在《未來之夢》一文中,闡述了自己的社會改造主張:利用經(jīng)濟學原理,建成為社會服務(wù)的大資本,既能以經(jīng)濟實力制衡資本家,又通過宣傳互助共存理念啟發(fā)民眾。他堅信,通過這種模式的推廣與發(fā)展,終將把全世界建設(shè)成為社會主義的理想國度。
從早期對多種思想的探索實踐,到創(chuàng)辦書社開展社會改造實驗,再到形成系統(tǒng)的社會主義理論構(gòu)想,在思想與行動的持續(xù)碰撞、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惲代英逐步完成了從進步青年到堅定共產(chǎn)主義革命者的重要政治轉(zhuǎn)變。
憂國憂民,探索建黨
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后,社會政治人物的表現(xiàn)令人失望,不少追求新潮的青年陷入道德困境:既摒棄了傳統(tǒng)舊道德,又未能建立新的道德規(guī)范,甚至借新文化之名滿足私欲,致使社會道德風氣日趨低落。1917年10月8日,惲代英等人在武昌發(fā)起成立互助社。該社以“自助助人”為宗旨,訂立“自助”八條戒約,包括:不談人過失、不失信、不惡待人、不做無益事、不浪費、不輕狂、不染惡嗜好、不驕矜。惲代英期望以互助社為平臺,帶動身邊的人共同提升道德修養(yǎng),重塑社會道德風尚。
互助社草章規(guī)定,社員每日開會一次,原定半小時,后多為一小時,事務(wù)繁多時可經(jīng)表決延長。開會流程為:先靜坐(初為數(shù)息百次,后改五分鐘),再讀前會記錄,社員報告當日情況并討論事務(wù),最后誦讀《互勵文》散會?!痘钗摹窂娬{(diào)國家危難,呼吁成員勤勉、真誠,培養(yǎng)人格、互助奉獻,以此強化成員家國責任感。
惲代英自視甚高,以“周圍人們的鼓舞者”自居,在互助社會議上成為成員公認的道德“導師”。據(jù)成員魏以新回憶,聚會時眾人報告每日經(jīng)歷,惲代英會逐一分析,褒優(yōu)貶劣。成員鄭南宣也提到,“那時我們朝夕相處,日常生活,都處于互相幫助互相監(jiān)督之中,一般不大可能說假話。個別人偶爾在小組會上說了假話,大家就立即給他指出,幫他改正。代英同志平日是非常和易待人的,但在這種場合中,和不正確思想交鋒時,他又是微現(xiàn)嚴厲的”。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為發(fā)動商界參與政治抗議,5月17日,惲代英撰寫《嗚呼青島》傳單,欲喚起商民關(guān)注國事。5月19日,他組織互助社成員及學生散發(fā)傳單,并在日記中慨然寫道:“國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則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則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則惟靠我自己。明知無可倚賴,偏要倚賴他人,否則怪他人不足倚賴,自己卻不下真心做,此其所以為亡國奴之性根?!贝撕?,他還組織學生游行集會,推動武漢三鎮(zhèn)形成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浪潮,成為武漢地區(qū)五四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
隨著國家危機加劇,惲代英在社會改造基礎(chǔ)上探索建黨活動。1920年12月,陳獨秀在信中批評其“未來之夢”是癡人說夢。據(jù)李伯剛回憶,此次批判引發(fā)惲代英等人思想波動,反而促進了其思想進步。1921年6月初,林育南也來信質(zhì)疑“未來之夢”難以實現(xiàn)。6月21日,利群書社在兵變中被毀,致使惲代英的社會試驗失去依托。
1921年7月初,惲代英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大會,會議核心議題是討論學會的宗旨主義與政治活動問題。在7月2日會上,會員就這些問題展開激烈討論。討論宗旨主義時,惲代英雖認可學會需要主義,態(tài)度卻較為溫和。數(shù)月后,他在給楊鐘健(時為少年中國學會負責人之一)的回信中坦言,自己在南京大會上充當調(diào)和派并非本意,當時已意識到學會需樹立明確旗幟,根本無可調(diào)和。惲代英還表示,希望將學會改造成布爾什維克式團體,并說明在南京的和緩態(tài)度,實則是失望后無奈求其次,當“其次”也無法實現(xiàn)時,便考慮以分裂學會的方式,達成最高理想。
從南京回到武昌后,惲代英即刻召開利群書社社員會議,詳細介紹少年中國學會內(nèi)部的思想分歧,并公開表明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信仰。1921年7月16日至21日,他進一步召集受利群書社影響的24位各團體代表,在湖北黃岡舉行會議,決定成立共存社。共存社以“以積極切實的預備,企求階級斗爭、勞農(nóng)政治的實現(xiàn),以達到圓滿的人類共存為目的”,不僅組織架構(gòu)嚴密,更確立了清晰的宗旨主義,標志著共存社已初步具備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的核心特質(zhì)。
與董必武、陳潭秋等武漢地區(qū)部分先進分子的建黨活動方式迥然不同,“共存社成立,是在與共產(chǎn)國際及上海、北京沒有聯(lián)系情況下,惲代英為首的武漢地區(qū)先進分子獨立展開的建黨活動。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共存社很快停止活動”。成立共存社是進步青年獨立自主開展的建黨實踐,是地方革命者探索救國道路的開創(chuàng)性嘗試。這也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是時代的需要和中國社會政治發(fā)展的需要。1921年下半年,惲代英等人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踏上革命新征程。
安貧樂道,忠情守義
惲代英的摯友柳亞子曾在他犧牲后寫下詩詞《哭惲代英五首》,其中第一首詩中提到“苦行嗟誰及,雄文自此休”,深切追憶了惲代英一生堅守的苦行精神,這種精神早在五四時期便已彰顯。惲代英的四弟惲子強回憶道,雖出身官僚家庭,惲代英卻一生秉持樸素作風。上大學時,他發(fā)起樸素競賽,當他人競相追求衣著時尚,他卻身著短至膝頭的長衫;腳上的老布鞋,總要穿到鞋底磨穿才肯更換。在中華大學讀書時,惲代英曾坦言,他不喜歡華麗的衣服,每次穿上華服內(nèi)心都會不安。一方面因為不習慣,另一方面也與本心相違?!拔釃L憤世人驕侈之習,欲以己身力矯之,故衣履破而不易,敝而不舍。”他躬身垂范踐行著對奢靡之風的抵制,表現(xiàn)出超凡的精神境界。
1920年,惲代英在詩作《我》中袒露其“苦行”之志:“我身上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只有一副近視眼鏡,值幾個錢?”“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發(fā)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它燃燒起來,燒掉古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辟|(zhì)樸的語句間,勾勒出一介書生的簡樸模樣,雖無世俗成功的耀眼標簽,卻蘊含著為理想獻身的磅礴力量和為社會變革不惜自我燃燒的堅定決心。
同年11月,惲代英前往宣城四師任教。在學校舉行的歡迎會上,他身著半舊且略顯窄小的藍布長衫,光頭搭配深度近視眼鏡,腳穿土制布鞋,樸素的裝扮瞬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們眼中,這位師長開明謙遜、平易近人,看似一介普通書生,卻在他們心中矗立起高大而新奇的形象。
1921年至1922年間,惲代英任教于川南師范。剛到學校報到,聽聞惲代英來了,眾人紛紛圍聚在他寢室窗外一探究竟。只見室內(nèi)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正在整理書籍行李,他光頭素面,黝黑的面龐上架著一副小眼鏡,身著粗布長衫,腳蹬青布鞋,全無當時人們想象中“新青年”的時髦氣派。不明就里的人還以為他是惲代英的仆人。
大革命時期,惲代英主持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工作,身兼數(shù)職。作為武漢政府的重要人物,他每月收入頗豐,即便兼職不拿薪酬,月收入也超六百銀元。然而,惲代英每月僅留三十元自用,其余悉數(shù)上交黨組織作為黨費。茅盾曾與惲代英并肩作戰(zhàn),他回憶道,有人戲稱灰布大衫就是惲代英的標志,這件樸素的衣衫早已融入他的人格,象征著他對革命事業(yè)始終如一的堅守與奉獻。惲代英生活刻苦,為人寬厚,毫無不良嗜好,待人接物溫和謙遜,從未疾言厲色,因而被友朋尊稱為“圣人”。戰(zhàn)友蕭楚女更盛贊道:“代英很像墨子,摩頂放踵而利天下。代英就是現(xiàn)代的墨子?!?/p>
大革命失敗后,惲代英先后參與領(lǐng)導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南昌起義后,部隊冒著酷暑南征,沿途百姓多因戰(zhàn)亂逃離,部隊供給極度匱乏,近三分之一官兵或開小差或落伍。為提振士氣,惲代英以身作則,光頭赤腳在烈日下行軍。他的換洗衣物早已遺失,身上粗布軍衣污穢破爛,肩上僅搭著一條多功能長布手巾,因連日暴曬皮膚脫屑,人又黑又瘦,被戰(zhàn)友們稱為“甘地”。廣州起義失利后,面對挫折,他對身邊年輕戰(zhàn)友堅定地說:“我們吃盡苦中苦,而我們的后一代則可以得到福中福?!?/p>
惲代英的“苦行”精神不僅表現(xiàn)在物質(zhì)生活中,也貫穿于其情感世界。1918年,妻子沈葆秀因難產(chǎn)離世后,他決心將深情化作一生的堅守,他跪在岳父沈云駒面前,鄭重承諾不再續(xù)娶。對此,沈云駒以“男子大丈夫,三妻四妾不為過”相勸,然而惲代英心意已決,此舉在沈家上下引起巨大震動。為寄托對亡妻的思念,他計劃每月陰歷十五給妻子寫一封信,甚至已完成四封。后因父親勸阻才作罷。此后,他自號“永鰥癡郎”,特意刻制了“葆秀忠仆”圖章,將對妻子的忠貞不渝凝固在這一獨特符號中。
惲代英堅守“不復娶”的誓言,這與傳統(tǒng)“孝道”觀念發(fā)生碰撞。面對親友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古訓相勸,他始終不為所動。1918年5月11日,惲代英在日記中吐露心跡:當聽聞全嬸提及有人欲為自己說媒時,他深感愧疚,自忖“何面目見葆秀”。他痛斥世俗中男子喪妻后旋即另結(jié)新歡,以及女子甘愿做繼配的現(xiàn)象,直言這是妻子沈葆秀與自己都不齒之事。他在日記中鄭重宣告:“吾雖不見葆秀,葆秀無日不在吾心中,常若同在,吾固有妻也?!辈远ǖ乇硎?,任何說媒之舉皆是徒勞。全嬸以為他不復娶只是一時意氣,而惲代英卻以人格起誓:“使吾有一日忍心負吾葆秀者,天日鑒之。”在他心中,個人情感絕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人格尊嚴緊密相連。他毅然舍棄世俗意義上的幸福,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奉獻社會的偉大事業(yè)中。直至1926年,惲代英與志同道合的沈葆英(沈葆秀之妹)結(jié)為革命伴侶。
時代先鋒,青年楷模
1923年10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guān)刊物《中國青年》在上海創(chuàng)刊,惲代英任主編,并為主要撰稿人之一。在《中國青年》的發(fā)刊詞中,惲代英提出,“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敗了,衰老沉寂的中國像是不可救藥了”,但“很多人都相信中國的惟一希望,便要靠這些還勃勃有生氣的青年”。
為了辦好這份刊物,惲代英殫精竭慮,不遺余力。他主張不要用空泛的道理說教,而是根據(jù)青年人的特點,將革命道理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使青年倍感親切。惲代英一直關(guān)心、熱愛青年,通過撰寫文章、發(fā)表講演、開展通信等方式,竭誠與廣大青年交朋友。針對當時青年人中間普遍存在著不做事、孱弱、浮泛等傾向,惲代英強調(diào),《中國青年》要引導一般青年到活動的路上、強健的路上、切實的路上。
惲代英在《對于有志者的三個要求》一文中提出,一個有志青年首先必須破除“自私”和“游惰”的惡習,從日常的細微之處做起。因此他希望青年們每星期至少犧牲6小時,作有益于社會改造的事業(yè);每星期至少犧牲6小時,作時事與社會改造理論與辦法的研究;有收入時至少捐出十分之一,作有益于社會改造的事。這個倡議在青年中引起了熱烈反響。如成都青年張霽帆即完全采用惲代英所提出的研究和服務(wù)標準,使惲代英十分欣慰。惲代英還與青年讀者保持通信聯(lián)系,并將有典型意義的內(nèi)容刊登在雜志上,以期引起廣泛討論。
其時《中國青年》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據(jù)郭沫若回憶:“他(惲代英)在上海曾經(jīng)辦過一種以青年為對象的小型雜志,就是最早的‘中國青年’。那雜志對于當時的年輕人有很大的影響?!睂τ凇霸诖蟾锩昂蟮那嗄陮W生們,凡是稍微有些進步思想的,不知道惲代英,沒有受過他的影響的人,可以說沒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惲代英在《中國青年》上發(fā)表190多篇文章和通信,教育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形勢異常復雜,其中路線問題至關(guān)重要。1930年春,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時錯誤估計形勢,不顧敵強我弱的基本事實,制定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企望實現(xiàn)“會師武漢”“飲馬長江”,奪取全國勝利的目標。這種“左”傾冒險主義剛剛抬頭,便遭到惲代英等同志的批評。
1930年2月,惲代英以中央代表身份到廈門指導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并到閩西蘇區(qū)進行調(diào)研。在實地調(diào)研的基礎(chǔ)上,惲代英于3月份在《紅旗》刊發(fā)了《請看閩西農(nóng)民造反的成績——福建通信》和《閩西蘇維埃的過去與將來》兩篇文章,用大量事實證明了在中國建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的必要性。這無疑是對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觀點的有力批評。
4月,出于對黨的事業(yè)和革命前途的考量,惲代英不顧個人的安危得失,向黨中央提出了建議。由于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存在嚴重分歧,惲代英和李立三發(fā)生了激烈爭論。隨后,惲代英被免去了中央的職務(wù),到滬東區(qū)擔任區(qū)委書記,后又被調(diào)至閘北組織成立滬東區(qū)行動委員會,動員工人罷工,建立工人武裝,準備占領(lǐng)上海。盡管惲代英對立三路線有不同意見,但仍然忠實執(zhí)行中央的命令。
1930年5月6日,惲代英在楊樹浦怡和紗廠開展活動時不幸被捕。1931年4月29日,惲代英因顧順章叛變導致身份暴露,在南京英勇就義。
(作者系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研究館員、雨花臺紅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束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