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艷端坐在桌前。只見她手指輕拈繡針,上下穿梭,精美的圖案便顯現在繡布之上。王春艷,1978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魚繡第四代傳承人,現任北安市烏魚繡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得“龍江技術能手”“龍江工匠”等榮譽?!办`感、創(chuàng)新、寓意,是一幅好繡品應具備的元素。”多年來,王春艷賦予了烏魚繡作品獨特的靈魂,更帶動了家鄉(xiāng)上千名婦女就業(yè)。她在一針一線間,“繡”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傳承。
回到最初的起點
在北安市烏魚繡傳承展示館內,小到胸針,大到屏風,無不精美絕倫。每當有客來訪,王春艷便將她和烏魚繡的故事娓娓道來。
其實,對于王春艷來說,學習烏魚繡是“被迫”的。烏魚繡是在金代傳統(tǒng)刺繡的基礎上吸收烏裕爾河流域各民族刺繡技法而形成的滿族刺繡流派,因繡工多集中在古鎮(zhèn)烏魚鎮(zhèn)(今北安市長水河農場一帶)而得名。烏魚繡第一代傳承人——王春艷的太姑姥宋含英對傳統(tǒng)技藝進行了創(chuàng)新,并將其作為家族手藝傳承下來。
“按照家族規(guī)定,家中每一代女孩都要學習烏魚繡,不得外傳。”從10歲起,王春艷便拿起繡針,成了烏魚繡第四代傳承人。
奶奶手把手地傳授:“雙手隔著撐子上下運針,注意不要勾絲……”繡針在奶奶手中上下飛舞,圖案漸漸清晰。機靈的王春艷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訣竅。但創(chuàng)作烏魚繡勞神費時,整日坐在屋里一針一線地打磨,稍不留神有一針穿錯就得全部拆掉。時間一久,王春艷難免感到枯燥,經常偷跑出去玩耍。被發(fā)現后,奶奶一邊責罰她,一邊語重心長地說:“要沉下心來,傳承烏魚繡是我們的使命?!?/p>
長輩對“傳承”的執(zhí)拗讓王春艷深感不解,因為“烏魚繡既沒名氣,也不賺錢”。2002年,王春艷大專畢業(yè),她思量再三,決定“到外面闖一闖”。
隨后的兩年里,王春艷當過酒店經理、工廠管理員,閱歷不斷增加,可她總覺得心里不踏實?!案杏X離自己想要的越來越遠?!蓖醮浩G想自己創(chuàng)業(yè)。
“我該做什么?”迷茫之際,王春艷留意到一條新聞——海倫市柳條編織手工制品遠銷海外,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王春艷意識到:“柳編工藝制品能‘火起來’,烏魚繡不也一樣能‘大有作為’嗎?”
彼時,由于家族里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烏魚繡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思來想去,王春艷決定重拾烏魚繡,并將其作為自己今后的事業(yè)。2004年,王春艷回到家鄉(xiāng),再次拿起繡針的那一刻,那個曾經偷跑出家門的少女,兜兜轉轉回到了最初的起點,找到人生坐標的同時,也為烏魚繡的傳承帶來希望。
把夢想變成現實
王春艷深知,傳承烏魚繡只靠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想到同村的親朋好友一直念叨著想在農閑時找個活干,王春艷便叫上十幾個姐妹一起創(chuàng)作烏魚繡,還免費教她們技法。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雖好,卻沒多少人知道?!白米±浒宓?,下得了苦功夫。”王春艷帶上烏魚繡樣品到哈爾濱,挨家商鋪進行推銷。精美的繡品很快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訂單也隨之增加,這讓她有了更大膽的想法——讓烏魚繡“走出去、活起來”,被更多人所了解并喜愛。2006年,她來到北安市通北鎮(zhèn),開了一家手工藝店,免費招收學員。
可店鋪剛開業(yè),就有人說起風涼話:“這店肯定開不久”“八成是騙子”……盡管王春艷一再保證“決不收取任何費用”,可半年過去了,總共只來了十幾名學員。
雪上加霜的是,王春艷將烏魚繡技藝傳給“外人”的事被家族知道了,遭到強烈反對。“親戚都和我斷了聯系,三年不許我回鄉(xiāng)祭祖?!蓖醮浩G嘗到了苦澀的滋味。
不服輸的王春艷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來維持店鋪運營。她白天免費教學,晚上和學員們一起編織手工藝品,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為了湊齊房租,王春艷不得不賣掉自己珍藏的繡品《小黃貓捕蟬》。小黃貓是王春艷小時候的玩伴,這幅作品寄托了她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深深懷念。“真舍不得賣掉?!闭劶按耸拢醮浩G的聲音哽咽了。
夢想和實現的沖突讓王春艷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但她從未萌生退意?!八自捳f‘不撞南墻不回頭’,可我‘撞了南墻’也不想回頭。”王春艷自嘲道。
王春艷開始四處布展、參加比賽。在中俄文化大集、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等展會上,她為人們講烏魚繡的歷史,講傳承的故事。漸漸地,烏魚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王春艷的作品也多次獲得省級獎項。2013年,烏魚繡被確定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春艷真是為家里爭光了!”奶奶得知王春艷獲獎的消息,終于接受了她“離經叛道”的行為,鼓勵她繼續(xù)把烏魚繡發(fā)揚光大。
讓烏魚繡走得更遠
王春艷一直在思考,當傳統(tǒng)技藝遇見現代設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些年,王春艷在傳統(tǒng)刺繡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對傳統(tǒng)針法、色彩進行改良,將時尚元素、地域特色融入作品。
改良后的烏魚繡作品一經投入市場,便迅速“出圈”。王春艷的學員增加到數百人,許多人通過跟著她學習刺繡有了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烏魚繡帶動就業(yè)的能力也得到了廣泛認可。2014年,王春艷成立了烏魚繡技能培訓學校,如今已開辦108期培訓班,共培訓6000多名學員。
從2016年開始,王春艷定期奔走于北安市各個村鎮(zhèn),免費為村民授課,“刺繡對體力要求不高,時間上也自由,很適合在家里制作”。
這些年,王春艷獲得了很多榮譽。有人建議她:“何苦成天忙于公益,借著名氣賺更多錢不好嗎?”
“可我不是商人?!蓖醮浩G想得很清楚,“不能只想著自己賺錢,要讓大家都得到實惠?!彼冀K恪守兩條原則:一是免費授課;二是作品按件數現金結算,決不拖欠工費。在她看來,只有幫到更多人,這份傳承才有意義。
就在不久前,王春艷來到北安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直播間。網友近距離感受到了烏魚繡的魅力,紛紛點贊留言:“真是太美了”“這才是真正屬于中國人的‘奢侈品’”……
“手藝人需要被更多人看見,傳承的路上才不會孤單?!贬樐_綿密如細流,終匯成江海。王春艷選擇將目光投向未來,她希望自己可以更努力一些,讓更多人與她同行,讓烏魚繡走得更遠。
(轉載自2024年11期《黨的生活》" 編輯·許樂)
(編輯·姚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