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宋代婉約派代表詞人,李清照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其作品至今仍被傳頌。
大家都知道李清照是山東濟南人,但是李清照還在山東淄博的淄川住過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nèi),她同丈夫趙明誠一起做了一件對考古界、文學界、史學界都很重要的大事。
1126年,李清照43歲,趙明誠被任命為淄州(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的知州,她作為夫人隨行。此時,戰(zhàn)亂還沒波及淄州,在古城墻邊,在綠草如茵的湖畔,到處都有他們夫唱婦隨的身影。
他們共同的愛好是收藏文物,在淄州淘到很多寶貝。據(jù)史料記載,他們淘到一件青銅匜,上面寫著“孟姜匜”。在古代器皿中,“孟姜匜”是一種盥洗用具,類似于現(xiàn)代的洗手盆。還淘到一座石碑,石碑上文章的作者是唐代刺史李邕。李邕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這是他為淄州的開元寺撰寫的文章。趙明誠得到這座石碑后,極為珍惜,并把這座石碑移到官衙里保護起來。
趙明誠嗜金石書畫如命,婚后常典當衣物,以鑒賞收買金石書畫。他一生除去為官,最傾心且執(zhí)著于金石書畫的搜集與研究。而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記載了自己為買金石節(jié)衣縮食,不戴金銀首飾,只買古董和古玩的事??芍^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因為有共同的愛好,即使是吃穿用度拮據(jù),依然其樂融融。
每當淘到一件寶貝,李清照和趙明誠就會開心得不得了,并一起慶祝一番。據(jù)繆荃蓀的《云自在龕隨筆》卷二引載,一天,趙明誠從隱居的老人邢有嘉手中淘得一本白居易手書《楞嚴經(jīng)》,端麗雋爽的筆跡使趙明誠狂喜不已,連夜跨馬返回,到淄州城家中時已二鼓時分,立即和李清照烹上一壺“小團龍”茶,“相對展玩”,反復欣賞,“兩見燭跋,猶不欲寐”。可見兩個人的歡喜程度。趙明誠通過查史料,發(fā)現(xiàn)白居易的侄子在淄州工作過,所以對白居易的真跡出現(xiàn)在淄州深信不疑。
淄州文物繁多,趙明誠收獲頗豐?!督鹗洝ぞ硎份d:“右齊鐘銘,宣和五年,青州臨淄縣民于齊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數(shù)十種,其間鐘十枚,有款識,尤奇。今世所見鐘鼎銘文之多,未有逾此者。今余所藏,乃就鐘上摹拓者,最得其真也。”在萊州和淄州做知州的時期,是趙明誠搜尋、收藏、整理金石最集中、最有成就的時期,自言其收藏“凡二十年而后粗備”,頗有成就感。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趙明誠夫妻二人“廢寢忘食而求”,踏遍齊魯大地,對所存重要金石整理作解,鑄成“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在李清照的幫助下,趙明誠在淄州知州任上最終完成了《金石錄》初稿,被后人譽為“歐陽修之后的金石研究集大成者”。《金石錄》在考古界、文學界、史學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127年,李清照44歲,陽春三月,趙明誠奔母喪南下,不久后李清照也護送文物圖書南下,夫妻倆就此相繼告別淄州,結束了與淄州這片熱土的緣分。
作為才女的李清照在淄州沒有文學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認為在淄州期間,這對夫婦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對金石文物的收集、辨別、考證和《金石錄》的寫作之上,無暇于詩詞創(chuàng)作。
這部《金石錄》被李清照帶去了南方,幾年以后,趙明誠去世,時局動蕩,在顛沛流離中,很多文物流失,但是這部《金石錄》一直由李清照妥善保管。到了晚年,李清照整理完成了《金石錄》并且寫了《金石錄后序》。
在淄州的時光,是趙明誠和李清照人生中最后的美好時光;出守淄州期間,是趙明誠、李清照兩人相濡以沫、共研金石最有成就的時期。淄州小城,一個有故事的小城,千古第一才女在淄州,為淄州的歷史涂抹上一層厚重的歷史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