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養(yǎng)老”,人們總有不同觀點。有人認為,年齡大了,就得悠著點,好好在家享福,頤養(yǎng)天年;也有人說,不養(yǎng)老才是真正的養(yǎng)老,不要搞得如臨大敵,這也怕、那也怕…
讀讀寫寫最滋養(yǎng)
①桑勝月
讀讀寫寫,在我?guī)资瓴唤獾膶嵺`里,成了我最依賴的“精神養(yǎng)生法”。我的身體并不強健,腰椎骨折過,心臟也動過手術(shù),運動型養(yǎng)老無福涉足,對棋牌也無興趣。而我讀書、寫作的愛好,到了晚年,給了我最好的滋養(yǎng)。
我和所有的老年朋友一樣,肌體老化,身體會不時這里疼、那里痛。尤其在夜間,我經(jīng)常輾轉(zhuǎn)反側(cè),不得安眠。這時我就向古人求助,背誦他們寫就的《荔枝圖序》《陋室銘》《岳陽樓記》…在“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聲中,漸生睡意,疼痛竟不翼而飛!
前些年我看到一篇報道:一位92歲高齡的日本獨居老人柴田豐,每天早早醒來,默默搜尋詩句,終成蜚聲全日本的高齡詩人。我從此以她為榜樣,不為成名,只為記住她的名言:人生,并非只有心酸和悲傷,還有比吃飽、穿暖、睡好更重要的事。
原來,老了并不只有一種活法,與其孤苦自憐,寂寞難耐,不如延續(xù)你年輕時的愛好。我本著這個理念,堅持每日晨讀、睡前背誦。年終,漂亮的“閱讀小結(jié)”總給我以安慰:讀書近20本,刊出短文若干。
我告誡自己,愛好不要因老而丟棄,特別是讀書,它能助你消除老年的焦慮、孤寂,可以轉(zhuǎn)移你對病痛過分的關(guān)注,可以活躍腦細胞以延緩癡呆,可以從內(nèi)滋養(yǎng)你的精神。
養(yǎng)老要建朋友圈
① 葉良駿
人的大好年華都在工作,或在單位,或自主創(chuàng)業(yè)。這不僅是生計,而且建立了一個個牢固的工作圈,不管成敗得失,幾十年里,都有依托。退休后,習(xí)慣了的圈子沒了,眼前忽然變得一片空白。
要過好余生,不是吃好、穿好那么簡單,而是要建新的朋友圈,盡可能不遠離社會。歌友、舞友、攝友、旅友、藏友、樂友…這些圈不僅接地氣,而且充滿活力,身在其中,心情愉悅,還挺有存在感。
一向只知埋頭寫作的我,也參加了幾個朋友圈:結(jié)交新朋友,與志同道合的作家切磋文事;還常常聚會,一起訪春送秋,參觀旅游。即使只是晨起問聲好,也得動手又動腦;還因自己被人關(guān)注,又有朋友可牽掛,心里暖暖的。得知有人需要幫助,自己能幫一把,更是滿滿的成就感。人是群體動物,需要交流,沒了舊平臺,搭個新的朋友圈,始終有人同行,真是很不錯的養(yǎng)老方式。
別讓皺紋長在心里
① 豐豐
不少到了退休年齡的人,自己就把自己定義為老人,還總把“老了、老了”掛在嘴邊。于是越說越老。
我周邊的同學(xué)或朋友,聚會時已把怎么過好養(yǎng)老生活作為重要談資了。有的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把省下的錢“孝敬”兒孫,指望小輩在其行動不便時全心服侍。還有的去偏遠的農(nóng)村買了房子,美其名曰在世外桃源里養(yǎng)老。想想并不切實際,這所謂空氣清新、吃得放心的房子,你一年會去幾次?
有句話我很贊成:“忘記養(yǎng)老才是真正的養(yǎng)老?!?/p>
上了歲數(shù)的人,不要把養(yǎng)老搞得如臨大敵似的,這也怕、那也怕,忌諱多到數(shù)不過來。被養(yǎng)老束縛住了,反而受累。
我是一個記不住年齡的人,并不覺得自己是個老人,也不把自己當(dāng)老人看待。和一些喜歡晨練、跳廣場舞,提倡生命在于運動的人相比,我不愛動彈,更喜歡宅在家里。過著“蝸居”的生活算不算養(yǎng)老?或許算,或許不算。家的空間只有百八十平方米,但現(xiàn)在完全能夠做到一鍵搞定天下事。每天網(wǎng)絡(luò)上五花八門的內(nèi)容,就算你一天24小時町著屏幕也看不過來,何其熱鬧。至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搞不定的。
朋友告訴我,他喜歡玩棋牌游戲,在網(wǎng)上隨機匹配的棋友和牌友水平都很高,除了娛樂,還練腦子。相互間不認識的好處是沒人在意你究竟幾歲,玩得盡興就好。
想想也是。沒人在乎你老不老,只要皺紋不長在心里,擁有一顆年輕的心,養(yǎng)老不過是一個名詞。
知老不懼有所為
① 賈珠桃
幾年前同學(xué)聚會,我悄悄地問一位女同學(xué):為什么有的同學(xué)老態(tài)畢現(xiàn),有的卻精神抖擻?她想了想,說:“那些精氣神十足的同學(xué),都還在工作?!?/p>
此言不虛。
朋友丁教授,退休后致力于上海話的推廣、傳承,8年來兢兢業(yè)業(yè),忙個不停,無論是外貌還是心態(tài),都不像年近七旬的老人;朋友柯作家,比丁教授年輕一歲,退休前是雜志主編,退休后寫長篇小說,作品頗受讀者歡迎還有不少年近古稀的朋友,幾乎都有事情要忙。編雜志、開直播、做講座;學(xué)鋼琴、學(xué)唱歌、學(xué)書畫;練園藝、練廚藝、帶孫輩…更有周游列國,玩遍五大洲四大洋和南北兩極的。這些低齡老人,趁著腿腳靈便,頭腦清晰,彌補年輕時的遺憾,實現(xiàn)當(dāng)年的夢想,只為把人生的終曲,譜寫得完美些,再完美些。
那么,高齡老人又是如何養(yǎng)老的呢?
家母九十有三,每日一次的通話中,時常絮絮叨叨地告訴我,小區(qū)里98歲的老裁縫身板硬朗,自己做家務(wù);96歲的朱阿姨腳力強健,記性極好…家母不要保姆、不要鐘點工,平時由社區(qū)食堂派人送飯,周末自己做飯。她說:“做得動,也要做做的呀。”她還獨自出門倒垃圾,且振振有詞:“也要出去走走的呀!”幾年來,家母為我的外孫女織了好幾件絨線衫,很漂亮。今年春天,我攜家母赴日本旅游,令她眼界大開,也在老同學(xué)、老同事、老鄰居面前掙足了面子。想不到她食髓知味,常跟我提起,聽說泰國蠻好
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前些天,好友95歲的婆婆無疾而終。老人家生前不要保姆,不去養(yǎng)老院,連鐘點工也只肯一周用一次,每次一小時。
知老而不懼老,做力所能及之事,每天都過得充實又快樂。家母和這位婆婆的暮年,算得上優(yōu)雅自在。 ⊕
(摘自《新民晚報》2024年12月23日,大浪淘沙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