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雕羌笛,懸藤煮蜀箋”。四川江安,一個在長江畔、山林中的極不起眼的小縣城,卻又生長出了許多聲馳千里的東西,譬如國立劇專,譬如夕佳山民居,譬如涼糕,譬如疏花水柏枝…更不得不提的是,江安的竹。
江安縣位于川南宜賓東部,氣候濕潤,春夏多雨,十分適合竹類生長。江安與隔壁縣長寧,坐擁世界上集中面積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區(qū)蜀南竹海。有此山川林木,天地陶養(yǎng)之下,江安的竹簧藝術自然也是登峰造極的。
竹簧,又名翻簧。翠綠的竹子去掉青皮即為竹簧,竹簧經蒸煮壓平,通過貼、鑲、嵌等手法制成麻將、花瓶、首飾盒、鎮(zhèn)紙等,很受四川人民的喜愛。
江安竹簧,是江安竹工藝的總稱,興盛于明正德年間(1506一1521年),而真正意義上形成江安竹簧這一流派是在清朝。據(jù)民國版《江安縣志》記載: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湖北沈秉坤任江安知縣,他見此地翠竹連天,竹藝流行,但竟然沒有竹簧制品,于是沈秉坤便思忖要將竹簧工藝引進江安,不辜負這山川饋贈。遂自湖南邵陽引進竹簧制品,經過許昆山、蔣云斌等人的試制,十分成功,于是竹簧藝術便在江安生長蔓延,形成一大流派。
同許多代代傳承的技藝一樣,江安竹簧發(fā)展到今天,在工藝上的審美價值之外,更承載著川南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是無可替代的文化瑰寶。2007年,江安竹簧工藝被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擴展項目。其實早在1915年,江安藝人蔡金山的竹簧作品《花籃》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江安的竹簧工藝走向世界。2019年11月,江安竹簧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單。
關于江安竹簧工藝的發(fā)展歷程,太久遠的已經不可考。孕育一種悠久工藝的地方,其自身文化一定更加悠久。據(jù)《江安縣志》載,江安縣所在地域漢時稱為“江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分孱陵置江安縣,后幾經演變,成為如今的江安。
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的過程中,在江安留耕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一座石刻的“竹公神像”,從神像底座題刻及神像旁碑文可知,這是明代正德年間當?shù)厥炙嚾斯┓畹闹駱I(yè)祖師像。而擁有行業(yè)共同崇奉的祖師偶像,是判斷一個民間行業(yè)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爸窆裣瘛钡某鐾?,有力證明了明代的江陽(即今江安)竹工藝已基本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
江安的竹簧指的是竹雕工藝品,而“簧”,最初指的卻是樂器?!妒辣尽ぷ髌罚ㄇ鍙堜饧a注本):“女媧作笙簧。”五代后唐馬鎬《中華古今注》云:“上古音樂未和,而獨制笙簧,其義云何?答曰:女媧伏羲之妹,人之生而制其樂,以為發(fā)生之象。”一般認為神話中女媧所作笙簧為兩種樂器,其有深刻的象征意義,“作笙簧乃是一種乞生巫儀,整則神話象喻性地表達著先民對兩性交合方能生人的認識”。
與這一文化密切相關,《詩經》中亦有涉及“簧”的篇章,如《詩經·小雅·巧言》“巧舌如簧”,《國風·王風·君子陽陽》“左執(zhí)簧”,但無一例外,“簧”指的都是樂器。且據(jù)學者考證,彼時的“簧”很有可能是竹制品?!渡裣蓚鳌罚骸巴踹b有五舌竹簧三,在石室中,遙自取其一,以其二與室中人,對鼓之?!备侵苯映霈F(xiàn)“竹簧”二字,而此處的竹簧應指樂器??芍骸爸窕伞币辉~存在古今異義,古為樂器,今特指竹簧工藝品。
竹簧,可謂江安的文化瑰寶??上У氖牵遗c竹簧并沒有太多的緣分,算來算去,最多也只算個老鄉(xiāng)。我所知道的,在江安縣城里向著長江的那條街上有一家竹工藝品店,從我記事起就在那兒了。門店很小,裝修略顯潦草,店里擺滿了大大小小、亂七八糟的人們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竹簧。開門的時候,總有個人坐在門口雕刻著竹筒或竹根,好像在表明店里的東西都是手工刻成的,不是機器制造的一樣。門店內部,我有幸進去過一次,盡是些雄鷹展翅、仙人指路、白胡子老頭之類的東西,小時候的我很不喜歡,當然,大概率也無力支付,幸好我很不喜歡。稍微長大一些,再進店里細細端詳,展翅雄鷹氣吞虹蜺,指路仙人藹然飄逸。那時候才明白,小小的店面不過是在韜光養(yǎng)晦,店內的乾坤自不能被破舊的門店所掩?,F(xiàn)在想來,雜亂堆砌竹根的小小店鋪,不知比那些峻宇雕墻的展銷所,多了多少對技藝之道的直接追求。
遠離長江,還有一條街,街上有好幾個門店,都賣的竹工藝品,不過比上面那個更接地氣。這街上的門店,我就光顧過好幾次了,因為便宜,因為生活必需。店面很大,但是布置依舊潦草,還有些雜亂。龐大的店面被各種竹椅、竹筐、筲箕、刷把堆滿,最令人震驚的是,不管你要什么,只要店里有,老板總能精確地把它從一堆不相干的東西里翻出來。上面那個店鋪承載的是藝術,這里容納的是生活。
所謂竹簧藝術,原本就脫胎于生活。所以你很少看見單純的、只用來觀賞的竹雕藝術品。更多的竹簧承載于鎮(zhèn)紙上、承載于筆筒上、承載于酒杯上、承載于碗上筷子上。因為在四川,竹子原本就是做這些用的,即便走向更高雅的藝術層面,卻還是沒能離開生活。更接地氣的門店后面,是江安的老街,那里還保留著某些陳舊的味道,與都市的擁擠繁華在竹工藝品店涇渭分明。我眷念那種陳舊的味道,因而常常去店后面的老街瞎轉悠。離店不遠處,有一叢竹,就只有一叢。那叢竹子貼著墻長出來,和山里的竹子沒什么兩樣,只是竹根、竹鞭團在一起,顯得十分雜亂,卻抱得那么緊,好像一百年前,它們就已經抱得那么緊了。
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子,作為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承載了太多美好的情感,江安的竹簧藝術亦然。雕于竹上的,大多也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意象,諸如竹、松、漁船、文人會客、江上飲酒等內容。技藝只是基礎,要想竹簧工藝走向更高的藝術水平,對于雕刻者的美學基礎與文學內涵,要求都非常之高。所以江安竹簧工藝的大師們,一般都兼有音樂、國畫、圍棋、品茗等愛好。正是由于雕刻者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使得江安的竹簧藝術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筆情墨韻,又為其注入了一種人文精神。
我一向認為,器以載道。江安竹簧工藝經百年風雨而綿延不絕,不僅是因為表面工藝的精巧,更深層的原因,應該在竹簧工藝所承載的“道”中。江安竹簧的“道”,是竹上雕刻的人文精神,是代代工匠的不息傳承,是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江安竹簧的“道”,是生活。
江安竹簧是務實的,它作為一種高雅藝術,難能可貴地沒有與柴米油鹽分開。竹簧所依附的,是生活用具;竹簧所表現(xiàn)的,也是生活。
江安竹簧工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何華一,為上海世博會專門創(chuàng)作了竹雕《長江頌》,他在采訪中表示:“我生長在長江邊上,我創(chuàng)作這個《長江頌》,我就是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最重要的是體現(xiàn)生活。”他分享了一個創(chuàng)作期間的小故事:有一天長江漲大水,水退了以后,何華一到江邊去觀察漁船。突然,從漁船中竄出一只大狗要咬他,把何華一逼得十分狼狐。何華一便指責船夫,怎么把狗都帶到船上去了。船夫并不生氣,向何華一解釋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只有夫妻兩人,出去收網的時候,船就沒人看,就需要狗來看?!焙稳A一恍然大悟,于是《長江頌》上就創(chuàng)造性地有了狗的存在。如此一來,既增加了靈氣,又豐富了畫面,同時還雕刻了生活。
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竹簧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想要不止于綿延,想要再發(fā)展,就必須創(chuàng)新。幸而,在創(chuàng)新這個方面,江安竹簧做得很好。
1917年,藝人鄒云森發(fā)明人工夾嵌培植凹凸竹材的方法,使作品藝術價值大大提高。1919年,藝人周少卿將堆雕技藝用于竹簧(又稱多層浮雕技藝),使作品層次更加豐富,更具立體感。此后,江安人還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煙熏皮雕”,豐富了竹簧創(chuàng)作手法。而今,江安竹簧有人繼往,如何華一;亦有人開來,如唐洪疇。
作為江安竹簧工藝傳承人,唐洪疇很早就開始研究用竹子作為原料,進行竹書、竹畫的創(chuàng)作,這需要把厚厚的竹子抽薄到二十分之一毫米的厚度。2008年,唐洪疇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份竹報紙的制作,將“竹報平安”這個成語做成了現(xiàn)實。此后他又開始進行竹畫的創(chuàng)作,經過反復嘗試,唐洪疇創(chuàng)作出18.5米的羅漢冊,這無疑是項偉大的成就。
江安的竹簧藝術,是說不完的。寥寥幾筆帶過的,是匠人一生于竹簧工藝的鞠躬盡瘁。這種工匠精神是竹簧藝術之外的,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江安竹簧發(fā)展至今,曲折坎坷,十分不易。我很慶幸自己生在江安,在文化的沃土中成長。竹簧所帶給我的,不只有顯性的童年的記憶,還有更為深沉的、我覺察不到的,來自中國文化的熏陶。
作者簡介:
許捷,2004年生,女,籍貫四川宜賓,漢族,西藏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在讀。